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養

學術這一行
優惠價
$350

學術這一行

Academic Duty
書籍介紹

本書作者唐納甘迺迪擔任美國知名的史丹福大學校長長達十二年,除治理史丹福大學之外,更有機會參與美國高等教育相關委員會的討論,深刻了解各級大學的運作情況。

正當美國大學飽受各方抨擊,家長與學生不滿教育費用不斷攀升,學者們身處「合作放兩旁競爭擺中間」的環境,個個揣揣不安之際,本書作者以他淵博的學識和親身的體驗,客觀坦陳大學面臨的問題,並提出精闢的大學治理之道。

他充分了解學者面臨的各種壓力,包括如何在文化衝突中進行公開的研究,如何處理學說創見著作權的爭議,以及如何爭取日益減少的研究經費及設施等。他認為,大學若要進行真正的改革,全體教師與學校管理階層都必須負起更多對學生、大學與社會的責任。

這是一本為所有關心高等教育和學術研究者所寫的書,您會深深領悟:大學絕不是一座象牙塔,它不但保存我們最高的教育與學術成就,並且帶領社會大眾邁向新的知識領域,影響力擴及全球。

序 以身作則,建立榜樣 劉兆漢
作者序 站在知識與生活的高台上 唐納.甘迺迪

第一章 學術自由,學術責任
第二章 一名教授的養成
第三章 教學重要?研究重要?
第四章 導師.導航
第五章 社區服務與教授治校
第六章 研究經費大論戰
第七章 發表研究成果
第八章 誠實為上
第九章 大學教授的副業
第十章 學術界的新挑戰

站在知識與生活的高台上

唐納.甘迺迪

一九九三年,我已卸下史丹福大學校長職務,重新回到教學崗位,當時我決定為有志踏入學界的博士班學生開一門研討課。這門課開設的時間前後持續了兩年,在授課過程中,學生熱切回應(甚至主動出擊)及辯論許多高等教育的議題,同時也討論他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學生熱誠、投入、才氣縱橫,令我深受感動,也使我對高等教育的未來更具信心。然而,在此同時,學生對大學的結構、對他們將來個人生活及專業生涯上可能面臨的挑戰,卻缺乏認識,這個現象令人憂心。我曾針對這些問題寫了一系列文章探討,主題包括:教學以及如何評鑑教學成果;評鑑他人作品牽涉的道德問題;進行學術研究以及研究經費補助;教授校外兼差,甚至研究弊端等諸多議題。

與學生一起探討這些問題後,我認為在課堂上討論的內容可以與更多有志學術工作者分享。研討課進入第二年後,有一件事情使我更加堅定這個想法。當時學生決定針對高年級的博士班學生擬一份問卷,調查他們的經歷,以及他們為未來學術生涯所作的準備。這份針對大約七十名史丹福博士生(問卷調查的對象後來更擴大到其他學校的學生)所做調查的初步結果顯示,他們雖然對未來的學術生涯深具信心,但是對教學、大學管理,以及學術生涯可能涉及的問題,卻認識不清,我對此深感不安。

在那段期間,社會大眾對高等教育的關注與日俱增,一方面是因為傳播媒體廣泛報導種族衝突、各大學院校之間的運動醜聞,以及研究弊端等問題,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大眾開始質疑大學教育的花費及品質。如果即將踏入學界的博士候選人對大學的宗旨和結構都搞不清楚,我們又怎能期待贊助高等教育的社會人士會更了解大學?而他們如果不了解大學及大學的責任,又如何支持大學?

就這樣,本來只是為一班學界新兵上課準備的筆記,最後卻孕育成一本討論大學的書。這本書涵蓋了我當初上課時提醒學生注意的若干問題,以及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我企圖闡釋的「學術責任」觀念,這些責任包括把學生擺在第一位,以及重振大學的承諾與忠誠等價值觀。除此之外,我也企圖藉由這本書進行另一項更艱巨的工作:向廣大的社會大眾說明現代大學的複雜結構以及面臨的艱難挑戰。

大學表現瑕不掩瑜

雖然我對當今高等教育的某些缺失直言不諱,但是我不希望外界認為我在潑冷水。正好相反,我認為當今美國大學教育的表現一如當年邱吉爾對民主制度的評價——雖有缺失,但瑕不掩瑜。最近市井之間流傳一些大爆母校內幕,譁眾取寵的作品,它們並未抓出病因,更談不上對症下藥。其中較具正面意義與深度的一本書是亨利:羅索夫斯基(Henry Rosovsky)所寫的《大學:經營者手冊》(The University: An Owner's Manual),它主要是探討大學的經營之道。我個人寫此書的目標則是把重點擺在大學老師身上,這是一本以他們為中心,為他們而寫的書,內容包括他們在大學教育中扮演的關鍵角色、與校方的互動關係,以及對學生所負的責任。

