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企管

讓脈絡思考創新
優惠價
85
$298

讓脈絡思考創新

喚醒設計思維的三個原點

$350

書籍介紹

創新來自創舊?
為什麼創新沒有脈絡就會失敗?

脈絡,就像中醫的診斷原理。頭痛,往往要醫腳,因為你看到的問題常常只是徵兆,而不是病因。了解脈絡就是一探事出之因。由過去發生的事,解釋現在的問題,再向前推測未來的發展軌跡。

為了釐清創新的脈絡,作者蕭瑞麟以企業中的人類學家自許,帶領團隊近身觀察、感受田野,深入探訪各類組織在進行或導入創新時,成功(或失敗)背後的故事。

頂尖科學家與研發團隊的養成,如何來自三個教授的刻意修練?
從半導體的機台維修,看看現場工程師如何由物件推理,找到根本問題。
別讓哈佛變哈欠。別只模仿人家的創新,要學會「偷」創新,融入自己的特色!

作者將帶領讀者重回創新事件現場,抽絲剝繭,尋找別讓創新成為遺憾的解答。創新不只是講高效率、多功能,更需要注入人文精神:你是否聽到客戶的悲鳴?了解背後的組織作為?並且看見機構的無形制約?

當讀者從脈絡學會思考,喚醒了感覺,就能設計出令人感動的創新。

請跟著這位充滿好奇心的質性研究者進行一趟創新歷險,挖問題,解問題,思考自己碰到的創新問題。

序:看見脈絡,點亮創新
一、設計思考,獨缺思考

壹部曲:脈絡中看見使用者痛點
二、飆到關鍵多數:台灣大車隊如何找到創新的領頭羊?
三、意會的科技:台灣大車隊如何把使用者的痛點變成創新的來源?
四、用心,所以創新:台灣大車隊如何讓人性光明面成為創新泉源?
五、聰明的電子白板:芝麻街美語如何藉由使用者行為讓科技發揮潛力?

貳部曲:脈絡中找到組織作為
六、有作為,有所不為:新加坡工程集團的創新基因是什麼?
七、台下十年功:無線奈米生醫團隊如何成為創新的常勝軍?
八、物裡學:聯電半導體生手與高手的差別在哪?
九、橘子又酸了:探究中德航空技術轉移案,為什麼千萬別去複製別人的必殺技?

參部曲:脈絡中洞察機構制約
十、涉入哈佛:為什麼哈佛商學院的啟發式教學,學不來?
十一、柔韌設計:當創新遇上頑固的機構,階梯數位學院怎麼辦?
曲終、讓脈絡思考創新

看見脈絡,點亮創新

蕭瑞麟 政治大學商學院科技管理研究所副教授

2010年某個週二的一大早,受好友之邀與來自日本一橋大學的野中郁次郎教授談天。他是誰?野中教授是少數能在美國頂尖期刊發表的日本人。他在美國拿到知識管理講座教授後,回到一橋大學開設知識管理研究所。他研究日本企業的研發過程,提出四種知識轉換的方式,在柏克萊大學任教時寫了一本書《創新求勝:智價企業論》,因而聲名大噪。

大概因為他太有名了,許多管理學院的學生在課堂上常會唸到他的「知識轉態」(KnowledgeConversion)理論,所以不少學生還以為他做古了。嗯,知名有時並不是一件好事。

我請教他的第一個問題是:「你最近都在忙什麼新研究呢?」野中教授突然興致勃勃,說起他的近作《管理知識流》。他認為研究知識不可離開行動。行動不是單指管理流程或研發活動。野中教授認為,研究者要涉入企業的研發行動,產生的知識才夠真實。

他最喜歡的例子就是本田汽車開發「HondaFit」小型車的過程。為了開拓歐洲市場,本田汽車送工程師到歐洲實地觀察,體驗歐洲人的生活型態。日本工程師每天走入超市,觀察消費者行為。漸漸,他們發現消費者需要的不是大車,而是迷你車,後座可以放六罐裝飲料。原型完成時,工程師還以手去感觸地面來判斷新車行駛的感覺。後來,「HondaFit」車系在歐洲大賣。

野中教授所提倡的「行動」研究,其實就是要進入田野「現場」,看到「現物」,並了解「現實」。如此,創生的知識才不會與現況脫節。野中教授說的很對,一旦與在地現實脫節,創新便成了天馬行空。對使用者而言,這種創新無法解決痛點,所以就容易會被忽視。換個說法,創新若不能結合到使用者行動的脈絡,就無法讓使用者感受到它的價值。

摘自《讓脈絡思考創新》作者序

推薦序

李世光 資策會執行長

創新來自創「舊」

創新之前,要了解既有脈絡(舊),再根據脈絡來設計或擴散,才能讓使用者因創新而獲益,組織因創新而成長,機構不會因創新而變成萬惡。

舉例來說,資策會過去這些年來一直在推動服務創新,過程中深刻地體會到「組織」、「組織制度」、「組織文化」對於「創新」的影響。這也是資策會為什麼自去年開始將「科文共裕、創新開放」作為願景,還特意將中文願景翻譯成”Techno-CulturalSynergy,InnovationUnbounded”的基礎想法。如同呼應蕭老師在書中所提到的:

