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開始陪伴孩子學習自我調適,而非一味要求孩子自我控制,更不是給孩子貼上各種標籤。
哈佛醫師心能量系列作者、花蓮慈濟醫院社區醫學部副主任 許瑞云醫師
市面上有不少教養孩子的書,大多數都把重點放在如何幫助孩子加以控制自己的行為。本書作者沈克爾博士則提出一個更有效的方式--讓孩子學習自我調適。
作者常受邀到世界各地去協助各式各樣的「問題」孩子,他發現其實沒有難以管教的孩子,更沒有所謂「沒救的壞孩子」,那些被視為「有問題」的孩子或大人,其實只是壓力過大,卻不知如何自我調整。
壓力過大或身體能量過低時,孩子會有封閉自己(自閉)、行為衝動(過動)、暴力傾向或沉迷於網路遊戲、拒絕上學等行為。書上分享的真實案例,很多都是讓父母師長感到萬分頭痛的孩子教養問題,這些孩子如果沒有用對的方法去引導,往往會使狀況繼續惡化。
作者除了案例分享,也教導讀者詳細的自我調整步驟,包括如何辨識和處理孩子的壓力源,例如:父母之間的關係、聲音、光亮度、氣味、觸覺、溫度、姿勢、睡眠、運動量不足和營養不均衡等因素,都可能使孩子感到壓力。每個孩子對壓力源的敏感度不同,某個孩子覺得很舒服的光亮度,可能會讓另一個孩子備感壓力和痛苦。
作者不只在書中提供了案例和實際的操作方式,也提供了神經醫學上相關的研究及佐證,書中有不少醫學名詞和研究結果,如果對這方面不了解或沒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跳過這些理論和研究,直接看結論和方法就好。
自我調整並不是幫助孩子轉移注意力,而是要讓孩子覺察自己的能量狀況,在能量低落時可以做出適當的調適,而不至於陷入混亂的交戰、一心逃避,或是在僵在當下不知所措。診間我也常運用不同的能量運動來協助孩子和大人處理自己的能量狀況,效果往往比打罵、威脅、說教、講理、鼓勵等方式來得有效。
當我們能量飽滿,精神狀況好的時候,對事情的耐受度會高出很多,也不會亂發脾氣或情緒暴躁,但是當我們疲累不堪時,一些原本可以承受的事情,卻可能讓我們突然抓狂,孩子也是如此,只是因為孩子不清楚自己的內在狀況,所以往往使用激烈的言語或行為來表達身體的不適感,因此協助孩子察覺自己的能量和身體狀況,進而學習如何調整,有助於讓孩子的不當行為自然消失或得以改變。
這是一本值得大力推薦的好書,我很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台灣的家長和老師也會開始陪伴孩子學習自我調適,而非一味要求孩子自我控制,更不是給孩子貼上各種標籤。懂得自我調適的孩子自然會充滿能量,感到快樂、平衡、人際關係良好,也能有好的動機和意願學習,遠離種種上癮或拒絕上學的問題。
Photo:pixabay,CC0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