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人生規劃要成功的關鍵,在於去具體想像你想要什麼樣的人生。這不只是錢的問題,而是應該採取全面整合的策略,去活出你選擇的老後人生。不管怎麼說,錢和資源還是多多益善,你才會有更多選擇。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大部分人在考慮退休計畫或是考慮辭掉正職工作的時候,會找理財顧問一起坐下來討論,開始計算數字:社會安全福利金有多少?有沒有退休金?金額是多少?個人存款和投資有多少?還有什麼其他收入來源?然後我們會計算基本生活開支要花多少錢,再判斷自己能不能負擔這種生活、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出犧牲。這些問題很重要,必須認真考慮,計算這些數據可以開啟你的眼界。
但是,這種從數字出發的規劃方式有兩大問題:大部分人從來沒有認真考慮過離開正職工作以後的生活花費是多少,而且現在的情勢是我們有很多進度需要補上,因為我們早在數十年前就應該開始規劃了。
哈德福基金(Hartford Funds)資深副總裁約翰•狄伊(John Diehl)和客戶商談對未來的投資時,一開始就會請他們回答三個出人意表的簡單問題:
這些問題是和麻省理工學院老年實驗室聯合開發的提問,乍聽之下或許有些傻氣,但其實經過特別設計,讓人去思考老後要過什麼樣的生活。
「誰來幫你換燈泡?」這個提問導向一個更大的問題:你要住在哪裡?我們大部分人想要留在家中,住在原來的社區,但要實現這個願望,必須考慮如何處理隨之而來的日常雜務,以及如何維護住宅。你有辦法自己做這些事嗎?可以仰賴鄰居或家人的幫助嗎?還是需要雇人來幫忙?要花多少錢雇人?
接下來看冰淇淋的問題。假設你想要繼續享受生活中單純的樂事,你要怎麼移動到做這些事的地點?你要繼續養一台車然後開車嗎(要開車到幾歲呢)?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如果有的話)?靠朋友接送?搭計程車或類似的交通服務?以上這些選擇都有其成本考量。
最後是你要和誰共進午餐?這個問題關係到老後要如何維持社會關係,以及需要付出的成本。這裡指的不是臉書之類的社交型態,而是真實的社會人際網,是會和你固定碰面、讓你的生活保持健康活躍的朋友。你會和這些朋友在咖啡店碰面,會一起去看電影、聽音樂會、購物,是你在教會或讀書會的朋友。
很多人沒辦法想像自己未來的情況,沒辦法想像老後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對於自己想要過的生活,我們抱有夢想期待,但是談起來的時候往往感覺像是在說別人的事。日常生活占據了我們大半心思,以致無暇分神為未來做準備。我們對自己說:明天再想吧。然後在我們意識到之前,明天已然到來,我們因為毫無準備而落入悲慘的境地。
具體想像你想要什麼樣的人生
二○一三年,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發表獨家的視覺化工具,讓人們看到自己想要過的退休生活,藉此激勵大眾現在就開始存更多錢以達成目標。
這是一款應用程式,透過數位影像處理描繪出使用者的老年肖像,並且在照片旁邊列出統計數字,讓使用者看到在他們達到某個年齡時,生活費用預計會上漲多少,還有牛奶、汽油、水電及其他消費品的預估成本,透過這種方式讓人們更有動力去提高退休儲蓄額。
這款應用程式是根據史丹福大學的研究開發而成,該系列研究發現,如果讓人觀看自己老後的照片,會促使人們更願意考慮分配更多錢在退休儲蓄。其中一項研究讓五十個人分組觀看自己目前或老後的照片,然後要他們把一千美元分配至以下四種假想的選擇:支票帳戶、玩樂及奢侈活動、退休基金、買東西送人。
結果觀看老後照片的參加者表示會放更多錢在退休帳戶(一百七十二美元),比觀看目前照片的人(八十美元)要高出許多。
百能投資公司(Putnam Investments)試圖用同儕壓力使人們多存錢。他們率先推出了線上工具,讓客戶能一眼看到自己的積蓄和同儕(年齡、性別、收入相近的其他百能客戶)比較之下的結果,並協助估算如果從薪水當中多撥出一些錢儲蓄會產生什麼樣的改變,然後只需要輕點幾下滑鼠就能做出這些改變。
百能把這個線上工具稱為「比鄰」(Joneses Tool),源自「和鄰居比闊」(keeping up with the Joneses)這句俗諺,而且這個工具日漸風行。在一萬名用戶的測試樣本中,將近三分之一在使用這款比較工具之後,調高了薪資提撥額度,結果是退休金儲蓄額平均增加了百分之二十八。
重點是,無論採取哪一種做法,人生規劃要成功的關鍵,在於去具體想像你想要什麼樣的人生。這不只是錢的問題,而是應該採取全面整合的策略,去活出你選擇的老後人生。不管怎麼說,錢和資源還是多多益善,你才會有更多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