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台灣有明顯的嬰兒潮世代,這批人正陸續成為老人,加上超低生育率與壽命延伸,將加速台灣今後的人口老化速度。
台灣地區65 歲以上老年人口於1993 年底達總人口數之7%,依照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台灣開始步入「高齡化社會」。台灣步入高齡化社會的時間點,相較於西方工業國家,如法國於1864 年、德國於1932 年、美國於1942 年、日本於1970 年達到高齡化門檻,我國是晚了許久,即便是目前高齡化較不嚴重的美國,進入高齡化時間都比我國早了五十一年。
2015 年年底台灣老年人口占比達12.5%,以老化程度來說,並不及歐盟各國平均約18%以及日本超過26%的比例。由於台灣有明顯的嬰兒潮世代,這批人正陸續成為老人,加上超低生育率與壽命延伸,將加速台灣今後的人口老化速度。預計到2040 年時,台灣老年人口占比將達30%,超過歐盟國家的平均老化水準,2060 年估計約占40%,將追上日本。換言之,台灣未來老化速度極快,老年人口從占7%(高齡化社會)成長至14%(高齡社會),估計只需要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從占14%成長至20%(超高齡社會),也只需要七年至八年。這樣的速度,除了日本已經發生,大概只有南韓、新加坡和台灣可能破其紀錄。
人口趨勢告訴我們,老人數量逐年增加,占總人口的比例也跟著提升;另一方面,家庭與居住型態隨著人口與社會經濟變遷產生了一些變化。尤其是家戶規模逐漸縮小,2007 年平均還有3.5 人,2009 年之後即低於3 人,居住型態朝向「核心與小型化」。
家庭規模變小,老人居住型態也在改變中。根據歷年內政部「老人生活狀況調查」,比較二十年間的變化,老人獨居以及僅和配偶居住的比例從25%上升至40%;老人和子女共居的情形也不斷下滑,從70%下降至57%。此外,老人的經濟來源由子女提供的情形也在降低中,成年子女與老年父母共居意願也在下降,這些都凸顯出老年人的居住與照顧問題。
過去社會因為醫療科技不發達且壽命較短,活到65 歲機率較低;即便年齡超過65 歲成為老人,一旦健康出了問題,能透過治療而延續生命的機會也不高。在那樣的社會中,老人雖然也需要照顧但時間較短,稱之為「短期照顧」;且家庭中照顧人力較為充沛,工作與照顧之間的衝突性也較低。總之,在傳統社會中較欠缺的是食物、營養與醫療,照顧雖是負擔卻可透過家庭或家族來支持;相對地,現代社會雖衛生條件好、醫療保健質優,但普遍困擾則是慢性疾病纏身與照顧人力短缺。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導,2014 年全球每十名死亡人口中就有三名和心血管疾病有關,以心臟病與中風最為常見。台灣近年來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及高血壓性疾病也一直列在十大死因當中。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都是老人常見的慢性疾病,因此老人平時即須注意均衡飲食,例如少油、少鹽、多纖維,並保持良好生活習慣,例如不菸、少酒、多運動。另外,失智症盛行率隨著高齡化而不斷提升,也是健康促進與長期照顧的一個隱憂。
數位編輯整理:陳子揚
Photo:pixabay,CC0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