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為什麼對方總是聽不懂?》的作者從認知科學和心理學角度出發,深入探討溝通中的問題,剖析其根源並提供解決方案。本書也深切期盼這本書能幫助那些希望提升溝通能力,在職場上取得成功的人士,帶來實質的幫助與啟發。
我們應該都有過這樣的經驗:無法精準傳達我們真正想說的話。
▍無論你說多少遍,對方依然掌握不到重點。
▍沒有依照指示完成交辦事項。
▍沒有遵守約定的交期。
▍對方誤解了你的意思,導致進度大幅落後。
▍都解釋到口乾舌燥了,下屬或孩子卻仍一臉茫然。
▍對方忘記了重要承諾,以致搞砸工作或引發爭吵。
不論是在職場、家庭還是學校,類似上述的溝通困擾總是層出不窮。
因此,本書將從認知科學與心理學的角度出發,深入探討我們在溝通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剖析其本質並提出解決之道。
無論是對認知科學與心理學感興趣的讀者,抑或期望在工作中與主管、部屬、同事以及客戶建立更順暢合作關係的商務人士;每天面對學童,想要精進教學方法的教師;渴望與伴侶、孩子、親友或鄰居相處更融洽的人;曾經閱讀「表達方法」、「說話藝術」、「解說技巧」等相關書籍,卻未能收到預期效果的讀者,本書將從全新的視角與思維,提供大家實際有效的溝通方法。
關鍵不在於「表達」,而是「解讀」
為什麼從認知科學與心理學的觀點出發,能夠幫助我們理解溝通等日常行為?
這是因為我們所謂的「溝通」,其實是奠基於形形色色的認知能力(理解話語、掌握脈絡、記憶、回想以及想像等)之上。
此外,溝通還依賴於認知中的「基模」(Schema)(見33頁)。「基模」是一種內在的框架或模式,我們每個人腦中都有一些「理所當然」的想法,而這些「理所當然」的內容因人而異。
由此可知,我在前文中提到「無法精準傳達我們真正想說的話」的困境,正是因為無法克服彼此「理所當然」的差異,或者是認知能力未能有效發揮作用的緣故。
就像那些過去相信天動說(認為地球是宇宙中心,日月星辰環繞地球運行)的人,即使你說得口沫橫飛,也很難讓他們理解「其實是地球在自轉」的事實。關鍵不在於說話者的「表達方式」,而是接收者「如何解讀」。
基於這些問題的本質,本書提出的解決之道並非僅僅著重於「改進表達方式」、「換個說法」或「不厭其煩解釋到對方聽懂為止」。要實現「良好溝通」不可或缺的前提是:必須了解到「人們為什麼會漏聽訊息?為什麼會曲解、誤解甚至遺忘訊息?」同時也需要思考,應該如何將訊息精準傳達給具有這類特徵的人。
本書除了分享上述的觀點,還透過訪談溝通專家,整理出一系列能立即實踐的具體解決方案。
我深切期盼這本書能為苦於「再怎麼費心解釋,對方都聽不懂」的人,以及希望提升溝通能力,在職場上取得成功的人士,帶來實質的幫助與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