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小說

輓歌
優惠價
85
$238

輓歌

寫給我的妻子艾瑞絲

ELEGY FOR IRIS
書籍介紹

「這個女人看起來,並不像擁有過去或未可知的現在。」知名文學評論家暨牛津大學教授約翰.貝禮,在書中如此回憶他初見妻子艾瑞絲.梅鐸時的印象。艾瑞絲是英國知名哲學家,同時著有二十餘本小說,被許多人視為當今英語世界最偉大作家之一。一九五四年,這名具有獨特魅力的哲學家,在牛津聖安東尼舞會上擄獲了貝禮的心,兩年後,二人攜手走入婚姻。婚後,他們珍惜彼此相守的幸福,同時也享受著婚姻中必然的孤獨,保有了各自原有的心靈生活。一九九四年,曾被喻為「黃金頭腦」的她,被診斷出罹患了阿茲海默氏症,從此,時間對她失去了意義,過去與現在,瓦解成一團結合黑暗與焦慮的混沌;當初她帶給貝禮的第一印象,似乎成為某種不祥的預言……而曾經一起分享文學心得、因名畫而感動的他們,此後只能一起觀看電視上播出的「天線寶寶」…… 這是一本特別的回憶錄——它回顧了青春的短暫美好,記錄了步入衰老的殘酷現實;它描繪了本世紀最動人的愛情故事,同時更呈現了生命堅韌與脆弱。

序 是愛情史詩,也是病例誌 南方朔 第一部 那時 001 1. 初識 003 2. 心的距離 035 3. 她曾經如此不同 059 4. 在彼此身上看見孤獨 085 5. 友誼的祭壇 131 6. 香柏居歲月 157 7. 在荒蕪的花園裡 201 8. 生命漸漸流失(悄然出現的大霧) 221 第二部 現在 233 9. 彷彿航過黑暗 235

