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2014年普立茲非文學獎《我們的河》,作者費根花了七年的追蹤,寫出最令人震驚的事實。
每當提到環境訴訟,人們大多會提到《永不妥協》這部好萊塢電影──茱莉亞羅伯茲飾演的單親媽媽,如何奮勇與財團對抗,找回環境正義。《我們的河:科學與救贖的追尋》中也有個類似的角色,一個平凡的母親奮鬥多年,就只為了獲知兒子甫出生便罹癌的真相。她將有相同遭遇的父母組織起來,成立「孩童癌症群聚問題公民行動委員會」,至今都未放棄追尋並解決那橫亙在心的疑問。
現實世界並非戲劇,從來無法簡化成正邪不兩立,或單靠一人的勇氣便可驗證真理。《我們的河》作者費根曾是資深科學新聞記者,又身為新聞學者,自然不會選擇煽情討喜的路徑,來梳理這個在美國環境運動史上著名的案例。他不以堅強有勇氣的女子作為書寫視角,讓讀者感受到「永不妥協」的感染力,相反地,儘管這位名叫琳達的母親主導了整個運動,但在全書五百多頁篇幅中,琳達出場數寥寥可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