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幸虧台灣是衰,還沒有全垮;台灣是有病,還沒有進入太平間。

文/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 高希均
【《翻轉白吃的午餐》卷首語】
(一)產生了「五個必然」
自從40年前《聯合報》總編輯張作錦勇敢地刊出拙文〈天下哪有白吃的午餐〉一文後,兩岸顯著的對比就更容易看清:大陸在改革開放中快速崛起,台灣在白吃午餐與內鬥討好中逐漸衰落。從1996年台灣直選總統以來,最大的白吃午餐受益者與製造者,就是政治人物的競選政見與選民,二者都在討好聲中模糊了判斷與是非,忘記了自己的原則與責任。這些慷他人之慨地提倡「新」白吃午餐者的特色是:
接著產生了五個必然:
(二)嚴峻的國內外大環境
1970──80年代生命力旺盛的台灣小龍,已變成今天溫水中的青蛙,欲振乏力。這是一個傷感與沉痛的轉變。
有識之士早就看到台灣一步一步地走到這個結局。我只是目擊及評論者之一。重讀這些年來語重心長及相互呼應與重複的文章,只能說自己仍然沒有放棄做一個知識份子的言責。
1980年代末,台灣在浩浩蕩蕩的民主潮流中,沒有政變與流血,贏得了華人世界第一個走向民主國家的讚譽。
令人惋惜的是:除了「投票」的民主,其他的配套完全欠缺,造成了台灣民主根基未堅,民主傳統未建。在一波又一波的選舉中,以仇恨、對立、內鬥來贏取選票聲,「民粹」乘勢而起,「政治正確」替代了理性決策。當國民黨是是執政黨時,在立院受到杯葛,議事癱瘓;當民進黨變成執政黨時,立刻靠投票變成了合法的「一黨治國」。
基本上來看,造成台灣衰退的遠因有三:
難怪資深媒體人張作錦先生要感嘆:「誰說民主不亡國?」但也需要提醒:「誰說壞人沒惡報?」
(三)尋找翻轉的可能
幸虧台灣是衰,還沒有全垮;台灣是有病,還沒有進入太平間。
53年前(1964)從助理教授開始教書,此後從未間斷探討一國經濟的盛衰、一個世代的教育發展,以及一個社會追求和平的重要。
在這本文集中,匯聚了這些年來的觀察,挑選了56篇文章,從不同時間、不同層面、不同場景、不同的人物與他們的著作,簡單地說,自己的注意力聚焦於一個大哉問:如何凝聚與時俱進的、台灣需要的現代觀念:政黨與民主如何運作、政府應該如何有效治理、企業應該如何創新求變、人民應該如何自求多福?
如果這些論述真能感動有政治權力的人,以及握有選票的選民,那麼台灣可以東山再起,重振雄風。
這可以從「四不一沒有」啟動:
政府的領導人和握有權力的首長及民代要記住三個關鍵詞:
我們社會要對「五個沒有」明白在心:
如果政治領袖能減少其中一個「沒有」,是C咖;減少二個「沒有」,是B咖;減少三個以上,那就是偉大的A咖。最有可能的是:政治人物只求長期執政,透過不斷的鬥爭與虛浮的建設,持續地在矛盾的、衝突的、空轉的政策中,進退失據,連C咖都做不到。
【書籍資訊】
摘自《翻轉白吃的午餐》
![]()
數位編輯整理:謝宜苓,朱玉瑩
Photo:Pixabay,CC0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