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台灣當前最大的困境居然來自民主選舉。為了選舉,就鼓動民粹。在民粹的風浪中,政黨之間已變成「惡鬥」,媒體已變成「惡報」,誰也沒有特效藥來對付這「雙惡」,它已經造成了政策牛步與台灣退步。
「開放」是不容易走的路。一遇到「民粹」(只問立場,不問對錯;只有偏執,沒有是非)開放就陷入困境。當前流行的民粹說法是:只要台灣開放,外國人及外國貨進來,就搶走了台灣人的飯碗及生意;殊不知,引進的人才,透過了他們的貢獻,可以創造出連鎖、相乘的商機與投資以及台灣的聲譽。
如果美國百年來沒有吸取到世界人才的貢獻,哪會富強?賈伯斯就是一例,他的生父是一個敘利亞到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研究生。
沒有世界頂尖的人才,就不要想賺世界的錢。一個小島的人才是不可能自給自足的。二○一三年美國《哈佛商業評論》選出「世界級企業領導人一百位排行榜」。台灣只有一位,是排名八十三的聯發科技董事長蔡明介,是否有些孤單?
「開放」即使在先進國家,也仍有各種程度的不開放,如對移民、科技等限制。「開放」實在是一個民主體制、法治社會及心態公平、全球化衝擊下的折衷。台灣不肯、不敢、不夠開放時,也就理所當然地變成各種國際經濟貿易協定的局外人。推動「開放」政策,先要剷除小格局帶來的「恐懼」思惟。恐懼自己會上當,恐懼無力面對改變,恐懼「短期衝擊」太大,恐懼「意識型態」不正確,恐懼「輿論」責難。
「保護主義」是「開放」的死敵。保護國內低效率、低生產力的產業是天經地義,殊不知這些低效率的產業只能付低工資、賺小錢,也就根本沒有資金以及能力開發新產品、新市場。「防弊」則是「開放」的死巷。為了防弊,就要增設各種防範,生怕圖利他人。它就扼殺了彈性、創新、生機及各種產業及異業結合的可能性。政府太喜歡管制,太不放心鬆綁。如果因為開放而受到淘汰的產業,政府也可以考慮短期的救濟及轉業的訓練;但千萬不能因此而鎖國。
在民智開放的台灣,「民粹」應當消失。
摘自《人間福報》人間百年筆陣 可愛民風與可怕民粹—要走向「開放台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