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

假設的同情
優惠價
85
$298

假設的同情

兩岸的理性與感性

$350

書籍介紹

英國哲學家羅素(Bertrand Russell)說:「在我們批判別人之前,先要有一種『假設的同情』。」

兩岸的感性,是對統獨情感的執念對立;兩岸的理性,是在統獨判斷中化異求同。暫時放下從情緒出發的統獨對峙,釋放「理性空間」給自己,以「假設的同情」來瞭解與接納那些與我們不同的意見,從「相信」與「認同」中,尋找兩邊的最大公約數──人民的最大福祉。

長期關心兩岸事務的法律人陳長文,從感性與理性兩種觀點,深入探討兩岸的統與獨,解析統獨光譜,為兩岸和平共存、共榮尋找新的出路。

推薦序
林濁水  追求台灣人民最大福祉
馬英九  兩岸和平新思惟
高希均  專業、奉獻、親情
​自序   不過是公共政策的選項

第一篇  宏觀統與獨的光譜表
第一章  假設的同情——該用什麼樣的態度談統獨?
第二章  唐吉訶德的想像——統獨議題優位化的負面效果
第三章  對立的代價——到底還要付出多少痛苦?
第四章  瞎子摸象的啟示——解剖統獨議題的三維工具
第五章  統獨光譜表——從公投議題,談統獨定義
第六章  理性與感性——謙卑地尋找感性犄角上的理性共識

第二篇  對話兩岸理性與感性
第七章  什麼是中國?——政治獨立不應與文化歷史混淆
第八章  耐心比勇氣重要——改國號並不能贏得「獨立」空間
第九章  現實的認知——如果台灣宣布獨立而大陸動武
第十章  權宜的誠信——縱容政治領袖的獨派矛盾
第十一章 因信心而體諒——不應混淆「反對台獨」與「體諒台獨」
第十二章 互動的同理心——波多黎各公投的啟示
第十三章 信心、耐心與善意——等待中國統一的成熟時機
第十四章 柔軟的身段——展現善意的具體作法
第十五章 烏鴉的諍言——致胡錦濤主席的公開信第三篇 和解尋找最大公約數
第十六章 是信念或是裝飾品
第十七章 應窮盡一切,避戰——走出軍備競賽的無底洞
第十八章 數字的迷思——尋找正確的外交戰場

長文的文章,真是文如其人,兼具理性與感性。他的文章值得細讀,是因為既能以「理」服人,又能以「情」感人;更充滿了細緻的文采、人性化的觀察、同理心的反思。

──高希均 經濟學者

陳長文 作者

哈佛大學法學博士、碩士、加拿大UBC大學法學碩士、臺大法律學士。理律法律事務所執行合夥人兼所長、財團法人台北歐洲學校董事長、政治大學/東吳大學兼任教授、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財經法專題講座。是一位長期投入法學教育、法治建設的教育工作者。


曾任海峽交流基金會首任祕書長,從事兩岸協商,為兩岸交流破冰;以紅十字會秘書長身份簽署歷史性的兩岸協議──金門協議。是一位關心兩岸問題的自由和平主義者。

長期擔任紅十字會志工,曾任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會長,積極投入人道服務、國際援助工作,關心人權議題及弱勢團體權益。著有《假設的同情》、《法律人,你為什麼不爭氣?》(與羅智強合著)、《天堂從不曾撤守》等書。


2005/08/25

BGB224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86-417-522-X

331

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