我選擇的主題——學術責任,剛好和大學校園中從未冷卻過的熱門話題——學術自由對照。大家很少談學術責任,部分原因是大學老師的職責很難明確界定;就某一層意義而言,大學是一個沒有規律的社會,但是它們卻運作順暢。不過,大學內部發生的事情,外界知道的不多。由於缺乏足夠資訊,大學的可信度難免要打折扣,這與近來全美批評大學的聲浪高漲脫不了關係。最好的補救辦法是促使外界以寬容的態度,試著了解大學。我希望讀者在讀完本書後,能夠增加幾分對大學的寬容與了解。

對於有志走上學術這一行的朋友,我只想說,你們正跨入一個充滿挑戰而有趣的生涯,它也是現代社會中最重要的使命。大學代表的意義,就是機會,這個機會可以讓人站在一座生活及知識的高台上,提升文化、維繫生命及保障人類的永續未來。世上還有什麼比這更重要?


以身作則,建立榜樣

劉兆漢 中央大學校長

「學術自由」是大學校園中最神聖的傳統之一,常被引用來說明或辯護教授們的學術行為,保護他們及大學不得受到政治干擾。但誠如蓋德納(John Gardner)所說:「自由與責任,權力與義務……這是一種約定,缺一不可。」談「學術自由」,自然也要談「學術責任」,而近年來,學術界似乎比較忙於強調「學術自由」而很少強調「學術責任」。本書作者甘迺迪(Donald Kennedy),有鑑於此,特別以此為題,詳盡地討論這個問題。

甘迺迪在一九八○年代到九○年代初期,擔任美國著名的史丹福大學校長(任內曾數度訪台),本身也是相當有成就的生物學家,是美國重量級的大學校長,除了治理史丹福大學之外,他也有機會親身參與美國高等教育相關的各種委員會的多項討論,對美國各級大學的運作程序頗為熟悉。因此,在本書中,他很自然地利用各種實例或與實際情況相似的情景來闡述他的理念,讓讀者從這種充滿真實感的資訊中了解到美國大學中行政及學術運作情形,這是本書相當特殊的優點。

研究成就當道

作者首先提出,大學對社會負有的學術責任,其核心就是建構於學校全體教師的學術活動中,這些活動包括大學部學生的教導、訓練研究生進入其專業領域、從事研究並發表成果及回饋社會,一所大學是否成功就取決於教授們在這些活動中的表現。

每所大學都積極設法提高它的學術聲望,而堅強的教授陣容是提高聲望的必要條件,教授的名氣,多半來自他們研究的成就,研究需要經費,需要發表成果,所以爭取研究經費及發表論文幾乎成為大學教授工作中最重要、最占時間的部分,身處於聲望高的研究大學中的教授們尤其感到這種壓力。這種趨勢,使得一些研究型大學明顯地忽視了大學部的教學,同時,為了爭取有名氣的熱門科系教授,各校的「價碼」日漸提升,熱門與冷門科系間教授的薪水差距加大,作者就此點感到不安。在這方面國內情況相當不同,教授待遇完全決定於年資,失去了激勵工作表現的功能,如何在兩種制度中找到最好的平衡,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一項挑戰。

另外,作者指出,教授的研究工作,需要博士班研究生協助,所以教授們儘量爭取學生攻讀博士,卻未曾仔細評估博士班學生畢業後就業的問題。這其實已揭露出教授們未能履行學術責任的一面。國內情形尚沒有那樣嚴重,部分原因是國內碩士班學生需要寫論文,教授們研究所需的協助,相當多的部分可由碩士學生們承擔。

但國內倒是有一個相關的現象令人擔憂,教授們(尤其是理工科的)為了爭取研究經費及學術獎項,需要更多質優的學生加入自己的研究群,因此就鼓勵、引導系上大學部的好學生留在本系念研究所。

這種「近親繁殖」的作法,學術界大致都知道不甚健康,但近年來在國內已是普遍的現象,也明顯地反映在我國留學生的生態上,目前在國外第一流大學的研究所內,來自台灣的學生已大幅度地減少,這對國內學術界、產業界及許多其他行業未來的發展,一定會有深遠的影響,國內學術界亟須嚴肅地思考這個問題。

