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能為青年人做的最後一件事
現在我不得不以最嚴厲的口吻,以我平常不慣用的語氣批評家長、批評學校、批評執政者、批評媒體與民意代表,因為我知道這將是我能為青年人做的最後一件事,但是我也需以同樣的語氣告訴年輕人:如果你自己選擇隨波逐流,如果你拒絕面對世界快速變化的事實,如果你沒有主動判斷選擇的能力,最終還是你自己要負起最大的責任。
──嚴長壽
他因為「天生無可救藥的使命感」,寫下這本書……
他因為「一種油煎火燎的急迫感」,站出來率先發難……
教育必須是為學生照亮未來的探照燈,而非重複過去的後照鏡
教育不應是倒滿一壺水,而是點亮一根蠟燭!
教育是一個社會最重要的隱形建築,必須一磚一瓦層層累積。
用教育救台灣的未來,或許傻氣,但我們必須一試!
教育,是一個社會最重要的隱形建築,真正的文化生命必須正本清源,從教育的起始點開始涓滴累積方可成就。對於台灣教育未來,我有殷切的期許,也有深重的憂慮。我始終認為,國家要為未來準備人才,學校也必須為青年發展天賦,我們的教育必須適時扮演這個急如星火、救亡圖存的扎根角色。
我明知道透過這本書,未必立即能有所改變,但帶著天生無可救藥的使命感,我仍選擇站出來,期許我們能用教育的火光照亮台灣。
站在台灣文化的制高點上,教育應該不一樣。
時間過得很快,一晃眼我們就到了二○一一年的今天,出版了幾本書之後,現在我不得不以一種嚴厲的口吻,以我平常不慣用的語氣對家長、學校、執政者、媒體與民意代表,提出種種沉痛批評。因為我知道這將是我能為青年人做的最後一件事,但是,我也需要以同樣的語氣告訴年輕人,你們很多人都是已經具有選舉能力的選民,更有權利了解你學習的成效與未來,更需要知道你的潛能優勢在什麼地方。
如果是我們自己選擇隨波逐流,如果是我們自己拒絕面對世界快速變化的事實,如果我們沒有主動判斷選擇的能力,最終還是我們自己要負起最大的責任。
我誠心希望,所有的年輕人關切你們自己人生未來的抉擇,因為你們不做,別人也不會為你們做,決定未來的力量就在你們自己手裡。
序言 這是教育的「共錯結構」,我們必須共同承擔
一顆關懷青年的熱心和無可救藥的使命感驅使
教育政策關係青年無比珍貴的未來
面對問題,承擔責任才能改變
一切都是因為愛之深,責之切
第一章 醒醒吧!家長
盲點一:深怕孩子輸在起跑點是沒有安全感?還是虛榮?
盲點二:繼續膜拜不合時宜的升學主義
盲點三:要孩子追逐「速利」「速成」「齊一」「從眾」的人生
盲點四:要孩子爭捧鐵飯碗
教育資源過於集中,社會走向強者益強、弱者益弱
考試是假性平等,重要的東西不能量化
過於單一的教育目的曾深深令我自卑
父母不放手,小孩不放膽
延伸思考:為什麼這麼多年輕人要考公務員
第二章 老師可以更勇敢
一位傷心母親的來信
學生和老師都被「標準答案」給集體綁架了
老師也被體制霸凌,不快樂的老師比比皆是
當老師要以關說和賄賂謀職,校長到議會鞠躬罰站,教育者何來尊嚴
莫忘為師初衷
從威權到啟發:只有當學生的伯樂,師生才會都快樂
把舞台留給學生
從現實中發現問題,尋找活的解答
陪學生冒險,教他踏實築夢
教學技巧時時勤磨練
問題學生是環境有問題,不是學生有問題
老師的力量最微小、卻也最巨大
延伸思考:每個人才智殊異,標準答案扼殺創意
第三章 年輕朋友請走一條追尋自我天賦之路
沒有主見、受媒體影響的盲目年輕人
對現實漠不關心的迷失
白白浪費的三百億
最壞的時候就是最好的時候
年輕人應具備的五大能力
第一、「傾聽」自己內心的能力
第二、「判斷」的能力
第三、拿出「主見」的能力
第四、「實踐」與「學習」的能力
第五、對世界「好奇」的能力
光有天賦還不夠,還要有嚴格的紀律
走一條人跡罕至的道路
延伸思考:只有專注和熱情,才能讓生命的火光穿越迷霧
第四章 只有創意和實力才能面對高學歷通膨時代
精英人才定義太過單一
一、留學落籍不歸
二、留學落籍漸歸來
三、大量留學、大量回台
四、近親繁殖的本土教育
當年輕人不愛大步走出去
我們不大步走出去,外國人也不來台灣了
大學既無法接軌國際,也無意扎根地方,成為孤芳自賞的象牙塔
大學評鑑的弔詭處
大學應打破硬體思維
改變招生政策,找到更具格局的學生
