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註冊
結帳
現代文明的批判(紀念版)
為台灣經濟奮鬥一生
不吵架也能贏的溝通術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關閉
科學經典、基礎科學、元宇宙、AI人工智慧、自然科普、應用科學、動植物、環境生態、科學小說、醫學人文、生技醫療產業等書籍。
不久以前,一位好朋友傳給我一篇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PNAS)的研究論文,主題探討的是良緣天訂。這個「天」字,指的不是老天爺,而是去氧核糖核酸(DNA)!
人的一生,成長在錯綜複雜的社會環境中,生活裡就會有太多事情不是自己所能掌握的。風災、水災、土石流、地震、火山爆發等災難,一旦遇上了,只能自認倒楣,說是天意難違。但災難不只是來自天、地、風、水的意外,最主要的「造難者」,還是人!
該如何定義生命,一直以來都是爭議不斷的課題,水火不容的論述唾手可得,其中有些要求生命必須達到高門檻的特定要件,譬如說必須由細胞組成,這可能會排除將來把智慧機器或外星生物當成生命的可能。
巨量資料改變了我們的生活。這些改變,可能是最佳化、改善、更有效、或更有利。但在這種時候,直覺、信仰、不確定性和原創性,又該扮演什麼角色呢?
衣索比亞的歷史充滿動盪與不安,從西元前二百五十年起就經常出現旱災與饑荒,但是最慘的幾次饑荒發生於近代。當時乾旱、武裝衝突、人口壓力、環境破壞與極權政府,剛好同時在這個國家出現。這些因素在一九八三年到一九八五年之間到達高峰,八百萬人受饑荒所苦,有六十萬到一百萬人因而死亡。
對於來自於他人的注意,人類極為敏感。如果你注視某人,就算你只出現在對方的視野邊緣,對方也會注意到。這可能是因為你的眼睛中,眼白部位和深色眼珠的對比非常明顯,所以其他人可以清楚看見你眼睛瞄準的方向。
面對氣候變化,即使是自然的氣候變化,人類的因應活動也已經對生物多樣性的散播,造成重重障礙。
對於那些因為人類的干預而滅絕的動物,無論是局部或是全部,我們明白事件的發展便是如此。
就算萬物續命所需的碳循環沒有逐漸消失,大約同一時期氣溫也會變得熱到令人難以承受,就連兩極都無法倖免,災難不會過去,生物不會有喘息時間。
9/14郝旭烈年度實體講座|思維進化 × 決策升級 限量早鳥開搶
首頁
暢銷書
收藏
購物車
會員中心
Facebook
Line
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