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創意的重要性,你我都很清楚。它能為生活帶來不同趣味,讓你在職場中脫穎而出。但除了極少數的人之外,一般人都不敢說自己真的「有創意」。我們究竟還缺少什麼不可或缺的條件?被公認為有創意的人,又是怎麼思考、怎麼讓創意源源不絕的?我們能從他們身上偷學幾招嗎?
藝術家,被公認為最具創意的人種,他們寫出動人的文學作品、譜出優美的樂曲、畫出充滿想像力的圖畫。不論是否為藝術愛好者,我們都希望能和他們一樣深具創意。但,誰能解開藝術家的創意密碼?
本書作者是個優秀的心理學家,也是愛好繪畫的素人畫家。在習畫的過程中,她親自體悟到許多藝術家開發創意的方式。基於科學家應有的求證態度,她更進行了許多有趣的實驗以檢證,發現藝術家所具有的創意「天分」其實和一般人一樣,差別只在於他們「減去」了許多阻礙創意的絆腳石。
這些絆腳石包括「社會評價的壓制」、「絕對的規則」、「天賦的迷思」、「社會比較」……等等。透過作者理性的分析、感性的經驗分享,你會知道如何突破習以為常的思考模式與態度,也能從不同角度看待原本覺得理所當然的事。藉由本書的引導,你只要「減少」,不需「增加」,就能跨出舊有框架,讓創意自然湧現。
前言
1 移開阻擋創意的絆腳石
2 專注所蘊含的力量
3 減法一:踢開評價的施壓
4 減法二:去除對錯誤的恐懼
5 減法三:不迷信絕對的規則
6 減法四:拋開社會比較
7 減法五:打破天賦的迷思
8 減法六:擺脫「知」的盲點
9 回到最有創意的狀態
10 開始專注做選擇
後記
注釋
每年夏天我都在鱈魚角度過。我擬定的假期計畫總是千篇一律:早上打網球,中午與朋友聚餐,下午寫作後再進行晚間活動。雖然我幾乎從未遵守過計畫,但有一年夏天,我不僅偏離計畫,甚至遠超過自己所能想像的範圍。
我在鎮上遇見畫家友人溫特絲時,幾乎已連下了一星期的雨。她問我有什麼計畫,而我竟然回答我想學畫。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這麼說,在這之前,畫畫的念頭恐怕只在我腦海閃現過一、兩次。
溫特絲不但鼓勵我,還堅持要送我幾幅小畫布做為初學之用。我說一幅就夠了,但她堅持送我五幅。「剛開始畫畫,什麼都不要太在意。」她說,並警告我可能很快就會面臨批評。
巧的是,當天下午稍晚,我送東西去給另一名畫家朋友弗萊德。他的妻子蜜莉安也是畫家,我對她提起打算學畫的事(這已經成為我面對畫家,不知該說些什麼時的例行反應)。她說:「太好了,馬上去買一幅大畫布開始畫吧。別管畫得好不好,畫就對了。」
除了畫布大小外,溫特絲和蜜莉安的建議一致:別讓批判妨礙你。
大約一星期後,我在一塊無意中發現的小木板上畫了我的第一幅畫:在林間騎馬奔馳的女孩。我滿意的程度,連自己都驚訝。我不敢拿給別人看,卻又覺得非得問問有沒有人認為這幅畫還不錯。先前我在普洛溫斯鎮買了第一批顏料,便決定去問問那家美術用品店的老闆娘。她不認識我,我想以我心理學家的專業,應該可以看出她是否真心喜歡。
我不記得她說了什麼,只知道她確實很欣賞那幅畫。而我現在知道,無論當時她說了什麼,我都已經對畫畫產生濃厚興趣,不想放棄。所以我並未放棄。
接著,我從木板轉移到畫布,首次嘗試的是一匹馬興高采烈地飛踢後蹄互擊。我很喜歡看自己畫的馬,因此畫了一幅又一幅。我還畫過雙腿分跨於籬笆兩側的一匹馬,完全沒有發現這是不可能的情況。我全心全意地投入,愛上畫畫的每一刻;後來我又愛上分析,試圖分析自己為什麼畫出那些畫。