延伸思考:實踐大學設計學院的「實踐式」教育
延伸思考:從台東的藝術英語學校試行開始
第五章 技職教育的黑洞
技術本位才是價值所在
這是一場「拼升格」的競賽
問題一:無實務經驗的博士攻占技職體系
問題二:業師努力拚博士
問題三:分數的排擠效應
問題四:技職教育以「招生」為導向,而非以「就業需求」為導向
問題五:校園自主,教授治校的弊端
浮濫的技職學校將被逼著退場
技職教育的救治之道
一、堅持核心優勢:
二、從「學」到「術」,設立雙重門檻;
三、建立專業尊嚴及標準
三井日本料理黃奕瑞給我的啟示
學校必須要能提供更多的教育產品
延伸思考:肯夢學院的故事 — 從「匠」到「師」的追求
延伸思考:一個大膽的嘗試 — 「國際學校」結合在地化及國際化的構想
第六章 我們都是選民,更是公民
我們是「公民」,更是民主社會的「選民」
政治人物只經營現在,沒有經營未來
選民的素養
身為家長的我們是一切改革的起點
延伸思考:台灣新教育實驗
第七章 教育應該不一樣
不一樣教育起始點
文化是台灣最偉大的軟實力
一、知識份子
二、宗教家
三、藝術家
政治是減法,文化是加法
高峰之後,台灣文化正面臨衰退的危機
舉國上下似乎只經營現在,甚至過去,但誰在經營未來
台灣必須追尋「自願性的簡樸單純」
決定教育的優先次序,文化需要教育的土壤方能茁壯
未來等待的人才:高感度、高體會的人才
用教育救台灣文化的未來,教育應該不一樣
附錄:每位孩子的生命至少需要一盞明燈
結語 我能為台灣青年做的事
後記
父母以愛之名,無意間成為孩子成長最大的絆腳石。
醒醒吧!家長,你可能就是扼殺孩子天賦的頭號殺手,教育改革的最大阻力!
這是一個心痛家長的反省:
「你這樣的成績,申請不到好學校的。」
「幹嘛要申請好學校?」
「進好學校學一技之長,受人重視,將來好找事呀!」
「我現在就去找事不行嗎?」
「你現在這樣能做什麼事?一個大學畢業生,沒有一技之長,你只能做出賣勞力的事情。你要去端盤子?還是去加油站幫人家加油?」
「那又怎麼樣?」
「那你會有什麼前途呢?你這樣做,十年後,你可能還在端盤子、還在出賣勞力。」
「那又怎樣?」
「什麼叫那又怎樣?你就這麼沒出息?你想一輩子端盤子?一輩子出賣勞力?」
威威開始不說話了,眼神又開始冷漠、木然,直直的瞪著我。久久,威威冒出一句話:「如果我十年不回家,你會怎麼樣?」
──節錄自《孩子謝謝你──一個父親的懺悔》
從小到大,威威受不了父親只問成績的高壓統治,長年打罵羞辱,積怨日深,最後遠走美國,斷絕音訊。擔任大學教授的父親永遠記得2007 年10 月,他收到兒子寫給他的最後一封e-mail :
你總是說你多愛我
但在我印象中,我們一見面,你就會說,我為何不照你說的話做
還會說,你這樣子未來會很糟糕很怎樣………
我想到就噁心。真的,噁心
我想不透,一個人,可以在口口聲聲說愛一個人的同時
同時以毀滅他的信心、自尊、情感為樂
就像描寫中國傳統家庭的電影一樣,父母總以對小孩的責罰來表示對小孩的愛
或許你覺得那很正常,沒有什麼不對,但你可否想過,在小孩心中是什麼感覺?
………
總之我想說的是,我以後不想再跟你們連絡了,永遠不
我受不了那種摧殘尊嚴的言詞,即使我知道你們會養我
你說的話,你們說的話都讓我心碎,最愛的人,傷我最深
與你們分開,物質上無法困難,
但是心靈上沒有枷鎖。」
………
你們以後不用再e-mail 或打電話給我了
錢也不用匯了。我會活得很好
希望你們也活得安好
這封絕交信,冷冷的停在電腦螢幕前,彷彿像一顆原子彈在耳朵旁炸開,孩子的父親由震撼、流淚到深切自責,逐漸覺悟到自己的種種不是。
嚴長壽給家長的提醒
長久以來,我們的教育不斷有人提出各項改革案,我曾與一些在教育現場想有作為的教育部官員、校長以及老師談過,他們說出同樣的心聲:「我們正努力為孩子的未來做出改變!但若家長們的觀念無法改變,一直停留在分數代表一切、唯有讀書高的『士大夫』觀念,那任何改變都抵抗不住來自家長的壓力!」
我們今天討論教育問題,不能只關注在孩子身上,容我說一句可能會冒犯的話,我覺得,家長本身首先就得重新從觀念再教育。當我們不願正視自己的問題,覺到自己所擁有的權利以及可以產生的影響力,事情便永遠無法改變。家長們,何妨問問自己,是否也帶有以下的盲點而不自知。
是否深怕孩子輸在起跑點?
