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我們的家,台灣這座島嶼,在沉重、傷痛、驚訝、害怕、沮喪、憤怒、無奈之後,是否還能努力存有一點期望、期待、期許?
我們的河,我們的家
作者:《看見台灣》導演 / 空中攝影師 齊柏林
故事的開頭太震撼了,這個以麥克·吉利克看藥盒來算時間的鏡頭,訴說著疾病的形影不離仿佛與生俱來。
丹·費根花了7年的時間,去探尋湯姆斯河這個農業小鎮如何變成「癌症村」,並藉由這個科學與救贖的故事向世界揭示,這不是「別處」的故事,普遍的環境污染使「別處」亦成為「此處」。
本書的文字,除了隨處可見的化工及醫學專有名詞,更真實的,是讓我們感受到這樣的情緒起伏:沉重、傷痛、驚訝、害怕、沮喪、憤怒、無奈…
科學發展和工業生產的前進腳步背後,潛藏著多少令人觸目驚心的不為人知,或是不能說的秘密。從費根的筆下,從湯姆斯河居民的身上,我們看到了兩個放大的字:代價!
書的最後一章無情的傳遞著故事並未終結的訊息,我們很清楚,自1996年湯姆斯河的這些化工廠全部關閉之後,在中國、印度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出現了不計其數的和湯姆斯河一樣命運的城鎮。
而在台灣,在後勁溪、二仁溪、南崁溪……….,在一些你根本叫不出名字的臭水溝,又何嘗不是一樣的景致?
2013年,我帶著《看見台灣》和觀眾見面的時候,就是懷著這樣渴望民眾真正看見的心情。解開傷疤的那一刻,可能有點痛,看電影的時候,你可能哭了,但是這兩年來,我依然飛行在台灣的高空,像調色盤一樣的河水卻越來越難捕捉…
2014年,柴靜的《穹頂之下》通過調查、數據,告訴我們「霧」與「霾」的真實面貌。2015年,梁皆得導演的《老鷹想飛》繼續帶我們追尋食物鏈背後「今日鳥類、明日人類」的可怕結局。
文字或影像裡,是真實的力量,讓我們知道,受傷的是土壤、水源、空氣、以及我們自身。湯姆斯河的故事塵埃落定,而觸及世界各個角落的有毒物質依舊在蔓延,而我也確信,一份改變和拯救的堅定也在蔓延。
《我們的河》,叩響心門,流淌在發展和污染的道德掙扎裡,我們的家呢?
我們的家,台灣這座島嶼,在現代社會發展的浪潮裡,在沉重、傷痛、驚訝、害怕、沮喪、憤怒、無奈之後,是否還能努力存有一點期望、期待、期許?
Photo:Eutah Mizushima,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