有位好友看過我的第一幅創作──馬背上的女孩,表示:「後來的畫始終沒有第一幅好。」我不認為她有意潑我冷水,而當她是真的喜歡我的第一幅畫。我也因此明白一點:後來的畫其實比較有組織,但為什麼第一次的創作卻比較好?那是因為第一次,我們總是全心投入。我作畫時非常專注,沒有加以評估,也沒有心不在焉地遵循任何規則──因為我不知道任何規則,無法遵循。
在我的前兩本書《專注》(Mindfulness)與《學習,始終來自於人性》(The Power of Mindful Learning)中,我比較了心不在焉與無意識,並探討心不在焉的生活可能付出多大的代價。「無意識」是我們因為某些動機而看不見造成痛苦的事情;「心不在焉」則卻多半起因於不專注,而非刻意。
倘若心不在焉地生活,便看不到、聽不到、品嚐不到也體驗不到許許多多可能讓枯燥乏味生活變得豐富刺激的事物。
開始從事藝術活動,便是幫助我們從極度心不在焉提升到專注生活的方法之一。只要全心投入,你就會發現專注讓人多麼生氣勃勃。一旦有了專注的經驗,內心的警鈴就能在心不在焉悄悄入侵之際,隨時提醒你。
這些道理聽起來都對,但無論多想嘗試新活動,大多數人仍不敢踏出第一步。許多人在追求事業成功與家庭美滿之際,都忽略了繪畫、音樂或運動等等新的創作活動。也許你很想嘗試,卻因為害怕從事新活動時出醜而不斷往後延。我持續畫畫的同時,也體會到這些感覺。
我發覺,實在很難不在乎別人對我作品的看法。我住的這一帶有個畫家也畫了一匹馬,懸掛在某家藝廊櫥窗。我忍不住拿自己的一幅畫,和她這幅又傑出又昂貴的畫比較。她用的是大幅畫布,我的是小畫布。她的馬瘦瘦的、彎著身子,馬模馬樣;我的馬大腹便便、彎著身子,有點滑稽。她的馬大體上是紫色,我的馬是萊姆綠。我不知道這些差異重不重要。我忍不住詢問別人對於這兩幅畫的意見,想知道自己怎麼做才能畫得更好。我顯然不是唯一有興趣比較這兩幅畫的人。我曾經三次被問道:「你有沒有看到商業街藝廊的那匹馬?你的馬讓我想到牠。」還有一位畫家朋友說她比較喜歡我的馬。我不敢置信,驚喜萬分。我仍然不知道這兩幅畫的根本差異何在,或者為什麼有些人喜歡其中一幅勝過另一幅,但我已經有更多勇氣試著去找出答案。
我向藝廊打聽那位畫家,據說她是個「嚴肅」的人。略經思考後,我發覺比較喜歡我的馬的人似乎都「比較快樂」而非「嚴肅」。這麼說,是因為找不到更適當的字眼。這兩匹馬都沒有微笑或皺眉的表情,於是我開始對意識與喜好之間的關係感到好奇。一個人能轉移多少心思到畫布上呢?
我記得幾年前尚未開始作畫時,曾到紐約拜訪朋友凱茨。凱茨的住處充滿美麗的事物,寬敞的空間令人印象深刻,而牆上掛滿壯觀的畫作,有些非常特別。
當晚,凱茨在家裡舉辦某個心理學術組織的委員會議。儘管心理學家陸續抵達,我仍堅持讓她看我幾分鐘前拍的小馬短片;我太興奮了,等不到會議結束。我獨自在視聽室內,將錄影帶放進她新買的錄影機。結果,我不小心按下某個按鈕,將錄影帶中的旁白藉由喇叭傳送到公寓各角落。視聽室外的心理學家們以為這是「藝術秀」的一部分,便一面觀賞凱茨的特殊畫作,一面聆聽描述小馬誕生的旁白。
錄影帶播放完畢後,我聽見心理學家們討論這場「秀」。這場討論十分有意思,他們從錄影帶的口白部分聽到馬如何誕生,因而了解藝術的內涵。
這些經驗令我更相信,凡是專注投入的一切都是迷人的,無論「官方」人士是否稱它為藝術。只要不帶評判,就可以馬上用心觀賞這個世界。停止自我評判,藝術創作也會更可行。但難就難在如何說服自己不去批判。
我的學生兼友人史娜到鱈魚角拜訪我,我們一起作畫。史娜從小就善於繪畫,我略帶憂慮地說自己畫得似乎沒有她好。她拿我在哈佛課堂上說過的話提醒我:評估要視情況而定,無論評斷好壞,都可能是心不在焉的結果。
