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在台灣自由民主開放的土壤中,已結不出「革命」之果;我期盼在社會震盪中,卻會鼓舞台灣人民的「良知」遍地開花。
多數人的沉默及多數知識分子的冷漠,造成了今天台灣人心的不安,那就是小確幸有轉折成大不幸的可能;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變成了「破壞」風景也是人。一些年輕人的偏激言論(如反自由化、全球化)及行為,造成了社會脫序及鎖國思維復活。它傷害了得來不易的民主與法治;更有可能是這些年輕人的言行,會使以後的年輕世代陷入生活在孤島的風險。
不論如何討論當前社會的對立或失落,最根本的一個原因是:年輕人對政府要求「極大化」,政府做什麼都不對,因此充滿了憤怒;對自己,則要求「極小化」,自己做什麼都可以。受過大學教育的年輕人,講話、行為和態度少了理性。
● 年輕人沒有技能,不能自食其力,是對自己最大的愧欠。
● 要把別人的才華、財富、成就,當做自己奮鬥的動力。
● 玩手機、喊口號、蹺課之後,還是要面對「自己的工作自己找」的現實。
人生最基本的自我要求是「做什麼像什麼」。做學生就做好學生,做老師就做好老師,做民意代表就做好民意代表。
年輕朋友要知道:「革命」很難當成職業,台灣沒有這種土壤;只有鳳毛麟角的人,才可能變成做大事的政治領袖,大多數年輕人只是在短暫的時空中,做政治運動中的過客。
台灣已是民主社會,不需要流血的革命,迫切需要的是,在全民監督下持續不斷的改革。年輕人不妨以身作則,從先不要白吃午餐開始。龍應台部長與郭台銘董事長都希望他們能借重學運中一些優秀人才,參加他們的工作團隊,這是一個值得嘗試的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