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

書籍介紹

  當「閱讀與學習」已然成為現代人的終身承諾時,我們需要新讀書主義:從承諾到實踐,堅持「讀一流書」的自由;在所有的選擇中,堅持「做一流人」的選擇;在所有的努力中,堅持「建一流社會」的努力。

  《一流書.一流人.一流社會》集合了二十餘位各領域的社會菁英,記錄他們心目中的新讀書主義──從承諾到實踐的經驗,看他們如何縱橫書海,享受讀書的樂趣。

目錄:(依來稿先後排序)

〈緣起〉從讀一流書、做一流人、到構建一流社會   高希均
腹有詩書氣自華
故向書林努力來--張作錦
讀書、明理與做人--孫 震
記幾位讀書人長輩--黃碧端
倡讀一流書、造就一流人--黃達夫
打造一流人物,建立一流社會--吳茂崑
字裏行間的智慧與喜悅--曾志朗
書海神遊--陳郁秀

人生惟有讀書好
開卷有益--星雲大師
讀一流書《愛因斯坦傳》隨筆--張俊彥
在兩種境界裡神遊--鄭瑞城
新經濟時代下的領導--許士軍
非常創新,推動世界改革--張明正
多讀書心廣知天高地厚、讀好書愛生天人祥和--吳 京
讀一流書、做一流人--洪 蘭

聖賢雖遠詩書在
讀書人的風格--于宗先
學習社會的運轉機制--郭為藩
做一流人、建一流社會--黃榮村
建構海島永續發展的典範--蕭新煌
讓民間的力量發揮出來--賴英照
發揮創意、追求卓越--劉兆玄
書香社會‧富而好禮‧強而優裕--黃河明

〈編後語〉讀書人的期許--王力行

高希均 
緣起
從讀一流書、做一流人、到構建一流社會 高希均 


  二十一世紀初台灣社會的競爭力、生命力、凝聚力面臨了最嚴酷的挑戰。做為一個知識分子,千思百慮所能想到的還是回歸到基本面──好好讀書,好好做人,好好做事。把讀書、做人與做事結合,使它變成提升台灣社會的一個新風潮。

(一)什麼才是「一流書」?

  「一流書」就是指「好書」。讀完好書後的收穫,有些是知識性的、啟發性的;有些是資訊性的、素材性的;有些是趣味性的、共鳴性的。

  進一步來說,不論是國人所撰述或譯自外文,一流好書必須要具有下述一個或數個特色:

(1)它傳播現代知識。
(2)它有創意並激發創意。
(3)它的故事感人且具啟發性。
(4)它有實用價值。
(5)它在提倡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
(6)它在記錄人類(及國人)的傑出成就。
(7)它探索人類的心靈世界。
(8)它在提倡人間的長情與大愛。

  具有這些標準的「好書」,自然擁有了魅力、說服力,以及無法拒絕閱讀的誘惑。

(二)什麼才是「一流人」

  在自己的教學生涯中,對成功的人物欣賞,對知識淵博的人佩服,對天才洋溢的人傾倒;但是最令我心嚮往之的是這些人:
  做事上,專注、出色、有原則。
  做人上,敦厚、謙和、有誠信。
  態度上,不爭、不貪、不獻媚。
  品德上,有格、有節、有分寸。
  見解上,有創意、有包容、有執著。


  具有這種特質的人,讓我稱他(她)們為現代社會中的「君子」,也就是近年我提倡的「一流人」。

  更具體的說:把書讀得好、把人做對、把事做完美、把大愛分享,就是「一流人」。

  要做一流人,先要讀一流書。

  「天下文化」的志業就是二十年來一直在出版第一流的書。如果坊間有再多的好書,自己有很多的原因沒有閱讀,那麼二者無法交集的結果,就是好書會變得孤獨,自己會變得庸俗。

  在「知識經濟」的大環境中,每個人必須要不斷閱讀。
  在「學習世紀」的大環境中,每個人必須要不斷學習。
  愈來愈多的知識分子──特別是年輕朋友──相信:閱讀與學習應當是終身的承諾。

