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練習不在多,而在準確度。愈快練好,就有愈多時間玩樂。
在宇陽繼姊姊宇琪之後,也被哈佛大學提前錄取,許多華人界的報紙與網站都列出宇陽洋洋灑灑的學經歷。網友紛紛好奇的詢問,他怎麼能有時間學這麼多、做這麼多,還能有這麼好的成果?身為宇陽的媽媽,對這個問題,最誠懇的答案就是「高單位時間效率」。
宇陽絕不是大家所想像的那種自動自發、認真上進的小男孩,相反的,他從小就好逸惡勞,想方設法苟且偷懶,並且時不時的胡鬧耍賴,令我這個做媽的不得不隨時準備接招,反制宇陽為了偷懶而變出層出不窮的花招。
長久以來,我們家的客廳,總是夾雜著琴聲和哭聲。宇陽剛開始學琴時,正經練琴的時間,遠不如大哭大鬧的時間長,對付他的大哭大鬧,我則始終不改一貫作風,就是「不理,不采,不打,不罵,不妥協」,總之,沒練好老師交代的曲子,就不准做其他的事。久而久之,宇陽發現自已哭鬧的時間都白浪費了,不但不能減少練琴,反而因為哭鬧而少了許多自由玩耍的時間。過不了多久,宇陽便不再以哭鬧來反抗練琴,進步為稍微文明一些的偷懶方式。
鋼琴老師都會交代學生,每天至少要練一小時的琴,宇陽的老師也不例外。宇陽剛開始用亂哭胡鬧的方式拒練鋼琴,發現哭鬧無效後,便開始用「混時間」的方法,計時一個小時的練琴時間,中間總少不了要喝水、吃東西、上廁所,扣除這些雜事,號稱一小時的練琴時間,可能連半小時都不到,更別談什麼專心練習及學習效果了。
我做事一向講究效率,看到自己兒子總這麼混時間,覺得「定時練琴一小時」實在不是好方法。孩子雖小,但也應該使他明白,花最短的時間,達到最大的效果,才是正確的學習態度。記得宇陽六歳那年,我把他當小大人,認真的跟他討論這個問題:「宇陽,你說練琴是為了什麼?是為了逼你在鋼琴前坐一個小時,還是為了練會老師教的東西,並且彈出更好聽的鋼琴曲?」
六歲的宇陽,似懂非懂的,卻也明白,練琴是為了彈出好聽的曲子,不是為了每天坐在鋼琴前一小時。
「不如這樣吧,以後不要再定時練琴一小時,而是一首曲子、一首曲子的分開練。只要你可以按照老師的要求,認真正確的彈好三遍以上,那首曲子就算過關,你可以休息十五分鐘,放鬆玩一下,之後,再練下一首曲子。每天只要練完老師規定的功課,就可以自由玩樂,不一定要練足一個小時。」
改成這樣以「效果為標準」,顯然使得宇陽有動力在最短的時間內,練到老師的要求,再加上曲子和曲子中間的休息時間,也積極鼓勵了宇陽專心認真練完每一首鋼琴曲。由於不再限時一小時,宇陽發現只要認真達到要求,反而有更多玩樂的時間,就這樣成功改掉了宇陽「混時間」的壞習慣,並從小教會他「高效率」的重要性。
【書籍資訊】
摘自《優秀不是靠運氣》
數位編輯整理:朱玉瑩
Photo:Death to The Stock 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