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2014年普立茲非文學獎《我們的河》,作者費根花了七年的追蹤,寫出最令人震驚的事實。
每當提到環境訴訟,人們大多會提到《永不妥協》這部好萊塢電影──茱莉亞羅伯茲飾演的單親媽媽,如何奮勇與財團對抗,找回環境正義。《我們的河:科學與救贖的追尋》中也有個類似的角色,一個平凡的母親奮鬥多年,就只為了獲知兒子甫出生便罹癌的真相。她將有相同遭遇的父母組織起來,成立「孩童癌症群聚問題公民行動委員會」,至今都未放棄追尋並解決那橫亙在心的疑問。
現實世界並非戲劇,從來無法簡化成正邪不兩立,或單靠一人的勇氣便可驗證真理。《我們的河》作者費根曾是資深科學新聞記者,又身為新聞學者,自然不會選擇煽情討喜的路徑,來梳理這個在美國環境運動史上著名的案例。他不以堅強有勇氣的女子作為書寫視角,讓讀者感受到「永不妥協」的感染力,相反地,儘管這位名叫琳達的母親主導了整個運動,但在全書五百多頁篇幅中,琳達出場數寥寥可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