(三)年輕一代的「品質」最為關鍵

  在構建「一流社會」的過程中,年輕人的「品質」還是最值得重視。二十一世紀正走向「人本」世紀──以人的品質為根本,以人的福祉為核心,以人類幸福的提升為共同目標。

  在今天高所得的國家中,由於人的品質的普遍優良,人人都容易享有公平的機會與同樣的尊嚴。對正在努力追求優質生活的台灣社會,政黨可以替換,政治領袖可以替換,公共政策上對人的品質的重視不能替換。台灣之所以能立足於世界,所依靠的就是兩千三百萬人民的品質。人民品質整體反映出來的,就是台灣的生命力。這股堅韌的生命力,是全體人民用來追求財富、用來追求自我實現、用來追求家庭幸福、用來追求大愛。

  生命力在台灣的展現,也符合經濟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各種學說:如人民擁有強烈的成就動機、旺盛的企業家精神、市場經濟中活躍的「一隻看不見的手」。 

  要提升人的品質,尤其年輕的一代,必須要在四方面同時進行:
(1)培養專業技能(就可自主)
(2)培養倫理道德(就可自律)
(3)培養人文關懷(就有大愛)
(4)培養社會良心(就有正義)

  除了品質,還要培養他們有大格局的思考。這些思考要具體表現在
  對歷史與文化有熱情
  對傳統與倫理有溫情
  對本土與異鄉有感情

今天不全力訓練一流的年輕人,明天哪會有一流的社會?

(四)如何共建「一流」社會?

  半世紀以來,台灣經濟奇蹟的光輝,在一九九○年期中以後逐漸褪色;而啟動衰敗的主因,即是李登輝主政後半期的官商勾結、財團囂張、黑金政治及意識形態。當政治權勢與商業利益相互掛鉤時,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就蕩然無存。

  這段痛苦的追述,只是想說明:台灣社會的沉淪不是始於今日。
  仔細觀察近年來的國民黨與民進黨政府的績效,大概可以做一個粗略的評估:
(1)施政優先次序中,至少三分之一的政策是輕重與緩急錯置的。
(2)社會上的資金(尤其是來自政府部門與銀行借貸的),至少三分之一是沒有用在「對的」、「生產性的」支出上。
(3)高層官員與民意代表的時間,至少三分之一是花在內鬥、內耗、作秀、口水戰,以及不必要的應酬上(游內閣提倡的簡樸原則是對症下藥)。

  以施政優先次序為例,對「戒急用忍」、「三通」不通的堅持,所產生的後遺症是早已超越民間所能負荷的地步,但政府仍置若罔聞;一年數百億巨額武器採購所產生的排擠效應,也已經使政府推動知識經濟的政策變成了空洞的承諾。當「政治壓倒經濟」時,也就壓倒了政策的優先次序。

  在這麼一個高度競爭的世界,如果台灣社會持續的犯了這三項錯誤:
(1)政策沒有做對。
(2)資金沒有花對。
(3)時間沒有用對。

  其綜合結果當然是台灣競爭力衰退,台灣社會沉淪。
這正就是為什麼我們要主編這本書,透過二十餘位一流學者專家的共同智慧,在此一時空環境中,提出他們的看法來共建「一流」社會。

(五)共同的夢

  兩位美國傳播學者在告別二十世紀前夕,選出了百年來影響美國社會最重要的一百篇演講,名列第一的是人權領袖金恩在一九六三年的演講。講題是:「I Have a Dream」,被認為是二十世紀中最具震撼力的四個英文字。

  讓無數海內外讀者有一個共同的夢:「讀一流書,做一流人,建一流社會」。

  人生學習的起點,是讀一流書;人生歷練的過程,是做一流人;人生奉獻的高峰,是構建一流社會。

  讓我們從自身做起:在所有的自由中,要堅持「讀一流書」的自由;在所有的選擇中,要堅持「做一流人」的選擇;在所有的努力中,要堅持「構建一流社會」的努力。

  在所有的決定中,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堅持」最難;貫徹「堅持」,也就最難能可貴。