要做出最能感動人心的服務創新,首先必須要讓提供服務的人先改變心念。先要「創心」之後,才能創新。

我們的研究與實際體驗也發現,唯有真正的「從心出發」才能「從新出發」。「從心出發」就是要「用心想像」,透過「CulturemeetsNature」,從科技跨入文化,讓文化帶領科技,提供以人為中心的服務,藉由「創心」,逐步達到「科文共裕」的目標,開創未來心經濟;而「從新出發」,則更要立足在原有的「脈絡」中,發揮「創新」的本領,以「創舊」為中心,向四面八方擴散,臻至「創新開放」的願景。

蕭老師在本書中從「使用者」、「組織」與「機構」三個方向,以幽默的口吻與洗鍊的文字闡述案例,讓「創新」也有脈絡可循。

摘自《讓脈絡思考創新》推薦序


人文創新

吳思華 政治大學校長

台灣是一個自然資源欠缺的國家,經濟的發展全賴人民的勤奮與持續不斷的產業發展。這幾年來,台灣工資水準上升,製造加工不再具有優勢,產業結構調整緩慢,經濟成長停滯,大家對於台灣發展的前景都有一些些憂心與不安,政府與媒體均大聲疾呼要讓創新成為下一波經濟發展的動能。

創新雖早已成為社會上普遍流行的詞彙,但在基本的觀念和做法上還是很模糊,常認為創新就是大量的科研投資。近年來,政府持續增加科技研發投資,同時推動國家型科技計畫,策略性扶植研究型大學,追求諾貝爾等級的學術研究成果,論文發表數與智財產出數確有增加,但並未能轉換成具重大商業價值的新興產品。事實上,這些作為或許可增加一些創新的動能,但和創新的目標實有一段距離。

具體來說,創新要從產出面思考而非投入面。創新的成果希望能夠解決人類正面臨的生活與社會迫切問題,提升人類的生活品質。要達到這樣的目的,需尋找最適科技,適當地加以組合,同時搭配合宜的商業模式,創造出真正的價值。換句話說,創新不是在於追求技術的突破,而是有效運用組合各種合宜的科技,「以人為本、創造價值」與「跨域組合、加值運用」是其中的關鍵。

摘自《讓脈絡思考創新》推薦序


一個反媚俗者的告白

吳仁麟 聯合報系總管理處研發總監

在這本書裡,您會發現,每一個成功的創新故事,都具備了以下三個條件:

1.追根究底:思考如何創新時,要先鎖定使用者的”痛點”,發現市場真正的需要,不斷的深入探索和深入思考,深入再深入,深到不能再深為止。
2.因勢利導:執行創新行動時,要時時記得「設計性思考」與「柔韌設計」這兩組關鍵字,考量形勢與時機,小心策畫大膽行動,用最省力和有效的方式出手。
3.打死不退:創新永無止盡,不管每一次創新是成或敗,要咬緊牙關堅持到底,如果成功就要不斷的乘勝追擊,失敗了更要捲土重來。

古今中外,所有的創新之所以成功,也都是具備了以上這三條件吧,每一次的創新,也一定是場漫長的心智靈魂旅行。就如同清未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所說的:「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

對個人和組織來說,創新這件事永遠是「天涯路」也是「不歸路」,在茫茫的創新航海圖裡,蕭老師這本書也正像一個指南針。

摘自《讓脈絡思考創新》推薦序

蕭瑞麟 作者

於英國華威克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取得工程碩士與商學博士,曾任教於新加坡國立大學。目前為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教授,也是新加坡國立大學亞太EMBA課程之客座教授。他的教學主軸包含資訊科技、組織變革與創新採納相關,並常受邀至英國、中國、日本以及東南亞講學。 研究專長包含創新脈絡、資訊科技與組織創新、劣勢創新、供應鏈創新、開放創新、城市未來、科技意會、疆界物件、行動研究法等。擅長進行跨領域質性研究,像是以科技跨服務業、教育業、交通業、新聞媒體業、都市更新、演藝經紀等議題。常以幽默的案例與角色扮演帶領學員進入創新的領域,並思考深刻的管理議題,屢次榮獲新加坡國立大學以及政治大學EMBA最佳教學獎等。 著有《不用數字的研究:鍛鍊深度思考力的質性研究》、《科技福爾摩斯:科技優勢永遠源自創新》、《科技意會:衛星派遣的人性軌跡》、《讓脈絡思考創新》等,皆連連獲獎。本書更被浙江大學出版社選定,以簡體字於大陸發行。所撰寫的案例作品也發表在Richard Ivey案例庫以及國際頂尖學術期刊。


2011/09/15

BCB461

天下文化

平裝

14.8x21cm

黑白

9789862168219

318

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