有關大學內研究與教學失衡的問題,本書作者特別提到史丹福大學的經驗。他們常態性地在校內成立改進教學的單位,一方面表示學校對教學的重視,另一方面也確實可幫助改進教授們授課的方法;他也提到研擬校內多元化評量制度,使教師們在教學與服務責任上面的表現,能與研究成果一樣,受到公正、公平的評估與肯定,我國大學在這方面可引為借鏡。

最重要的學術責任

校園民主與教授治校,這幾年來在國內討論甚多且成為各大學推動校務的準則,大家常常聽到的、引為楷模的,都是以美國大學做例子,本書在這方面有相當深入的討論,讓讀者有機會真正了解教授治校如何在美國大學中實施。

作者首先提出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是教授在大學裡到底是「資方」還是「勞方」?這問題源於七○年代部分大學教師希望組織教師工會,以與校董會對抗,但遭到另一部分教師堅決反對,最後官司打到美國最高法院,結果是後者勝訴。代表多數意見的鮑爾(Lewis F. Powell)大法官提出,大學老師在決定學校的學術事務上,享有最高的決策權,他們決定學校的課程、授課時間、授課對象、教學方法、評分制度以及新生入學標準,而這些決定可以左右學生人數、學費高低等學校經營的重要管理機能,所以大學教師們已是學校的「頭家」,不是「勞方」的角色。這份美國最高法院的多數意見書,將大學教授治校的項目定位於學術事務上。

作者更以史丹福大學為例,做進一步的闡述,他談到校董會授權校長為全校的行政首長,同時也授權在校內設置校務會議(Faculty Senate),使之擁有決定校內所有學術相關事務的權力。他同時也提到教授們透過許多委員會,也參與制訂許多實際治校政策之規範,諸如制訂圖書館管理規則、學術上電腦應用規範、教師研究行為、校園安全與衛生、運動政策,以及校園停車等相關管理規則。

總之,校長及其行政團隊負責行政、校務會議等學術相關的事務,兩者之間有相當明確的分工。這種教授治校的架構,與國內的情況有相當大的差異,首先,校務會議的組成就很不一樣,國外的校務會議純為教授組成(有時也加入一些學生代表),而我們的校務會議除了教授以外,包括校長帶頭的學術行政主管,以致校務會議的職權,在學術事務與行政之間不易畫分。這些問題,最近在國內高等教育界正開始熱烈討論,本書及時提供了一些資料及史丹福大學寶貴的經驗,可供我們參考。

作者也特別提到聘任新老師及教師升等應該是學校全體教師的學術權利與責任,並且舉例說明如何有效並公平地處理這些事務。我國大學基本上已有這樣的制度,但在讀了美國大學在延聘新人時所採取的慎重態度及嚴密程序後,不免會感到我們在這方面仍有相當可求進步的空間。

本書對教授們應遵守學術倫理及學術真誠(academic integrity),也以許多實例加以闡述,而對許多大學面臨的如何規範教授參與產業界合作、智慧財產的歸屬及分享等非常新穎的課題都有所討論,末尾對大學在新世紀中必然會進行的改革,也有所著墨。全書十章可說包含了與高等教育相關的大部分問題,作者經驗雖然較偏重於美國頂尖的私立研究大學,但在討論各項議題時,也特別儘量引用其他類型大學的事例來說明,所以內容相當充實,而且敘事生動,是值得大家細讀的好書。

作者在第三章內提到老師所扮演的多種角色,包括「知識的傳遞者、技藝的指導者、思想的啟發者、職業的引領者」等等,但當我們真正去探討這個問題時,會發現「當年輕人回顧他們的學生生活時,對他們影響最大的常常是一、二位改變他們一生的良師益友,我們當能明白,對許多年輕人而言,老師實際上是學生模仿與學習的對象」,這不正是我們傳統師道中所說的「身教」嗎?以身作則,為學生們建立良好的榜樣,或許就是教授們最重要的「學術責任」吧。

唐納.甘迺迪 作者
哈佛大學生物學博士,曾經擔任史丹福大學校長一職長達十二年,現任史丹福大學環境科學教授,同時也是該校的退休名譽校長,他的教職生涯前後共三十五年,作育英才無數。 教書之餘,同時是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美國哲學協會的成員,曾親身參與美國高等教育相關的各種討論,深刻了解各級大學的運作程序。
楊振富 譯者

一九六○年生,台灣基隆人,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畢業,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加拿大約克大學政治學碩士,目前就讀於約克大學政治系博士班。曾任《聯合報》編譯。譯有《學術這一行》(天下文化出版)合譯有《世界是平的》。


2000/01/10

BGB132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57-621-634-6

368

447

最近瀏覽過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