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經濟學者高希均看兩岸,認為自信地開放台灣才有活路。
李怡芸/台北報導
做為經濟學家,同時也是《天下》、《遠見》雜誌創辦人的高希均,過去提倡過「天下哪有白吃的午餐」、「讀一流書、做一流人」等觀念,面對台灣當前的挑戰──人民的冷漠,他在《開放台灣》一書中強調,只有開放、興利、鬆綁,台灣才有出路。
相較於1992年鄧小平南巡後「敢開放、敢改革」的上海,如今儼然是國際化大都市;台北相對多了小確幸,少了大建設,而高希均不諱言「小確幸有轉折成大不幸的可能」,對兩岸關係的不確定,多數人的沉默和多數知識分子的冷漠,有可能讓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破壞的風景也是人」。要突破小確幸已呈現的不安徵兆,高希均認為台灣要自信地更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