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你是否曾經遇到這樣的場景:再怎麼解釋,對方還是堅持己見?《為什麼對方總是聽不懂》 書中表示,這可能不是對方笨,而是「認知偏誤」在作祟,而我們要了解這個現象,才能真正達到有效溝通。
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
「明明費盡脣舌解釋得這麼清楚了,為什麼他還是一臉茫然?」
「怎麼想都是我說的更有道理,對方卻完全不贊同。」
即使在同一個職場、擁有相當程度專業知識的人們之間,同樣會發生難以溝通的情況。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正如我在第一章所說,我們在溝通過程中必然會受到基模(個人認知框架)的影響。
再次重申,基模是指我們在理解事物時,背後運作的基本知識和思考框架。然而,它有時會成為一種阻礙溝通的過濾器。
這種引發成見、先入為主、扭曲數據、一廂情願的想法及謬誤效應的現象,就稱為「認知偏誤」。
認知偏誤的種類很多,我在書中第一○一頁提到的「代表性偏誤」,便是其中之一。
▍誰的價值觀比合理性更受重視?!
前述斯洛曼教授的著作《知識的假象》中,探討了各種「認知陷阱」。以下將聚焦於探討認知偏誤的部分。
以人工流產為例,這是一個在美國引發輿論兩極化的議題。然而,斯洛曼教授指出,人們並非針對個別議題逐一檢視政策,思考其可能帶來的結果後才表達「贊成」或「反對」。事實上,人們往往是先根據自身「神聖的價值觀」做出決定後,再編造理由來合理化這個決定。
對某些人而言,他們的神聖價值觀是「人工流產形同謀殺胎兒」;而對另一些人來說,則是「女性擁有身體的自主權」。
儘管多數人以「神聖的價值觀」為前提而做出了判斷,並對自己的決定深信不疑,然而,他們卻無法有條理地說明做出這個決定的理由。即使意見不同的人提供再多知識或資訊,在多數情況下,也難以改變他們的判斷。此外,即使試圖指出對方主張中的邏輯漏洞,對方也往往聽不進去。
斯洛曼教授指出,神聖的價值觀就是「應該如何行動的價值觀」,同時也是一種「將事物過度簡化的工具」。
也就是說,看似經過深思熟慮後得出的結論,其實只是省去繁瑣的因果分析,直接依據自身價值觀而得出結論,幾乎沒有經過仔細檢視證據等思考過程。
遺憾的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無意識地做出這種基於「神聖的價值觀」的簡化判斷。
▍主張「不要勉強別人接受你的價值觀」,是否也是一種價值觀?
2022 年底,某座城鎮所發布的官方移居指南,引起了廣泛討論。指南內容包括:希望移居者具備鎮民意識;小鎮生活比都市更容易受到自然(如暴風雪等)影響,需格外注意;小鎮與都市在人際關係和互助精神上有所不同,需相互理解云云。移居指南的目的是讓移入者提前做好心理準備,避免日後引發爭端。
該指南之所以引起熱議,我認為其中有幾點原因,而最引起我注意的是「不要將都市生活習氣的價值觀強加於地方」這一點。
或許,這座城鎮曾因移居者與當地居民之間的摩擦而吃過苦頭。
而從條文中,我們可以感受出一種「新來者理所當然要配合我們」的價值觀。
雖然這樣的態度可能會引起少數人的反感,但對鎮上的居民而言,他們行之有年的習慣無疑已被視為一種「神聖的價值觀」。
我想再次強調,「神聖的價值觀」本質上是一種「指導行動的價值觀」,同時也是一種「過度簡化事物的工具」。擁有這種價值觀,會讓人用簡單的方式看待問題。例如,居民並不會去思考「小鎮是否應該隨著時代變遷,或是在接納來自都市的移居者的過程中,做出一些改變」這類複雜的問題。
在「神聖的價值觀」之下,「小鎮的意識」成了唯一的答案,從而避開了「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個人隱私,以及都市或其他地區的價值觀?」這類繁瑣的討論。如此一來,人們便能輕易且不假思索地否定那些與自身不同的價值觀。
▍要特別警惕「毫無根據的自信」
「神聖的價值觀」潛藏在我們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其主體有時是「城鎮」,有時是「公司」,甚至是「日本人」。
近年來屢屢上演的國際衝突,不正是源自於這種「神聖的價值觀」嗎?例如俄羅斯主張併吞烏克蘭的合理性,抑或是中國一再主張「一個中國」的「神聖的價值觀」,是否皆導致領土之爭變得愈加複雜?
問題的癥結在於,雙方都堅信「自己是對的」。當傳遞與接收訊息的雙方都抱持這種神聖的價值觀時,「透過溝通達成理解」便成了遙不可及的夢想。拋出再多的言詞,也只會讓彼此更加認定對方「冥頑不靈」。
這裡提到的是一種思考偏誤,又被稱作「信念偏誤」。閱讀本書的你,是否也曾以同樣的偏誤看待事物呢?
在某些重要的判斷上,你是否也無法清楚說明自己的依據?其中可能就隱藏著認知上的過濾。
又或者,當公司內部出現爭端時,你是否僅簡單聽取雙方說法,最後只因為其中一方平時表現認真負責而偏袒其主張?
要察覺自身的認知偏誤並不容易。
關鍵是聚焦於結論本身,而非價值觀。接著,從結論回溯思考,回顧整個思考過程,檢視自己得出該結論的依據。若能進行這樣的思考,就能更有效地避免因信念偏誤所導致的不當判斷。
▍為什麼信念會變成偏誤?
前文介紹了「信念偏誤」,但是,「信念」與「信念偏誤」之間究竟有何不同?乍看之下兩者相似,到底差別在哪裡?
我認為其中一個重要區別在於:「與他人(或周圍價值觀)的關係性」。
簡而言之,信念是「我『想這麼做』的想法」,信念偏誤則是「我『想這麼做』,並且要求『他人也必須這麼做』的想法」。信念是基於「對自己而言正確」,而信念偏誤則進一步延伸為「對自己而言正確,也必然對他人正確」。這樣的推論,正是信念偏誤的核心所在。
以剛才提到的小鎮為例,當地居民所堅信的價值,就是信念。
然而,當他們強迫遷入的新居民接受「鎮上就是這樣,要來就接受,否則就不歡迎」,就成了信念偏誤。即使移入者最終也將成為小鎮的一分子,但這群人的想法卻可能全然遭到當地人無視,甚至不被接納。這種態度便形成了所謂「神聖的價值觀」。
我們不妨從商業脈絡來思考。例如,一家公司宣示「我們將以這樣的理念和願景來經營」,這是信念。近年來備受關注的「企業使命」,也就是呼籲全公司朝同樣的使命前進而共同努力,是經營團隊的重要任務。
需要注意的是,當「不能將信念強加於人」的信念走向極端,也可能導致完全無法對他人或他國的想法和行為發表意見(這種相對主義走向極端的認知方式被稱為「相對主義的認知偏誤」,將在本書第一六七頁進一步討論)。
在認為「自己的信念應該被他人或社會遵守」之前,我們需要反思:個人應當遵守哪些規範?為了社會或世界和平又應該遵守哪些原則?
為此,我們必須理解每個人都可能存在「信念偏誤」,即便是自己也不例外。此外需要特別留意,專家也可能提出基於信念偏誤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