序是愛情史詩,也是病例誌   這本書,無論是誰看了,大概都會思緒起伏,難以平復。它是一首深沈的愛情史詩,在愈來愈緩但也愈重、有如輓歌一般的慘惻哀傷裡,見證著曲終人不散的至情至性。它的悱惻纏綿,動人心弦。   而這本書原文版在一九九八年底出版時,在英國曾造成騷動。許多因傷感而悲憤的讀者拒絕接受這本書。因為它寫的是他們的偶像,二十世紀英國國寶級的思想家和作家艾瑞絲.梅鐸(Iris Murdoch,一九一九~一九九九)。他們無法接受艾瑞絲罹患阿茲海默氏症,即俗稱老年癡呆症的消息;更不能容忍她的丈夫,牛津大學文學教授約翰.貝禮(John Bayley,一九二五~)將它寫出來。他們認為對艾瑞絲而言,這是一種殘忍。   讀者們的悲憤,完全可以理解。因為艾瑞絲太過傑出,傑出到已成了許多人心目中的神祇與偶像,不容遭到絲毫褻瀆。   艾瑞絲.梅鐸乃是英國二十世紀最傑出的思想家和作家之一。她長期以來一直是牛津聖安妮學院的哲學教授,寫過至少五本重要的哲學著作、二十六本小說、六個劇本、一冊詩集,並替一齣歌劇寫過歌詞集。她是那種仍然活著的時候就已確定將留名青史的人物,有關她的研究著作及國際學術會議正逐漸在增加中。   此外,艾瑞絲.梅鐸更是二十世紀的傑出人物之一。一九九八年,英國的Routledge出版公司邀集學者評選並出版《二十世紀百大哲學家》,僅有四位女性哲學家入選,她即是其中之一。她在形上學及倫理學方面有著極為重要的原創性貢獻。  如果硬是要用最簡單扼要的方式來敘述她在哲學上的貢獻,或許可以歸納二點:其一,乃是她重建了柏拉圖有關「靈魂」與「善」這二個範疇的新思考,以內在的省思而不是理性主義的系統化觀點來探討倫理學的根本問題,這對二十世紀的倫理學有重大的影響。其二,乃是她在二十世紀女性倫理學家這個嶄新的譜系裡居於關鍵的位置,這個新的傳統由法國聖女茜蒙.威爾(Simone Weil,一九○九~一九四三)開其端,而後被艾瑞絲.梅鐸深刻化,接著再由哈佛學者卡露.姬里根(Carol Gilligan)等中壯代發揚,開創出所謂的「女性道德理論學派」,以「關切的注意」(Attention)這個非常女性面向的範疇,介入傳統的倫理學思考中。「關切的注意」因而成了一個新的關鍵辭和重要概念。有關這方面的正反之爭,目前正在逐漸增強中。艾瑞絲.梅鐸的哲學著作裡,《形上學為道德之綱領》一書業已成為新的經典。   艾瑞絲曾說過:「最好的思想模式,乃是創造的想像。」因此,她從一九五四年發表第一部小說起,即終身不渝地以小說創作為職志。她的作家之名幾乎掩蓋了哲學家的本尊。但大體而言,她的小說均在生動的故事之外有極強的哲學延伸性。她的小說以一九七八年的《大海,大海》獲英國最重要的「布克獎」為最高峰,這部小說裡有極重要的藏傳佛教之價值觀在焉。   不過,一位作家畢生寫了二十六本小說,除了顯露出作者可敬的志業和毅力外,對讀者卻難免壓力太大,這是縱使專業的英國文學研究者也不太敢去碰觸的主因。艾瑞絲.梅鐸不幸於一九九九年二月八日逝世後,倫敦《泰晤士報》顯然由高明行家執筆的訃聞消息裡,有一段話可能最為切中旨槃:   「對於那些指責她出版了太多作品的人而言,他們可能搞錯了最重要的一點:她寫作乃是一種不完全性,甚或是一種不完美性;蓋所謂的完全與完美,與善相同,皆為她深刻沈思,而基本上皆超過人的努力所能及之範圍。如果她的每本小說都是達到她理想的一次新嘗試,那麼她即發現,每次她的理想也更往前走了一步。」   艾瑞絲.梅鐸的哲學與文學都卓然成家,她對當代許多流行的思想學說,也都有不同於眾的批評。她不趕時尚,致力於根本問題的思考,對東方的思想有很深的造詣,所有的這些,將來都一定會有人逐漸向台灣引進。她是二十世紀罕見的金頭腦,難怪她的夫婿貝禮教授出版《輓歌——寫給我的妻子艾瑞絲》,會造成如此的喧嘩與憤慨了。   然而,熱愛並崇拜艾瑞絲的人,從這本書裡讀到了金頭腦的蒙塵,但若換個角度來看,應重視的或許是書裡所描繪的那種真正難得的愛情。貝禮教授是學力深厚、以古典文學見長的學者。他非常自然的寫他們由邂逅開始,以迄於最後的感情生活;他有時莊重,有時詼諧;有時醋意十足,有時又童心未泯;他寫艾瑞絲的風月情事,有嚴厲,但也有容忍,顯露的是英國善良君子的真風貌。幾乎絕大多數的愛情故事都在「他們從此過著快樂幸福的日子」這種敘述裡戛然而止,貝禮教授寫他們的愛情,則多著墨於他們的婚後。他將「夫婦生活真正的樂趣就是心靈的孤獨」,以及兩人之間既相分又相近的道理生動道來,這種持續了一生一世的愛情,難度極高,真虧了他們兩人。   而書中最主體的部分,當然仍在於艾瑞絲病後的相倚相扶。它不但是愛情故事,更是完整的病例誌,有許許多多讓人不忍卒讀的段落。一對年老夫婦,就這樣牽著手,一步步走進生命的黑暗中;但可以相信,他們自己也知道,他們不虛此生。而由這本書裡所提到的許多有關艾瑞絲吉光片羽,我對她的哲學和小說,也有了更多從其他書裡未曾得到的體會。   這本書出版不久,艾瑞絲.梅檡於一九九九年二月八日逝世,享年八十整。貝禮教授失去了他的伴侶,而這個世界則少了一位能夠啟人智慧,並使人對「善」有所自覺的老師。   我對艾瑞絲.梅檡的哲學和小說略有涉獵,尚未專精,雖極崇敬,但怕褻瀆。隨著這本書的出版,希望未來不久,她的哲學和小說也能有中文版,並被我們的愛智者喜歡!  是為序,兼導讀。

約翰.貝禮 作者

1925年出生於英屬印度的拉合爾(Lahore,位於今日巴基斯坦),牛津大學文學博士、文學教授,同時也是文學評論家、小說家,曾擔任「布克獎」評審委員會主席。1956年,貝禮與知名哲學家,同時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英語作家之一的艾瑞絲.梅鐸結婚,夫妻結褵四十三年,直至晚年罹患阿茲海默氏症的梅鐸於1999年病逝為止。小說作品有《在另一個國家》(In Another Country)、《愛麗絲》(Alice)、《紅帽》(The Red Hat)等等。


李永平 譯者

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比較文學碩士、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曾任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教授,現專職寫作,著有《吉陵春秋》、《海東青》、《朱鴒漫遊仙境》,譯作包括《曠野的聲音》、《紙牌的祕密》、《聖境預言書》、《上帝的指紋》、《天使走過人間》、《大河灣》,以及《幽黯國度》等。


2000/09/25

BLH037

天下文化

平裝

14.8cm x

黑白

9576217482

288

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