只要想想美術館展示的畫作多半都不被當代重視,也許能讓你將評價暫擱一旁。一八六三年,一場大型沙龍展淘汰了數千幅參選畫作,其中包括馬內(Edouard Manet)的重要作品「草地上的午餐」,畫中描繪的是一名現代女子,而不是古典畫中較常見的仙女。「專家們」並未承認這幅畫的價值,反而批評馬內未能遵循傳統藝術概念,並將畫作貶為反學院派的粗俗作品。評論家攻擊馬內選擇的畫法──可能是因為畫作的內容,馬內選擇強烈的明暗對比並摒棄中間色調,惹惱了學院派。然而印象派卻正是始於這幅「草地上的午餐」與馬內的下一幅畫「奧林匹亞」。每個新的藝術運動都有類似的故事。
我暫且不再畫馬,轉而畫風景中的人物,這對我產生莫大的心理意義。我畫了摯友南西和我坐在窗邊的椅子上,這是我第一幅內容「真實」的畫。椅子就在我眼前,我開始畫出我們倆坐在老地方,一邊閱讀、一邊欣賞晨光的情景。當我後退看著畫時,不由得大吃一驚。一如往常的,她想看書,我卻忙著說話,手裡拿著書但不專心。
至今,我仍對畫中的心理意義感到驚訝。有一晚臨上床前,我打電話給友人伊蓮。她說她剛洗完澡,我說很羨慕她能洗個澡輕鬆結束這一天。她當然回說:「那就去洗澡啊。」儘管這是個好主意,我卻已經宣布一天結束,所以還是去睡覺了。第二天早上我六點起床,幾乎馬上就拿起畫筆。我專心地畫,珍惜每分每秒,即興創作,不去管訓練有素的藝術家會建議我遵循什麼樣的規則。差不多完成之後,我退後看著畫布,發現自己畫了一個女人剛剛完成一幅畫,畫裡是一個嘴裡叼著菸,需要刮個鬍子、洗個澡的男人。雖然畫畫時沒有意識到,但他是我心裡一個需要洗澡的人的縮影。於是我放下畫筆,走進浴室,扭開水龍頭。畫是否象徵某些意義,我不敢肯定,但可以肯定的是,畫後的用心分析讓我想去洗澡。
雖然這本書比《專注》和《學習,始終來自於人性》更個人化,但我仍對許多心理學領域既定的知識提出質疑,並提供另類的看法。尤其在社會比較理論、關於天分的理論與決定理論方面,更是如此。
專心創作豐富且提升了我的生活,最重要的是,只要暫時拋下評價,投入創作活動,每個人都能過更專心、更有益的生活,這也是我希望透過本書帶給讀者的訊息。
哈佛大學心理系教授,也是第一位獲得哈佛大學心理系終身職的女性,被譽為全球知名的「正念之母」。曾榮獲多項重要獎項,包括:「亞瑟•史塔茲心理學統合講座獎」、「古根漢學術獎」、美國心理學會的「心理學公眾利益傑出貢獻獎」等。她在心理學領域所做的開創性研究,為她獲得《紐約時報雜誌》的「年度創意」殊榮。
目前共有十二本著作,包括享譽國際的暢銷書《用心,讓你看見問題核心》(Mindfulness)、《逆時針》(Counterclockwise)及《學學藝術家的減法創意》(On Becoming an Artist)等。現居美國麻省劍橋市。
美國南伊利諾大學法文系畢業,曾任電影字幕專職翻譯,現為自由譯者。譯作:《埃及三部曲:謀殺金字塔、沙漠法則、首相的正義》、《戲謔天空下的大師:莫泊桑》(高寶)、 《我的探長朋友》(木馬)、《鑽石與寶石》(時報.發現之旅)、《環遊世界八十天》、《小氣財神》(商務)、《大亨小傳》(小知堂)、《傻瓜的幸福與智慧》、《阿努比斯之門》(大塊)、 《惡童好色日記》、《出生在她方》(大辣)《換個思考,換種人生》、《慢活》、《聖修伯里──永遠的小王子》等。
2006/06/21
BBP214
天下文化
平裝
14.8x20.5cm
黑白
986-417-698-6
261
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