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選擇不放棄的人,最辛苦的或許不是過程本身,而是要對抗這些眼光與氛圍。

圖片來源:Pexels
沒有孩子的女性,到了四十歲左右,就會來到是否要放棄的分岔路口。看起來顯然是一條平坦大道的,當然就是「放棄」這條路。只要決定放棄,至少就能先擺脫「還是生比較好吧?」「要怎麼做才生得出來呢?」這些鬱悶的心情,精神上也終於獲得平靜。而且,周圍的人對於已經放棄的人,也特別溫柔,不斷在鼓吹「只生個孩子也行啊!」的傳教士,也終於願意做出結論:「原來那個人是無神論者」,為一切的傳教活動畫下句點。所以,大半的無子族因為怕麻煩,自然就往這條路上走去。
另一方面,選擇「不放棄」的人,通常都極具行動力。不孕症的治療不但花錢,在精神和肉體上的負擔都不是開玩笑的。單身的人還必須探尋如凍卵或到美國借精等各種管道。至於即使如此還是不放棄的原因,曾有一位持續嘗試不孕症治療的朋友告訴我:「就在快要停經之前,我突然聽到來自天上的聲音說:『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世間對於不放棄的人是很嚴厲的,他們會說:「你想要孩子就想到這個程度嗎?」「事到如今,也只能接受這就是妳的命,差不多該放棄了吧!」雖然舉國上下都在說,再不想辦法解決少子化的問題,這個國家就看不到未來,但世間期待的是,擁有健康卵子的女性多生一點,可不會舉雙手贊成卵子已經老化的中年女性,還拚命要生。至於那種不知怎麼地就懷孕了、小孩生小孩的年輕媽媽,畢竟卵子還很年輕,世間的眼光也相對友善。
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仍在不孕症治療中「不放棄的人」,不但無法和周圍的人分享自己經歷的辛苦,還得遭受批評的眼光,「早知如此,就趁年輕的時候生啊!都已經中年還拚命想要懷孕,不過是自我滿足而已。」
最近,不管是暢銷金曲或是心靈成長書籍,都大力主張「不要放棄夢想」。不過,它們想像的是年輕人追求的夢想,而不是中年女性對於懷孕的夢想。
選擇不放棄的人,最辛苦的或許不是過程本身,而是要對抗這些眼光與氛圍。其實,對選擇不放棄的人最嚴苛的,就是選擇放棄的人。像我這樣放棄的人,雖說放棄了,但心底深處多少會擔憂「這樣真的好嗎?」所以看到那些為了懷孕始終不放棄的人,還是有些不安。一想到如果那些人最後真的實現夢想、生了孩子……心情自然很鬱悶。還會和放棄的人互相取暖,私底下埋怨,「有需要做到這種程度嗎?」「再說,如果現在生了,小孩二十歲的時候她都幾歲了啊?又是獨子,小孩也真是可憐!」
不放棄的人當中,很多都是認真、誠實的人。就是因為她們一直都很誠實地表明想要小孩,男人們才會態度曖昧;就是因為她們太認真工作,懷孕的機會才變少;等到接近生產年限,還是認真的認定,身為女人來到這世界,怎能不生小孩;看到野田聖子時,也能感受到她自覺身為保守黨的一員,不能不生小孩的真摯心情。
懷孕、生產都是自然法則的一部分,並不像工作,只要努力投入就能有相應的成果,所以愈是誠實的女性,愈是無法輕易地就生出孩子。正因為是「自然」,所以誠實、認真不一定能派上用場。
渴望生小孩的人生不出來,沒太多想法的人卻輕易就懷孕。光是看到這樣的狀況,就已經充分理解,這世上很多事本來就無法隨心所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