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十八世紀時,早慧的科學家珀金在家裡的閣樓實驗室意外發現了紫色染料,柏金當下決定輟學創業,從此奠定了西方化學工業的基礎,染料也以各種形式從萊茵河流到大西洋,一路流向美洲,近來更往亞洲前進,為各地帶來經濟成長,也帶來未知的痛苦與災難。
《我們的河》細述染料工業如何在歐洲崛起,怎麼在美洲大陸找到發展的沃土,而窮山惡水之地如何歡天喜地擁抱新經濟帶來的繁榮,在數十年之後民眾才明白要面對怎樣的苦果。書中調查的湯姆斯河雖然在地理上離我們很遠,但當地的經濟發展史,卻在世界各地複製,我們在書中看到,起源於歐洲的染料產業發展史,它為何遷移至美洲,如何站穩腳步,現在又為何落腳亞洲持續發展。
如偵探小說般精彩的情節,從當地居民染病的故事,講到科學起源,產業發展,疾病探討,環境與經濟的兩難。雖然是遠在紐澤西洲的一條河,但卻讓我們想到台灣的愛河、後勁溪,甚至是RCA的工業汙染,這是難得精彩有深度,具科學史史觀,有人文關懷且不灑狗血的環境報導。
推薦序 台灣何時才可是山青水秀 南方朔
導讀 從湯姆斯河開始淌流 牟中原
序曲 標示時間的方法
第一部 這是化工廠不是冰淇淋工廠
第一章 海盜之緣
第二章 無感之毒
第三章 汙染痕跡浮現
第四章 不能說的祕密
第五章 酒吧裡的掮客
第六章 癌細胞探祕
第七章 卡迪諾車道有人罹癌
第二部 海灘上的抗爭
第八章 只有水與鹽
第九章 廚房裡的嬉皮
第十章 互相抹黑的著色比賽
第十一章 病例一一浮現
第十二章 可接受的風險
第十三章 朋友與鄰居
第三部 病例的調查與統計
第十四章 兩個病房,雙重打擊
第十五章 消滅群聚研究
第十六章 深入調查
第十七章 看不見的創傷
第十八章 有如在海上找木塞
第十九章 各有期待
第四部 試著釐清病因
第二十章 局外人與當事人
第二十一章 設計實驗
第二十二章 在血液中找證據
第二十三章 尋找關聯
第二十四章 故事並未終結
南方朔
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於一爐
本這樣的覺悟,我們更該好好去讀《我們的河:科學與救贖的追尋》。這是極為傑出的環境破壞史領域的著作。作者丹.費根(Dan Fagan)為資深環境報導記者。他學識淵博,包括天然化學、近代高分子有機化學、染料化學、癌症病學,以及美國地方誌、環境運動的政治法律及群眾面都研究甚深,因而寫出了這本有經典地位的著作,這本著作嚴格的說,應稱為環境與意識變遷史這個更大領域的代表作。
《我們的河》這本書所說的河,是美國紐澤西州的湯姆斯河,它是瀕海地區的一條小河,由於地處荒僻,該河地區長期均不發達,人們多靠在松林間狩獵、在海灣裡捕魚,在河上航行等方式生活,但自從1950年代,染料化學工業進入湯姆斯河後,就改變了這條河流及沿岸人民的命運,那是一部滄桑的歷史,有地方的繁榮、有地區的嚴重汙染,以及人們的疫病,而在漫長的過程中,官商勾結掩飾真相,使汙染擴大,最後促成了該地區居民對環境及健康的覺悟。
因此這是一部地方環境志,也是地方的工業志和疫病史以及環境意識史。作者對化學和癌症都有相當的專業研究,遂能寫出這部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於一爐的精華著作。
人們都知道,染料的使用已有三千年歷史。古代的中國、印度和希臘羅馬,早就從礦物、植物和動物中提煉染料。但從十九世紀起,英國的化學研究興起,經過對煤焦油的研究,終於意外的發展出染料化學這個領或,染料化學工業最先在歐洲萊茵河流域的德國與瑞士發展,起初以煤焦油為原料,後來擴及到石油化學等方面,包括染料、油漆、溶劑、阿斯匹靈、糖精、瀉藥、清潔劑、墨水、麻醉藥、化妝品、接著劑、相機的感光材料、樹脂、塑膠等都是這個商用化學的產品。到了1920年代染料工業進入美國俄亥州的辛辛納提,1952年到了紐澤西州的湯姆斯河。
