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每個時代都有生活的小確幸,都有其特色與令人著迷之處,但把小確幸提升為國家與世代的發展主軸,卻是難以為繼的;我們的未來不能僅是放在小確幸的自滿之上。高希均教授長年觀察世界趨勢發展,以經濟學者的專業知識、出版人的全球視野與經驗,把脈台灣,提倡以進步觀念改造華人社會的現代文明,與世界脈動接頻。
當前出現的各種失落,如:政府失能、國會失職、媒體失信、經濟失調…讓小確幸有轉折成大不幸的可能;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變成了「破壞」風景也是人。
台灣已是民主社會,不需要流血革命,迫切需要的是在全民監督下持續不斷的改革。我們必須以身作則,從自己開始。
他為台灣指向的未來──我們需要一個「開放台灣」。
推薦序 開放台灣,需要更多知 陳長文
前言 唯有「開放」,台灣才能走向「文明」
第一章 小確幸中出現大不安的徵兆
(一)良知消失的危機
(二)民主化帶來的「亂中有懼」
(三)「一半對一半」的社會,加深對立
(四)「新平庸」帶來「大不安」
(五)兩岸經濟的「新常態v.s.新平庸」
第二章 民粹瀰漫、輿論偏執
(一)「寧靜革命」不再寧靜
(二)台灣低物價的迷思
(三)要從「白吃午餐」的夢中驚醒
(四)經濟難?為何三位總統都搞不好經濟?
(五)文明社會哪需要「更正報」?
第三章 廉能脫勾的政治困境
(一)好人沒有好報的弔詭
(二)馬習會的可能:「國際場合」變成「和平櫥窗」
(三)「魔鬼」在細節中,但是「天使」在機會裡
(四)「低薪」不是「國恥」,「無能」的國會是
(五)台灣政黨惡鬥
第四章 開放與興利才是活路
(一)台灣要自信地更開放
(二)國力衰退之路──不敢開放,不敢興利
(三)啟「開放」門,破台灣「悶」
(四)不做「區域經濟伙伴」的局外人
(五)興多數之利,開台灣之門
(六)開放觀點:「讓利者」就是「得利者」
第五章 華人新世紀的台灣對策
(一)中華第二個百年:「兩岸和平」與「台灣信心」
(二)跳上第二大經濟體的肩膀
(三)兩岸城市交流新模式
(四)從上海與台北看「七七」
(五)金門浴火重生的啟示
(六)建構兩岸和平合情合理的框架
(七)我有一個中華夢
第六章 與時俱進中改變觀念
(一)不做舊思惟下的新囚徒——決策要與時俱進
(二)人人肯爭氣,政府才會有生氣
(三)從生活改善到民主衝擊
(四)向「平民英雄」學「核心價值」
(五)「機會成本」就是「捨得」
(六)當經濟衰,道德水準也衰
(七)為歷史真相留下一粒種子
(八)白吃午餐與福利排富
第七章 追求文明社會要付出代價
(一)全球化與開放社會在台灣
(二)讓世界親近台灣
(三)走向文明社會的典範
(四)向世界做「和平紅利」的示範
(五)要賺「世界的錢」, 先要有「世界級的人才」
(六)不付代價,哪來文明?談蕯克斯及其著作
(七)余秋雨點燃了那火種
第八章 不忘初衷:走過江南、台北、威州、大中華
(一)台中農學院的四年豐收
(二)不確定的世界,堅定的努力與信心
(三)貧窮是動力,文明是歸宿
(四)如何做到「富民經濟」?
(五)「台灣中興,有我」
第九章 年長者以身作則
(一)高齡化時代的「新獨立宣言」
(二)夕陽中的彩霞
(三)如何追求個人經濟「自立」?
(四)做一個「簡單」的現代人
(五)永遠可以做得更好
第十章 年輕世代要自創前途
(一)把人做對,把事做好
(二)「來自哪裡」不重要;「帶我們去哪裡」才重要
(三)從「出生幸運」到「安身立命」
(四)尤虹文的燦爛天空
(五)學學鼎泰豐──楊紀華的經營八則
(六)拉高標竿──波特教授給年輕人的忠告
(七)馬雲在台北講話的聯想
(八)台灣樹王賴桑的家規與鐵律
(九)「樂在工作」與「優質人生」
第十一章 從重要人物及著作獲益
(一)傅高義 精通中日的哈佛學者
(二)康納曼 「行為經濟」之父
(三)賈伯斯 蘋果創辦人
(四)波特 競爭力大師
(五)孫震 台大校長
(六)張心湜 陽明大學校長
(七)謝孟雄 實踐大學董事長
(八)李祖德 台北醫學大學董事長
(九)黃效文 《時代》雜誌第一屆「亞洲英雄」
(十)姚仁祿 才子與君子兼有的創意家
(十一)朱立倫 「做,就要做好」
(十二)追思典範之一 漢寶德教授
(十三)追思典範之二 方勵之教授
(十四)追思典範之三 黃俊英教授
陳長文 理律法律事務所所長、法學教授
孟子有云:「君子有終身之憂。」如果要我為高希均教授的新書《開放台灣》定一句調,我會選孟子的這句話,這本書,反映的是高希均教授一輩子念茲在茲、終身掛念的國家之慮,是一本「憂國之書」。
一字一句,透著率真、寫著坦蕩、傳遞的是一股豁達的正氣。
高教授是台灣經濟學界的巨擘,也是台灣的良心。筆者和高教授相識四十餘載,一直將高教授當成我的知識之師、理念之友,特別是高教授不斷為台灣引帶新觀念、新精神,如他最知名的一句名言:「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可謂開啟公共政策的理念革新。這點點滴滴知識的力量,都是台灣開放的動力。而本書的每一篇內容,可以說都是語重心長,他很早就觀察到的台灣社會的許多病灶。可惜的是,他的呼籲被當成狗吠火車,於是那起之於微的小恙,經過長時間的忽略與累積,終於積之為重,沉痾難返。
我忽然想到美國前大法官Oliver Wendell Holmes的一句話:「如果我的同胞想要去地獄,那麼我的工作就是幫助他們。台灣呢?我們是否正在進行另一種災難式的民主嘗試呢?我相信,高希均教授和我有著同樣的希望,所以集其憂心的建設之文而成此書,就是希望成就台灣的開放。
但這條開放台灣之路,只有一個高希均是不夠的。這社會需要更多高希均的知音,讓我們成為高希均的知音吧!
摘自《開放台灣》推薦序
高希均,為「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南京出生,江南度過童年,1949年來台。先後在台北商業大學(原為台北商職)、中興大學(原為省立台中農學院)與美國南達科達州立大學(碩士)畢業,並獲三校傑出校友獎。
1964年獲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經濟發展博士後,即任教於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河城校區)經濟系逾三十年,先後獲得美國傑出教育家獎、傑出教授獎、威州州長卓越貢獻獎、傑出校友獎等。
1980年代在台灣發起創辦《天下》雜誌、《遠見》雜誌與「天下文化」。現為「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董事長。
曾任台灣大學講座教授、海基會董事、行政院政務顧問。2002年獲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特別貢獻獎;2013年後先後獲亞洲大學、中興大學(2014)、台北商業大學(2020)名譽管理學博士;2016年獲總統頒授二等景星勳章。
著作曾三次獲金鼎獎。中文著作在台北出版三十餘種,大陸出版九種。
2015/05/25
BGB397
天下文化
軟皮精裝
15×21cm
黑白
9789863207375
384
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