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剛來自台灣,這種美式生活,無從嫉妒起;但是內心深處終不斷出現一種聲音,什麼時候我們的國家可以趕上?
半世紀前一個二十三歲的青年剛到美國,每次參加聚會,特別是熱鬧的派對後,終有一種曲終人散後在異鄉的落寞感。一九五九年九月初抵南達柯達州立大學的校園〈Brookings〉,宛如置身在一個大公園中,分布在四周的教學大樓,教授研究室、圖書館、足球場、室內游泳池,多功能的學生活動中心,學生餐廳中不限量的牛奶、咖啡,熱狗、麵包;大學生都開了自己的車上學,真是難以想像在一個州立大學的校園中,就看到了美國開放、多元、富裕的縮影。
初到美國 發現自己的不足
剛來自台灣,這種美式生活,除了羨慕,無從嫉妒起;但是內心深處終不斷出現一種聲音,什麼時候我們的國家可以趕上?
我清楚地記得九月下旬歡迎外國學生的茶會。近百位外國學生,大多來自開發中國家,有些穿著本國服裝,像個小型的聯合國。個別介紹時,印度同學說:「我要回去協助解決教育的落後。」新加坡同學說:「我們地方小,但人民志向不小,我們出來學習美國的圖書館制度。」埃及同學說:「我們農業落後,要學習新的農業技術。」我們三位來自台灣,結結巴巴的英語,辭不達意。當茶
會化整為零,分成小組聊天時,看到其他外國學生彼此親切交談時,才知道自己的拘謹、不善表達,以及一般智識的不足。回到宿舍的途中,剛才的場景一再出現,那就是與其他外籍學生比,我的起步就已經落後了。因此下定決心,一定要先把英語學好,也要趕快增加對美國社會的了解。
事在人為 一切靠自己
在資本主義社會裡修習經濟,它使我逐漸感覺:個人與國家的關係與我在反共抗俄的台灣所學到的剛好相反。在美國是個人在先,國家在後。因此,個人進步,國家才會進步;個人富裕,國家才會富裕。
因此年輕的甘迺迪總統在一九六一年總統就職的講詞中,那廣被引述的兩句話是有道理的:「不要問國家為你做什麼,要問你能為國家做什麼。」國家不能決定你的前途,是你自己決定你的前途。
我現在對台灣的擔心是:社會上瀰漫太多社會主義思想—政府要負所有的責任,來解決社會上出現的所有問題,而自己又不肯多付稅。沒有一個人不批評政府,沒有一個人會要求自己多負起責任。對我這個相信市場機制的人,覺得太不可思議。一九五○年代在眷村長大,我們那時只學會一件事:「事在人為,一切靠自己。」
在美國多年的生活中,學生找不到工作,學生的薪水低,很少會直接指責政府。我兩個孩子在那邊長大,經過讀大學、找工作的過程,他們當然就是靠自己。更值得指出的是,即使美國每人所得比台灣高出一倍時,他們對「自己買房子」及「孩子唸大學」看成二件「大工程」,都是需要經過精打細算、長期規劃及全家一起節省。在台灣全變成了政府的責任。民主政治變成了民粹式的討好政治。
人人靠政府,政府的財政一定被拖垮;人人肯爭氣,政府才會有生氣。
從生活改善到民主衝擊
半世紀以來,台灣走過的路:有經濟的成長、有教育的進步、有開放的起伏、有民主的艱辛、有族群的對立、有戰爭的威脅,正可以給尋求進步的開發中國家參考。
用坊間的譬喻來說,台灣先求人民有更多饅頭〈生活改善〉,安定社會;一旦有了饅頭,就會出現拳頭〈群眾力量〉,爭取更多權益;最後各方認清只有靠人頭〈投票選舉〉來決定民主進程。這也是二十世紀中葉亞洲四小龍〈台灣、南韓、新加坡、香港〉的經濟成長與民主發展的縮影。
所得中等的如台灣,每人所得接近兩萬美元,其關鍵性的挑戰已不全在經濟成長而更在政治運作。西方國家經過一、二百年後出現的政治運作與社會成熟的弊端,已完全併發在一個年輕的、正在學習民主的台灣,這使得台灣人民的負擔何其沉重與辛苦!
民主化 衝擊台灣社會
對台灣社會的發展,在蔣經國執政時代〈一九六九∼八八〉,是用改善的經濟,來合理化他的威權統治;也就是以增加饅頭的誘因減少拳頭的提早出現,用以換取時間,安排民主勢力的出頭。高所得國家〈每人所得超越三萬美元〉如美歐,今天面臨了多重挑戰:經濟老態擴散、政治僵持難解、道德危機不斷重現。以美國總統歐巴馬而言,他所面對國內錯綜複雜的大環境,居然和台灣的馬英九相似。二位哈佛大學法律系的校友,面對了相似的民主衝擊:
⑴金錢政治:民主是比人頭,選舉就需要捐款。出錢的金主與大企業就要在尋求「例外」、「特權」、「批准」,以及遊說國會通過對它們有利的法案或否絕不利的法案。華府國會山莊與台北立法院何其相似!
⑵特殊利益團體:這些利益團體,可以是大企業、軍火商、地方政客,也可以是是單一議題〈Single Issue〉團體,如果防止不當,就會在壓力之下,通過扭曲的法案,偏袒一方。
⑶誇大與二極的媒體:現代媒體,已不再是報章雜紙、電視,而更有網路時代的新工具。要贏得讀者的眼球,「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誇大以及層出不窮的花樣與奇招,莫不使人焦慮與困惑。台灣電視上二極化的政論節目,除非把它看成「娛樂性」,否則觀點之極端,令人無法心安。
⑷強烈意識主張的堅持:布希八年執政,所領導的是一個二黨選票接近,但政治理念對立的美國。有些美國學者直言:民主政治本質就是僵持政治。這樣的僵持,迫使各方妥協與合作,才能避免獨裁;因此低效率的決策過程就是必要的代價。
饅頭、拳頭、人頭:從經濟到民主
美國當前著名的專欄作家扎卡里〈Fareed Zakaria〉認為,十九世紀大帝英國的衰退是來自經濟上的力不從心,近年來美國國力的「相當減弱」則受害於一事無成〈Do-Nothing Politics〉的政治對立。他認為二十一世紀的全球權力結構已進入「群雄並起」〈The Rise of the Rest〉。除了傳統的歐盟,新興勢力中當然以中國為首,其他有印度、巴西、南韓等。
面對「群雄並起」,歐巴馬總統要改變美國對外的戰略與態度,少用硬實力,多用軟實力。哈佛大學奈伊教授即以美國仍擁有舉世無比的軟實力,深信美國不會像英國那樣地沒落。
在這全球經濟疲弱的關頭,施政的優先次序應當是:增加饅頭、疏導拳頭、尊重人頭。
摘自《開放台灣》
Photo:https://goo.gl/QY3JEY,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