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本書是由胡忠信與許水德的訪談錄,全書共5萬7千字,訪談內容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部分: 一、童年的成長歷程,述及家庭與學校教育對其人格養成的影響,對照日後政壇的性格表現。許水德出身窮苦,深解民間疾苦。其父親對他的影響最大,再加上其本身的樂觀個性,造就其日後政通人和的官場形象。 二、求學與公務員生涯的奮鬥歷程。包括歷任職務中所做過的大事回憶(如省社會處長、北高兩市長、國民黨祕書長等)。 三、官場生活之所見所思,包括對幾個當代大人物的評論(如蔣中正、蔣經國、李登輝等,都是正面的看法),闡述其官場哲學:不誠無物。 本書以一問一答方式呈現,由胡忠信主問。博學的胡忠信,不斷地以不同的史觀角度,提出歷史事件中政治人物的角色問題,使人好奇這位即將卸任的考試院長會有什麼樣的看法,且重新印證了人們對台灣近三十年的政治與都市發展的歷史記憶。胡忠信說:「如果對時下年輕人有精神的鼓舞作用,能夠追求永恆的核心價值,充實對公義與慈悲的信念,激發英雄的氣慨,對社會有所回饋,那將是本書出版的崇高目的。」
出版者的話 把書讀好、把人做對、把事做完美 高希均 序 樂在工作,全力以赴 許水德 序 誠摯的祝福 高清愿 緣 起 為何寫這本書? 第一章 超越自卑──談「在逆境逆游向上」的青少年生活對人生觀的影響 第二章 感恩惜福──談生命中的貴人及歷經五任總統提攜的「福將」命運 第三章 勇於任事──談公職生涯的實事求是、耐磨耐煩與危機處理 第四章 終身學習──談「工作即是進修」與「零碎時間管理」 第五章 良師益書──談影響一生的關鍵人物與好書 第六章 日本經驗──談「留日」與「駐日」的因緣際會 第七章 代代相傳──談門生故舊憶往及政治浮沉間的唯一核心價值:用人唯才、待人以誠 第八章 水車哲學──談兼顧理想與現實的人生體悟,及生命幸福圓滿之道 作者後記 許水德先生印象記 胡忠信 附錄:許水德七十歲大事年表
(一) 面對當前台灣社會的迷惘,做為一個知識分子,千思萬慮之後所想到的還是回歸基本面──好好讀書,好好做人,好好做事。 正就在此一時刻,讀到《轉動生命的水車──許水德‧胡忠信對談錄》,記錄了許水德先生與胡忠信先生的對談。以世俗眼光來看,許先生當然是一位顯赫的政治人物,先後擔任過多項重要職務──包括了台北市長、內政部長、駐日代表、國民黨祕書長及考試院院長。可惜的是,近十年來台灣政風頹廢,政治人物已少有兩位蔣總統時代的正面印象:公忠體國、儉樸廉能、犧牲享受、享受犧牲。儘管政壇人物在詭譎善變之下受人奚落,但還是可以找到一些爭論性少,工作表現與品德操守受人稱讚的人物,許水德先生就是其中難得的一位。 由於許先生出身清寒,從小就養成了努力讀書的習慣,他說:「唯有教育才是出頭的機會」。在大多數社會裡,「把書讀好」本就是掙脫貧困枷鎖的捷徑,也是做大事、負重任的捷徑。我近年所提倡的「讀一流書、做一流人」,就在許先生的成長過程中獲得了最好的佐證。 從他任公職以來不斷地擔任更高的職位,就看到了讀書要好,做人要好,做事要好的力量。全書一共八章,談得較多的也就是這一部分──超越自卑、感恩惜福、勇於任事、終身學習。這是全書的菁華,也是我樂意向年輕讀者推薦本書的原因。 (二) 自己一生教書,最重視的就是如何提升年輕人的品質。要提升人的品質,尤其年輕的一代,必須要在四方面同時進行:培養專業技能(就可自主);培養倫理道德(就可自律); 培養人文關懷(就有大愛);培養社會良心(就有正義)。 除了品質,還要培養他們有大格局的思考。這些思考要具體表現在:對歷史與文化有熱情,對傳統與倫理有溫情,對本土與異鄉有感情。 我所提倡的這些想法,事實上,在許先生的對談錄中隨處出現,有些是他推動過的施政,有些也是他大聲疾呼的。 許先生自己說:「三十八年期間,平均每三年換一個職務,我也見證了台灣的政經社會發展,我也參與了關鍵時刻的決策,從九年國教、社會福利、解嚴、民主化、三大法案、憲政改革、省長總統大選,我均順利完成交付的任務。其中的點點滴滴,心路歷程,銘感於心。我的刻苦向上也許對年輕人有激勵作用,台灣就是『一步一腳印』走出來的」。 根據對談,我歸納出這麼多年來許先生的人生理念與從政態度: 「為政之道,耐煩而已。」 「常用同理心,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 「我是走動式管理的實踐者。」 「用人觀察是否有領導力、責任感、無私心。」 「分層負責,成功共享。」 「有了方向感,就有突破。」 「自己有信心,就不會逞英雄個人主義。」 「氣往內看,以誠待人。」 「水車哲學:理想與現實兼顧。」 「我有人脈,而無派系。」 「全力以赴,無愧良心。」 他也時時刻刻記住父親所給的囑咐:(1)與人為善,勤儉持家;(2)熱心助人,樂天知命;(3)不與人計較,不走極端。 (三) 全書具有高度的可讀性與教育性。胡先生以他豐富的學養,認真地在十五次訪談中問;許先生以他豐富的經驗,坦率地答。既沒有虛問實答,也沒有實問虛答。一問一答之間出現了思想的交集與啟發的火花。 對談錄能達到這樣的境界委實不容易,它首先需要對談的兩位彼此要有充分的互信;其次所問的問題要有吸引力,才能誘發所答的有說服力;最後所提出的問題與答案,必須要與社會脈動緊密的相扣,才會引起讀者共鳴。 九月一日才會卸任的這位考試院長,在對談中也講了這一段令人省思的話:「當我們富有了,精神生活卻日漸貧乏;民主化了,民主主義卻無法生根。人有自立才能自由,我深深感慨,台灣仍處於『不自立的自由,不努力的平等,不負責的民主,無倫理的法治』,距公民社會仍有一段差距要走。」 如果小時候放牛的「蘭陽之子」游錫堃,可以做到行政院長;如果在貧戶家庭長大的「長工之子」陳水扁,可以被選為總統;那麼「攤販之子」的許水德一生,也有同樣的傳奇──他提供了一個人人可以學習「把書讀好、把人做對、把事做完美」的典範。 作者現為《天下》與《遠見》雜誌及「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創辦人暨社長
2002/07/25
BGB178
天下文化
平裝
14.8cm x
黑白
986-417-025-2
276
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