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創新,不是天賦,更不是天啟,
創新的思考,絕非天馬行空、漫無邊際,
唯有找到正確的框架,才能架構真正的創新。
傳統認為,創意沒有結構,也沒有規則或模式,必須打破成規,才能激發創新。但是,在檢視過無數的學術文獻和實務案例之後,作者提出與傳統觀點截然不同的看法:創意不是與生俱來的天份,相反地,創新是一種技巧,不但任何人都可以學習而精通,甚至就像任何其他技能一樣,練習得愈勤快,創意就愈豐富。本書就是要告訴你,創意的背後,有哪些邏輯可以依循,又有哪些模式可以套用。
本書也在證明,創新並不是企業預算與人力的軍備賽,而是反轉思維的挑戰。在人員、財力、資源都有限的經營環境裡,本書論述的「系統性創新思考」(Systematic Inventive Thinking),將是企業以創新突圍的利器。
推薦序 跳進框框,以紀律尋找創新的脈絡 蕭瑞麟
導論
第一章 創意隱藏在框架內
第二章 簡化:少即是多
第三章 分割:分而治之
第四章 加乘:增生繁多
第五章 任務統合:老狗學新把戲
第六章 屬性相依:巧妙的關聯
第七章 矛盾是創意之路
第八章 結語
後記
致謝
跳進框框,以紀律尋找創新的脈絡
蕭瑞麟
這本書,一看書名就知道會大賣。
它要我們不用跳出盒子(jumping out of the box)也可以產生創意,而且是留在盒子裡思考就可以。作者是學者,也是實務家,據說歸納了數百個產品研發專案,而體會出五種「模板」(template)或是「基模」(archetype),讓新手照著做,便能提升創新的效率。整本書大概就是鼓吹創意要有紀律,千萬不要天馬行空出點子。
重視使用者的設計思維
這種模板式的創新工具其實行之有年,看了也不會讓人太過意外。彼得‧聖吉推廣「系統性思考」時就推出了九個基模,讓讀者能更快地理解思考上的盲點。前一陣子台灣掀起了「設計思考」熱潮,大家也是一窩蜂地去學設計思考的標準流程與板式。這是好事,因為「思考」這件事終於被重視了。
以前,工程思維主導所有的創新專案,許多缺乏人文素養的工程師用自以為是的想法去設計新產品、新服務,卻帶來使用者更多的不便。設計思考、盒內思考這類書籍要我們改變思維,多多重視使用者,自然對引導正確的創新也有所助益。雖然書中並沒有特別點出「使用者」,但是這五項模板都是必須針對使用者來設計的。
政大科管智財所教授/蕭瑞麟
專文推薦
雅虎台灣董事總經理/王興
讀冊生活創辦人/張天立
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
超人氣部落客作家/馬克
《誰說人是理性的!》/丹‧艾瑞利
《未來在等待的銷售人才》/丹尼爾‧品克
齊聲按讚
「創新不是與生俱來的 DNA ! 本書揭開創新的神祕面紗,用簡單易懂的架構和工具來演繹創新,啟發內在的思考寶庫,讓人人都能練創意、做創新。」
──王興,雅虎台灣董事總經理
「本書切中地點出,創新就是有效的關聯式思考。」
──張天立,讀冊生活創辦人
「『動腦』比『動手』更不容易,要養成觸類旁通的習慣。本書正是告訴大家,如何在思考的轉化中,發掘創新的驚喜,並將創新植入企業文化中。」
────戴勝益,王品集團董事長
「創意可以簡單而系統化。本書闡釋創意的基石何在,幫助我們釋放創造力。」
──丹‧艾瑞利,《誰說人是理性的!》作者
「為何要守株待兔,苦等靈光乍現的一刻?本書描述的盒內思考,可以透過簡單工具的學習與應用,增加創新成功的機會。」
──丹尼爾‧品克,《未來在等待的銷售人才》作者
2010年自嬌生公司退休,歷任行銷、購併、國際開發等業務,是縱橫實務界三十年的老將。嬌生享負盛譽的行銷大師課程(Marketing Mastery program)即由他一手創立、領導。如今,他是創新、說服和社群媒體等主題的知名講師、顧問及演講者,並在辛辛那提大學任教,講授行銷與創新課程。
哥倫比亞大學與以色列賀茲利亞科際整合學院(Interdisciplinary Center Herzliya)行銷學教授,專長為創意、新產品研發、創新、市場複雜性和社群網路影響力等研究。論述常見於頂尖學術期刊,也是《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波士頓環球報》等重要報章媒體注目的焦點。現在也在《行銷研究國際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任職編輯。
英國約克大學經濟研究所、國立政治大學國貿系畢業,曾任職於金融機構,喜愛閱讀,喜愛旅遊,曾隨夫婿旅居英國數載,目前專職從事翻譯工作。
2014/05/29
BCB524
天下文化
軟皮精裝
15.1×21.6cm
黑白
9789863204664
383
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