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Read Write Own》提及NFT不僅能承載藝術,更能證明各種東西的所有權。你可以在NFT加入新功能,讓它的價值超越正版作品或作者簽名版。目前已經有很多人把NFT當成門票,讓持有者閱覽製作過程,或參與私人討論群組。你也可以讓NFT成為選票,讓粉絲投票討論人物與故事的發展方向。
人們為什麼想要購買數位所有權?原因很多,其中一個原因是想要和作品背後的構想與故事建立連結;如同人們在物理世界購買藝術品、收藏玩具、蒐集古董包。各位可以把購買NFT 想成購買官方發行的正版作品,或者藝術家簽名的限量作品。NFT可以在作品上銘刻永恆不滅的簽名,持有者就能向世界公告自己支持哪些品牌、藝術家、創作者,或是加入哪些收藏家社群。網路上出現愈多複製、分享、二次創作,原版就會變得愈有名,社群與原版作者之間的連結也就更珍貴。
NFT不僅能承載藝術,更能證明各種東西的所有權。你可以在NFT加入新功能,讓它的價值超越正版作品或作者簽名版。目前已經有很多人把NFT當成門票,讓持有者閱覽製作過程,或參與私人討論群組。你也可以讓NFT成為選票,讓粉絲投票討論人物與故事的發展方向。詳情參見後文。
也許有些人擔心NFT會阻礙作品傳播,但其實NFT反而會提升網友的分享動力。電玩作品吸引愈多玩家,遊戲裡的數位商品就愈有價值;複製品與二創作品愈常見,想擁有正版的人就會愈多。物理世界的藝術品早就有類似機制,創作者與收藏家都不反對複製,因為認識作品的人愈多,原版的價值就愈高。《蒙娜麗莎》(Mona Lisa)可能是最極端的例子,它在無限的複製二創之後,已經變成文化符碼。
藝術品和版權通常是分開的兩件事。當你購買一幅畫時,你買的通常不是它的版權,而是畫作本身以及展示運用這幅畫作的權利。這些價值都偏向感性主觀,難以用現金流量之類的客觀方法來估價。作者簽名版的NFT也是這樣。
但NFT非常靈活,作者可以將版權包在作品裡面。最簡單的做法是把作品與版權打包販賣,購買者直接可以獲得作品的版權。不過,NFT的潛力不只如此,它可以用程式碼來打造許多物理世界難以實現的版權機制。例如,你可以設計一種NFT,讓擁有者在使用這幅作品賺錢的時候,直接撥出部分收入給原作者。你也可以針對二次創作或衍生作品,各自制定不同規則。區塊鏈會記錄每一筆行動,NFT可以根據你撰寫的規則,將資金分別轉交給每一位擁有者與貢獻者。像是你可以設定,當有人購買一幅二創的改編作品,NFT就會把1/3的收入交給最後的改編者,1/3交給中間的二創作者,1/3交給最初的原版作者。NFT是軟體,你可以把它寫成任何想要的樣子。
NFT將會改善創作者的經濟環境。我再以音樂產業為例,串流媒體Spotify上面大概有九百萬名音樂家,但是2022年收入超過5萬美元的音樂家卻不到1萬8千人,小於總數的0.2%。音樂家大部分的收入,都被串流媒體與唱片公司搶走。代幣的機制可以避開這些收取高昂抽成的中間商,有了NFT,大部分的銷售收入都會留在音樂家手中,即使是比較小眾的音樂家,也可以靠著粉絲的支持謀生。
圖片來源:Pixabay
音樂家經常用物理商品來繞過中間商的層層剝削,但物理商品的市場通常比數位商品小很多。音樂產業在2018年的銷售總額為35億美元,電玩產業在同年光靠線上數位商品就賣了360億美元,之後幾年的銷售額更是成長到接近兩倍。除此之外,數位商品的利潤通常較高,可以進行更多實驗,也更容易和粉絲保持互動。
對於習慣企業網路模式的人,必須轉換思維才能發現要如何用NFT賺錢。企業網路模式把整套流程綁在公司手中,從核心服務、相關應用程式、周邊工具,以及所有相關商業模型,都仰賴公司的決定與掌控。
NFT的商業模式相反。先由創作者打造最小的核心元件,例如幾枚NFT,然後再由獨立第三方撰寫程式,利用NFT在區塊鏈上開創各種生意。例如樂團可以先發行NFT,賣給贊助者與死忠粉絲;然後其他公司才打造應用程式,以這些NFT 為門票,讓持有者參加粉絲見面會、私人討論區,或購買專屬的獨家商品。
NFT 有兩大優勢,能夠吸引獨立的第三方來開發利用。首先是作者幫你養好了粉絲社群,受眾非常明確。行銷人員很容易替NFT持有者設計出專屬福利,例如提早或免費使用新產品。網路互通是區塊鏈的絕招之一,你可以輕鬆招募到每一條鏈上的客群。
其次,NFT無法竄改。你錢包裡的NFT完全屬於你,只要最初撰寫時沒有在程式碼中載明允許,之後就沒有人可以修改規則,就連原作者或鑄造NFT的人都不行。這種誘因平衡和企業網路完全不同,在企業網路模式中,開放他人存取非常危險,因為擁有大型網路的科技巨頭可以輕易接管你的網路,改變遊戲規則。
這讓我再次想起城市與主題樂園的譬喻。企業網路就像精心打造的主題樂園,遊客體驗的每一個環節都由公司決定。區塊鏈網路則像一座城市,從核心元件開始,鼓勵由下而上逐步創業。NFT可以設計出開放的版權規則,鼓勵第三方創新,把整個產業鏈孕育成一座偉大城市。
NFT 正在不斷演化,而且已經開始嶄露頭角。在2018年正式確立檔案標準之後,NFT的銷售額於2020年開始成長。從2020年到2023年初,創作者從NFT銷售中分得的收入,大約是90億美元。在這幾年間,較為主流的YouTube則將850億美元營收的55%分給創作者,大約相當於470億美元。至於Instagram、TikTok 與推特付給創作者的費用,則少到可以忽略不計。
最近崛起的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將使媒體變得更加氾濫。人工智慧輸出的視覺藝術、音樂、文字,目前已經非常漂亮,而且進步極快,不久之後甚至可能超越人類。社群網路打散媒體的發行權力,生成式人工智慧則會打散內容的製造權力。過去媒體仰賴版權維生的商業模式,勢必會更加難以為繼。當每個人都可以用電腦製造出夠棒的內容,就更不會想花大錢來閱聽特定幾個作品。
但作品的價值並不會消失。正如第8章所言,當技術堆疊中某一層的獲益率降低,隔壁幾層的獲益率就會提高。電腦已經在西洋棋打敗人類二十年,但chess.com這類西洋棋網站上的玩家與觀眾卻愈變愈多。無論人工智慧變得多強大,人們依然渴望與真人互動。當人工智慧能夠生成精緻的文本,藝術表現的重點就不會那麼執著於內容,而會更加關注內容周圍的策展、社群、文化。
NFT 讓世界在文本浮濫似海之後,依然有一些東西珍貴如島。它提供一個簡單的方法,去克服「注意力與變現的兩難」。電玩給了我們一個好榜樣,如果遊戲廠商可以靠著販賣遊戲內的商品養活自己,其他媒體一定也有某些全新的商業模式能夠賺錢。就讓網路做它最擅長的事情,繼續複製文本、繼續鼓勵二創吧。這是雙贏的賽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