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經濟學者高希均看兩岸,認為自信地開放台灣才有活路。
李怡芸/台北報導
做為經濟學家,同時也是《天下》、《遠見》雜誌創辦人的高希均,過去提倡過「天下哪有白吃的午餐」、「讀一流書、做一流人」等觀念,面對台灣當前的挑戰──人民的冷漠,他在《開放台灣》一書中強調,只有開放、興利、鬆綁,台灣才有出路。
相較於1992年鄧小平南巡後「敢開放、敢改革」的上海,如今儼然是國際化大都市;台北相對多了小確幸,少了大建設,而高希均不諱言「小確幸有轉折成大不幸的可能」,對兩岸關係的不確定,多數人的沉默和多數知識分子的冷漠,有可能讓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破壞的風景也是人」。要突破小確幸已呈現的不安徵兆,高希均認為台灣要自信地更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