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台灣需要一個「全球化視野」運動,認清台灣是國際舞台上的一員,因此,除了本土,還有世界;除了學習方言,還應當要學習外語;除了自我的要求,還要有世界的標竿,千萬不能夜郎自大或坐井觀天。

圖片來源:unsplash
面對未來 不確定及不穩定
過去,很少人會在新世紀之初想像今天的世界是如此的不確定,就業是如此的不穩定。這幾年中,全球先後經歷了嚴重的金融危機與經濟衰退,其中一個最明顯的傷害,就是年輕人找工作的困難。
當前各國都有很高的青年失業率(十五至二十四歲,youthunemployment)。希臘與西班牙都超過五十%,英國與法國也都超過二十%。與他們比,台灣的青年失業率(十五至二十四歲)為十三%,算是相對地低。
每年應屆畢業同學立刻面臨的二個問題是:能不能找到合適的工作?能不能有合適的薪資?
年輕人 四個「自我要求」
儘管世界不確定,經濟不穩定,正要進入社會的大學生沒有悲觀的權利。五十年前我大學畢業時月薪台幣八百元,每人所得不到美金一百元。世界是平的,路是不平的,我建議四個「自我要求」,以它來剷除路障,走上康莊大道。
(1)第一個是學習心:
在這知識與創新的年代,大學所學到的只是一個人生的起步。唯有不斷的吸收新知,才能確保大學文憑不是一張過時的學生證。
當一些社會新鮮人只能找到低薪的工作,所反映的實在是自己的競爭力還弱,自己本身的附加值還低。
例如最新的美國資料顯示,當有三十六%的應屆畢業生認為薪水一年不到美金三萬元時,居然另有三十三%的認為他們的薪水會超過四萬與五萬美金。
因此要把自己變成一個薪水高的人,就必須提高自己專業的競爭力及附加值,這個捷徑就是大量閱讀,不斷學習,培養新的技能。
當代管理學者都強調:企業興衰與個人成敗的最大關鍵,是在看誰有能力比對手學習得更快,更徹底。在所有的選擇中,學習最重要;在所有的自由中,沒有不學習的自由。
(2)第二個是冷靜腦:
在資訊氾濫的年代,如果沒有冷靜的腦來保護自己的清醒,人就容易在資訊洪流中淹沒。
擁有了冷靜的腦,就容易追求公平與正義,判別是非與對錯,同時變成一個負責任的現代人。負責任的現代人是靠知識、品德與奉獻立足於社會。
「知識」有幾個特性:1.沒有歧視性,不論貧富,任何人追求,任何人都可以得到;2.知識有共享性,個人的增加,不會使別人減少;3.知識有公平性,要靠自己努力才能得到,無法像財富一樣可以移轉;4.知識更有無限性,愈追求,愈覺得自己渺小,也變得愈謙卑。
來過台灣訪問過的諾貝爾獎得主康納曼教授在《快思慢想》一書中就告訴讀者:
1.對人與對事的判斷不要先入為主,更不要堅持己見。
2.不要根據小樣本,做大推論,這會有很大風險。
3.不要根據有限的經驗,做無限的想像。
4.做決定時,不要錯失時機。
(3)第三是中華情:
我生在南京,長在南港眷村,後又去美國讀書教書,近十年來又定居台北。當被問起「你是哪裡人?」,想起魯迅寫過的話:「我到過的地方,都是我的家鄉。」似乎不容易只有一個答案;但在我的思維中自然充滿了中華情。
二○一三年三月遠見民調中心做了一次「民眾自我概念」的調查,在可以複選的五個稱呼中:民眾認為自己是台灣人:九成七;中華民族一份子:七成八;亞洲人:七成五;華人:六成九;中國人:四成二。
對這五個稱呼,我都喜歡。也許還可加一個「地球人」的選項,星雲大師常自稱是「地球人」。
中華情,是不論你身在何處,可以歸納為:
.對中華歷史與文化有熱情。
.對中華傳統與倫理有溫情。
.對本土與異鄉有感情。
一個沒有民族情與文化根的人,猶如漂流的浮木,無所依靠。
(4)第四是世界觀:
世界趨勢專家奈士比,每次來台灣最常勉勵年輕人的話就是:融入世界(Join the World)。外貿導向的島嶼,應當要擁有寬廣的世界觀;可惜的是大多數年輕人對外邊的世界缺少興趣。
亞洲大學在這方面投入了很多心血,不僅有各種國際交流,更每年邀請了諾貝爾獎得主來校演講,這種「百聞不如一見」的機會,擴展了年輕人的視野與嚮往。
台灣需要一個「全球化視野」運動,認清台灣是國際舞台上的一員,因此,除了本土,還有世界;除了學習方言,還應當要學習外語;除了自我的要求,還要有世界的標竿,千萬不能夜郎自大或坐井觀天。
面對中國大陸的興起,台灣的年輕一代更要爭氣,與大陸相比,我們只有靠軟實力來展現優勢。
一旦擁有世界觀,也就容易擁有「以人為本」的信念。當以「人」為核心時,就要發揮人性尊嚴,共同追求這些基本信念,如:公平與法治;教育機會的普及;財富的合理分配;文史哲、藝術、音樂、外語等的提倡。
因此年輕一代,就更需要培養人文素養。這就和薩依德教授(Edward W. Said)所提倡的「寬廣的人道關懷」相近。
【書籍資訊】
《開放台灣》
出版日期:2015.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