即使教改進行了許多年,對大多數家長來說,鼓勵孩子讀書、拼命擠進明星高中,然後考進國立大學,仍然是最讓安心的一條道路。
這種教育體制,除了分數、名次,其餘的天賦能力全都退居其次。台灣教育對於分數的執迷,已經到了瘋狂的境地,所有關乎升學的重點科目,對於分數更是錙銖必較,太多家長每天斤斤計較班上名次、全校排名。因此,有些孩子不惜以作弊換得好的成績,只為了不讓父母失望,我們一切關乎教育原初理想,在分數面前都化為齏粉。
在學業上得不到肯定的學生,在現行體制下很容易被老師、被學校放棄,而被人放棄的孩子容易自暴自棄。其實,每個人的才智各有所長、開竅早晚有別、天賦各勝擅場,而天性不適合傳統教育學習方式的孩子,便逐漸遭到邊緣化,像瑕疵品一樣報廢。難怪有一年大學入學測驗,一位考生在國文卷子上寫著「我的人生在國中就已經失去」。
無數的考試和分數織成一張大網,讓我們一整個世代的年輕學子,囚困其中,成為永遠逃不出去的籠中鳥。國中還正值青春時期,這麼早就全盤否自己人生,怎不讓人心驚,而這一切只為滿足父母另一種虛榮。
還要繼續膜拜不合時宜的升學主義嗎?
當時序邁入二十一世紀,台灣正力圖往上提升、進入新的開創的時代,台灣不再以大量生產取勝,不再只有工程師及實業家一支獨秀之時,我們的教育卻遠遠落後於我們社會的發展;當我們看到隨著節能減碳日益迫切、人類生存核心價值日漸改變之時,我們卻仍然沿用十九世紀工業革命以來,講求標準化大量生產的教育模式,以致教育內涵跟現實生活脫節,仍然依賴以昨天的經驗,培養(教育)未來所需要的人才。
我們應該要從未來的眼光審視現在,而不是用過去的經驗值來框限未來。然而,諷刺的是,設計今天我們這種教育制度的人,本身都已是上一個世代的人,不消說,他們很多甚至是早已過時的人物,對於未來社會他們很難再擁有發言權了,過去栽培他們的方法,又怎麼能硬套在我們的孩子身上?
國際大導演李安考大學時曾經落榜二次,這種挫敗的感覺,總令他覺得對不起他的父親,一輩子遺憾。直到他進了當年的國立藝專(現已改制為台灣藝術大學)念了電影,第一次登台演舞台劇,才電光火石般,點亮了內心,找到自己的天賦,經由多年不懈的努力,成為世界級大導演。他的幸運或許是很多不幸累積出來的。
但是,有了這個大家熟知的李安,其他在大家目光所不及之處,又有多少位才華遭埋沒、抑鬱以終的李安。身為家長的我們難道還要繼續膜拜傳統的「升學主義」,扼殺孩子智育以外的天賦,讓自己兒子成為不合時宜的產品?
別再盲目要孩子追逐「齊一」、「從眾」的人生吧!
絕大部分的父母,對於「成功人生」懷有一種既成的定見,包括坐擁高薪、在知名的大公司、年終豐厚、晉升快速…總希望孩子在職業的選擇上搶搭主流,或所謂的「趨勢」。彷彿最多人走的路,就是最平坦最安全的路。
這樣的情形,不只出現在台灣,美國也如此。早期美國社會重視培養科學家、工程師、醫生,有錢、有能力、有權勢的菁英家族孩子都被鼓勵朝這些領域發展。後來,熱門行業變成法律、會計與政治,一堆菁英又變成了律師或政治人物。
過去十幾年,許多美國跟台灣同樣菁英家族的孩子,選擇念金融。畢業後,都進入投資銀行界,學習購併、炒作、設計金融商品。整個社會也鼓勵這樣的風氣,紛紛報導年輕人第一年進入華爾街後,第一年就能拿到多少驚人報酬?