王力行 
編後語 
讀書人的期許 王力行


  日本知名戰後派女作家曾野綾子,在她的《中年以後》一書中說:「人生不能打馬虎眼兒。人生佳境須花時間、精神、勞力一點一滴達成。」

  又說:「中年以後,如果提到最重要的是什麼?我想是做個有品德的人吧。」

  「做個有品德的人」,大概是受過教養,對自己肯負責,對社會有使命的知識分子起碼的理想。

  二十年前,「天下文化」由一群愛書的人從點起閱讀的火種做起,在「傳播進步觀念、豐富閱讀世界」的理念下,出版了上千種的書。目的就在經由出版這些好書,推動讀者做有品德的人,打造一個富而好禮的社會。

  一個有想法的出版社,應該也不會打馬虎眼兒,而是一步一腳印,花時間、精神、勞力一點一滴達成目標。

  在天下文化出版公司成立二十週年的此刻,這本書《一流書、一流人、一流社會》的出版,再一次確認我們對目標方向的堅持。

  十分感謝二十一位社會菁英對這個主題的回應,二十一篇的來稿,皆環繞在「讀書與讀書人」、「讀書人與社會」的關係上,也充分反映出他們對讀書人、對當前社會的深切期許。

  張作錦先生的〈故向書林努力來〉一文,以一百多年前數位中國知識分子創設「商務印書館」,為中國文化啟蒙以及對中國教育發展的貢獻,來闡述和期許一個出版社對社會國家的影響。

  于宗先先生以〈讀書人的風格〉為題,孫震先生談〈讀書、明理和做人〉,都指出讀書的目的在「明理」:明作人的道理、明治事的道理、明格致的道理。

  多位作者,如星雲法師、張俊彥先生、鄭瑞城先生、黃達夫先生、黃碧端女士、洪蘭女士、吳茂昆先生,則談自己閱讀經驗和體認;體認閱讀帶來的知識累進、心靈探索以及人生豐富。

  更有作者介紹好書,如許士軍先生推介《領導引擎》、張明正先生介紹他讀《數位式競爭》的心得。
  擔任過政府公職的作者們,就個人所長,提出建構一流社會的願景。

  曾任教育部長的郭為藩先生、吳京先生以及現任教育部長黃榮村先生,期許讀書、學習與教育的正向關聯;曾任行政院副院長的劉兆玄先生關心台灣科技,倡議「發揮創意、追求卓越」,財經專長的賴英照先生提出「讓民間力量發揮出來」;中研院蕭新煌先生則大力推動「建構海島永續發展的典範」。

  這本書是讀書人的經驗與智慧分享,也是難得的「讀書人的期許」。


二十一位知識領袖的閱讀箴言(依來稿先後排序)

  我們需要像張元濟和他朋友們那樣有理想的人,也需要那樣務實的精神和堅忍的毅力,把出版事業視為值得終身追求的志業,透過它來完成知識分子的文化使命。
──聯合晚報副董事長 張作錦

  讀好書、讀第一流書,可以是我們實現自我、兼善天下的手段,也可以是我們豐富自我、美化自我、享受人生的途徑。
──元智大學管理學院遠東經濟講座教授 孫震

  純粹的讀書人:於書無所不窺,而成就了一種淵博的趣味。
──國立台南藝術學院校長 黃碧端

  學位不過是一張紙,而我從閱讀與討論中所獲得的樂趣可是無窮的。
──中央研究院副院長 曾志朗

  在現實生活中,常常因一瞬間的感動挑起你在閱讀時累積的經驗,這種一陣心田中的清風往往會捲出如洪水般的觸動,說真話,真實極了,也享受極了...。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 陳郁秀