當染料工業等化學工業來到湯姆斯河,在過去幾十年裡,它表面上的確改善了這個地區人民的生活,但幾十年以來,它也改變了當地的環境、人們的健康,也奉送給人們各種奇怪的病症。這部《我們的河》娓娓道來湯姆斯河的環境變遷這部痛史,它其實是湯姆斯河這條河流及它的居民之哀歌。
(本文作者為作家、詩人及評論家)
摘自《我們的河》推薦序
牟中原
在《我們的河》這本書,作者丹.費根鋪陳了一個科學與救贖的故事,作者採訪了與這一系列環保事件相關的化工企業管理者、各級政府官員、化工廠員工和受到環境汙染危害的當地居民、醫生、護理師、律師等各方人士,全面且有系統的記錄了這一段值得深思的歷史。本書令人佩服的是它非常詳盡,對於整個故事的因果、來龍去脈做了非常深入的分析報導。使人們對這件事情有透澈的瞭解,實在是在環保報導的經典作品,但不僅如此,書中還包含了化工發展歷史、癌症與統計學關係,以及湯姆斯河的人文歷史。作者像繪製一幅巨畫般,把所有的故事細節最後串起來成為巨大的述事體。
在《我們的河》書的最後,費根來到重慶兒童院訪視一個九歲血癌的小孩和她媽媽。他憂心的寫道,中國挾著低廉的土地與工資,吸引大量化工廠由歐美轉向中國,造就製造業快速發展,當地內陸河流吸收了大量廢水,類似湯姆斯河的悲劇正不斷在中國的土地上重演。湯姆斯河的故事並非完結,而是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地方進行著。
(本文作者為台大化學系教授)
摘自《我們的河》導讀
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於一爐的精華著作。
──南方朔
環保報導的經典作品。
──牟中原
科學報導新經典。
──《紐約時報》
讓人入迷,充滿震撼。
──《柯克斯書評》
動人心弦,無法停止閱讀的環境驚悚故事。
──美國國家廣播電台
《我們的河》的故事曲折離奇,令人激動,是當代必讀經典。費根以學者的機敏、新聞人的誠實,以及小說家的戲劇手法,完成這部偉大的著作。
──辛達塔.穆克吉(Siddhartha Mukherjee),普利茲獎得主《萬病之王》作者
既親密又客觀,《我們的河》寫出了在汙染中掙扎的小鎮哀歌。費根寫了一本有力且重要的著作
──伊麗莎白.寇伯特(Elizabeth Kolbert)普利茲獎得主《第六次大滅絕》作者
化學時代的史詩
──卡爾.齊默(Carl Zimmer)《演化:一個觀念的勝利》作者
費根現為美國紐約大學新聞系副教授,也是該系科學、健康與環境報導學程的主任。
他曾擔任《紐約日報》的記者十五年,專門報導環境議題,在當記者時間,報導作品也屢次入圍普立茲獎。
費根花了七年的時間,追蹤採訪湯姆斯河事件,寫成了《紐約時報》譽為科學寫作新經典的《我們的河》,除了獲得了2014年普立茲非文學獎,也獲得海倫柏恩斯坦傑出新聞報導獎、美國國家科學院傳播獎、環境保護記者協會瑞秋卡森獎等許多重要獎項。
臺大翻譯碩士學程與臺文所兼任助理教授,曾出版《當電影遇上爵士樂》(高談)、《危險的友誼:超譯費茲傑羅與海明威》(南方家園)。譯作總計三十餘本,包括喬伊斯傳記《喬伊斯:永遠的都柏林人》(左岸)、費茲傑羅小說處女作《塵世樂園》(南方家園),曾以《繪畫與眼淚》(左岸)和《血之祕史》(大塊)兩度獲得「開卷翻譯類十大好書」獎項,另有單篇譯作數十篇刊登於《BBC知識》等期刊的國際中文版。賜教請洽email帳號:cooljazz73@hotmail.com。
2015/10/30
BCS170
天下文化
平裝
14.8x21cm
黑白
9789863208655
608
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