2008年9月暴發的金融風暴,不就是這樣發生的嗎?整個社會價值觀,鼓勵最聰明的菁英,都變成了貪婪的操盤手,而且是用別人的錢下注。那些急著幫子女搭上未來高薪行業的父母,無非希望他們就此一帆風順,但以這些孩子的基礎與條件,本來可以成為一流創意人才、有愛心的醫務人員、改變世界未來的科學家、藝術家,然而他們卻寧願選擇可以更快致富的金融人生,只是怎樣也想不到之後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讓投資銀行的貪婪與浮誇現出原形。當然也更證明,沒有務實的工作閱歷,只憑聰明與取巧是不足以成就一個真正、有視野的未來領袖。
世界的變化太快速,今天的趨勢,可能明天就成歷史,家長們盲目地要孩子追逐「速利」、「速成」、「齊一」、「從眾」的人生,不管孩子願不願意,寧願讓他們依托在社會的主流的價值中,載浮載沉,甚而就此埋沒一生。
別再要孩子爭捧鐵飯碗了
過去幾年,因為經濟衰退的各種原因,父母把自己生存的不安,加諸孩子身上。要求他們謀取公職,不管合不合適,先捧到一個「鐵飯碗」再說。
最近我認識一位年輕人,他有一份還算有意義的工作,但當他有了一個固定的女朋友後,由於女友本身就是公務員,她的家長也都是公務員,準丈母娘為了自己女兒的終生保障,要求他也必須也考上公務員,才能放心將女兒嫁給他。曾幾何時,公務員已經變成了新的安全標章?年輕人逃避風險的避風港?甚至是金龜婿的必要條件?
因此,我們看到這幾年來,高普考的人數屢創歷史新高。前二年,受金融海嘯及經濟不景氣影響,失業人口增加,高普考報名人數暴增到十二萬人之多。去年景氣開始復甦,失業率下降,但耐人尋味的是,高普考報名人數不減反增,多達十三萬多人報考,破了十年以來的記錄。考公職儼然已經成為「全民運動」。
曾經,在我成長的四、五○年代,老師、警察和軍校是貧窮子弟和原住民的脫貧機會,很多軍人子弟進軍校,出自眷村和農村的年輕人則走公務體系當公務員或職業軍人。但這幾年,各種背景出身的人都來搶鐵飯碗,不僅高普考和特考搶破頭,甚至警校、軍校招生也僧多粥少,軍公教鐵飯碗呈現前所未有的「珍貴」。
因此我們看到成批的年輕人,將鐵飯碗當成人生唯一值得追求的事情。甚至一次考不上,再考第二次、第三次,補習再補習,將生命消耗在不斷重覆的考試之中。很多碩、博士生也加入考公務的龐大陣容,也是因為這樣的學歷,對於職等升遷加分有幫助。
這樣我們如何期待抱著這個觀念進入公職、掌握國家資源的人,會有責任心和使命感,或者為國家永續未來設想呢?
摘自《教育應該不一樣》
嚴長壽
教育政策關係青年無比珍貴的未來
回過來看台灣,與台灣所有年輕人的未來息息相關的教育政策,不正也是如此。
我們在短短十多年間容許大量掌握台灣基礎教育的職業學校升格為專科學校,然後又以科技專校之名升等為學院。為了要有足夠的系可以升格成院,再擴充足夠的院可以成為大學,他們創造出很多名字很好聽、但現實出路卻完全「無效」的學系,美其名為「科技提升」,實際上卻是對台灣好不容易累積的技職教育,來一次全面性的摧毀。技職專校一所接一所搶著升格成大學,學生卻愈來愈學不到真才實學,許多年輕人以同樣的心態,對自己沒有自信,於是學士念完考碩士,碩士念完又攻博士,在學校愈待愈長,愈沒勇氣離開,人生最美好的年歲,卻在學校虛耗青春,困守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之中。
我們只要簡單對比下面的數字,就知道問題的嚴重性。目前大學院校每年所有學生的總胃納量是三十萬,然而,去年大學畢業生卻只有二十二萬七千人,而前年的出生人口為十九萬,去年只剩十六萬六千人。無庸置疑,將來必然有很多學校招不到學生,面臨倒閉。
這是再簡單不過的算術,然而我們從政府官員、學校,再到家長,竟然全都眼睜睜地看著這個問題氣球在頭頂膨脹,卻沒有任何人有能力阻止。一些坐在這位置的官員之所以冷眼旁觀,只因為這是一個戳破了就難以收拾的局面。
然而,不管我們理不理會,這氣球終有爆炸的一天,除了政府耗費了大量的民脂民膏,投資在這麼多無用的數字,當高等教育大崩盤時,誰來付出代價?說來殘酷,就是我們青年人無比珍貴的未來。
這就是台灣不願面對的教育真相!
摘自《教育應該不一樣》序言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