  讀書能把自己的思想讀出來,與書共鳴;能把自己的心意讀出來,與書對話。
──佛光山開山宗長 星雲大師

  閱讀第一流的大腦,等同於或者超過於閱讀第一流的書。
──國立交通大學校長 張俊彥

  看一個人讀的是什麼書,可以瞭解這個人處於什麼樣的人生階段和境界。
──國立政治大學校長 鄭瑞城

  一個成功的企業必須是能夠培養各個層級的領導人,才能保持企業持續的競爭優勢。
──元智大學遠東管理講座教授 許士軍

  狄勒夫.霍哈(Detlev J. Hoch)的話:「見證一個新興產業的成長,令人謙卑。」
──趨勢科技創辦人暨總執行長 張明正

  多讀書自然明白知識的浩瀚,心胸也因而寬廣。國立成功大學教授 吳京我所謂的好書是指那些值得一讀再讀,而且書中的內容會因為年齡心境的關係,得到不同啟發的書。
──國立陽明大學教授 洪蘭

  作一位讀書人,一定要有反省的習慣。反省而能改過向善,一個人才會有進步。
──中央研究院院士 于宗先

  終身學習不應該只停留在像「書香社會」一樣願景的層次;而須成為一種制度。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名譽教授 郭為藩

  社會上的標竿人物逐漸收斂成為共同經驗的核心,要建構出一流社會就會省掉很多迂迴的道路。教育部部長 黃榮村要讀好的書、重要的書,台灣讀者不妨就從讀海島的書開始。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蕭新煌

  政府應該善用民間資源,建立良好的機制,讓民間力量發揮出來。總統府資政 賴英照在重新出發再創新局的關鍵時刻,有創意的人才永遠是最根本的條件。
──國立清華大學講座教授 劉兆玄

  一個好的社會,應該鼓勵民眾多讀書,讀書使得國民的知識提升,視野開闊。
──資策會董事長 黃河明

本書主編:天下遠見出版公司創辦人 高希均
天下遠見出版公司發行人 王力行


高希均 採訪整理

高希均,為「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南京出生,江南度過童年,1949年來台。先後在台北商業大學(原為台北商職)、中興大學(原為省立台中農學院)與美國南達科達州立大學(碩士)畢業,並獲三校傑出校友獎。

1964年獲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經濟發展博士後,即任教於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河城校區)經濟系逾三十年,先後獲得美國傑出教育家獎、傑出教授獎、威州州長卓越貢獻獎、傑出校友獎等。

1980年代在台灣發起創辦《天下》雜誌、《遠見》雜誌與「天下文化」。現為「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董事長。

曾任台灣大學講座教授、海基會董事、行政院政務顧問。2002年獲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特別貢獻獎;2013年後先後獲亞洲大學、中興大學(2014)、台北商業大學(2020)名譽管理學博士;2016年獲總統頒授二等景星勳章。

著作曾三次獲金鼎獎。中文著作在台北出版三十餘種,大陸出版九種。


王力行 採訪整理

王力行,為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發行人兼事業群執行長。政大新聞系畢業後,一直獻身於新聞及出版事業,在1970年代主編《婦女雜誌》與《綜合月刊》,並赴港任《中國時報》香港辦事處主任。1981年與高希均、殷允芃共同創辦《天下雜誌》,並任副總編輯。1982年創辦「天下文化出版公司」,1986年創辦《遠見雜誌》。現為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發行人兼事業群執行長。

擔任《遠見雜誌》總編輯期間,帶領雜誌獲新聞局雜誌報導金鼎獎、雜誌公共服務金鼎獎、花旗銀行財經新聞獎、新聞評議會兩岸新聞報導獎、吳舜文新聞獎等獎項。獲選為政治大學八十風雲校友、107學年度傑出校友。著有《無愧——郝柏村的政治之旅》、《請問,總統先生》、《寧靜中的風雨——蔣孝勇的真實聲音》、《與時代的對話》、《你知道的遠比你想像的少》、《一生帶著走的能力》等書。


2002/07/25

BGB175

天下文化

平裝

14.8x20.5cm

黑白

9789864170111

231

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