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奈伊在《活在美國世紀》中提及美中兩國在這個領域的競爭愈演愈烈,科技優勢或將決定未來國際格局的走向。特別是在中國快速崛起的背景下,美國是否還可以保有原有的優勢?中美兩國在人工智慧、科技創新及經濟實力上的角力,將深刻影響未來的國際秩序。
中國是非常強大的競爭對手,雖有很強的優點,但也有缺點。在評估整體力量平衡時,美國至少有 5 個長期優勢。一是地理。美國被兩片大洋和兩個友好鄰國包圍, 但中國與 14 個國家接壤,並和多個國家有領土爭端。此外,美國還具有能源優勢, 中國則依賴能源進口。第三,美國的力量來自於其大型跨國金融機構和美元的國際地位。準備貨幣可不可靠,取決於能否自由兌換,並仰賴深厚的資本市場和法治,而中國缺乏這些。根據目前的預計,美國將會在全球人口排名中保持第 3 位,而且它是唯一的主要已開發國家,所以還具有相對的人口優勢。在未來 10 年,在全球 15 個最大經濟體中,有 7 個經濟體的勞動力將會減少,但美國勞動力預計將會增加,而中國的勞動力早在 2014 年便已達到高峰。最後,美國在關鍵技術(生物、奈米和資訊) 方面一直處於領先地位。中國當然在大力投資研發,專利數量方面也頗有斬獲,但按照其衡量標準,中國的研究型大學仍落後於美國這方面的大學。
總而言之,美國在大國競爭中握有強有力的籌碼,但如果我們因中國崛起而陷入歇斯底里的恐慌,或對其「巔峰」感到自滿,我們可能會打出一手爛牌。丟棄高價值的籌碼⸺包括強大的盟友和在國際機構中的影響力─ 將是一個嚴重的錯誤。中國並非對美國的生存構成威脅,除非我們自己犯下重大錯誤,陷入一場大規模戰爭。我擔心的是歷史重蹈 1914 年,而非 1941 年。
然而,我更關心的是國內變化及其如何影響我們的軟實力和美國世紀的未來。一個國家即使外部力量強大無比,也可能失去內在美德以及喪失對其他國家的吸引力。羅馬帝國失去共和政體後,國祚仍延續甚久。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談到美國開國元勛創建的美國政府形式時說道:「如果能保留它,這就是共和國。」政治兩極化是一個問題,而公民生活變得更為複雜。科技會創造大量的機會,也可能帶來諸多的風險。我的孫子在應對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人工智慧、大數據(big data)、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深度造假(深偽技術)和生成機器人(generative bot)等科技時將掌握機會和面臨風險。生物技術領域將會為人類帶來更大的挑戰,遑論應對氣候變遷這個難題了。
某些歷史學家將當今思想和聯繫的流動比喻為五個世紀前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造成的動盪,但前者的規模要大得多。那些時代之後發生了三十年戰爭(Thirty Years’War),殺死了日耳曼地區三分之一的人口。事到如今,世界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加富裕,但面臨的風險也更大。有人偶爾會問我對美國的未來是樂觀還是悲觀。對此,我總是回答:「樂觀但謹慎。」
美國有許多問題,在此僅舉幾個成為頭條新聞的案例:兩極化、不平等、失去信任、大規模槍擊事件、吸毒絕望而死和自殺。因此,悲觀是有道理的。但我們熬過了 1890 年代、1930 年代和 1960 年代最糟糕的時期(第二章講述過)。美國有種種缺陷,卻仍是創新的社會,昔日我們能夠自我重建和重塑,也許 Z 世代可以再次做到這一點。希望真是如此。我們應該警惕,萬不可過度相信美國例外論。本書講述我在美國世紀前 80 年的故事,我在書中逐一提到自己之所以樂觀的理由。然而,說句實話,我不能完全確定自己抱持樂觀,有多少取決於我的分析或源自我的基因。
身為政府官員,我很榮幸能夠協助擬訂美國世紀的主要外交決策,以此處理兩項政策議題,分別是核子擴散和美國對亞洲的政策。我認為這些讓世界變得更美好;我擔任公共知識分子時,協助推廣思想並創建和維持非政府網絡以加強我們的民主聯盟;我當教師和導師時,很幸運能夠與許多優秀的人士一起學習;我身為分析師和作家時,試圖提出並分享複雜的相互依賴和軟實力等新思想,從而讓我們更加了解這個世界。我還試圖闡明美國的領導理論,讓人理解核子革命,也在說明網路革命方面稍有貢獻。
然而,正如前面所言,我學得越多,知道的就越少。分子增加了,但分母增加得更快。我生活在宇宙的一處小角落,而智人(Homo sapiens)是一個令人困惑的物種。我一生都在跟隨自己的好奇心,試圖去了解人類,但我並未給孫子們留下太多的答案。我能留給他們的,只有我的愛和一絲樂觀但謹慎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