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一名64歲的女性自願爬進醃菜桶裡,被人從北美洲尼加拉瀑制高點(約51公尺高)推落,一舉締造史上首位活著橫渡尼加拉瀑布的瘋狂紀錄。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她不惜賠上性命,做出如此高風險的決定?這個真實的案例也讓我們進一步思考:
答案全都與「風險指紋」有關。
「風險指紋」,指的是每個人獨有的風險性格(risk personality),它源自於基本人格特質,型塑個人在面對風險時的慣性思考與行為決定,但也會隨著人生經歷的累積而改變,影響我們看待與評估風險的方式。
本書為米歇爾.渥克(Michele Wucker)繼暢銷著作《灰犀牛》後最新力作。她提供別具慧眼的新框架,為生活在高風險社會下的讀者提出睿智觀察與衷心建言,提醒我們:比起無法預測的「黑天鵝」(black swan),你更該正視生活中無處不在、隨時可能衝撞上身的「灰犀牛」。
書中運用大量案例與研究,帶領讀者思考「風險」,明白有些事原本可以不必發生,卻因為抱持消極心態,反而增加問題發生的風險。本書能幫助你認識與改善自己的「風險指紋」,理解與駕馭可能面臨的危機,追求理想中的幸福與成功,做出明智的決策!
▌閱讀本書能幫助你:
鍛鍊辨識與評估風險的能力,為人生中無所不在的風險做好準備。
提升風險管理能力,面對危機不會自暴自棄、坐以待斃。
認識自己與他人的風險指紋,調整舊有行為模式,在對的時機做出對的決定。
2009年世界經濟論壇全球青年領袖、2007年古根漢獎得主。曾任紐約世界政策研究所主席、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研究副主席、《國際金融評論》拉丁美洲事務處主任,並為《紐約時報》、《波士頓環球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CNN新聞網、路透社等著名媒體撰稿。
作者網站:wucker.com
原文書網站:www.thegrayrhino.com
師大翻譯所畢,自由譯者,譯有《好日子革新手冊》、《100歲的人生戰略》、《跟TED學說故事,感動全世界》、《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
繁體中文版序
前言
第1章 與風險共舞
第2章 風險的意義
PART1 風險認知與個人性格
第3章 風險與性格科學
第4章 放大的風險指紋
第5章 風險的Who、What與Why
第6章 性別、風險與刻板印象
第7章 風險的地域性
PART2 態度、判斷與耐受度
第8章 信念、價值觀、目的與風險
第9章 情緒、理智與可接受的風險
第10章 風險的神經生物學
第11章 風險與工作的未來
PART3 行為
第12章 風險與組織文化
第13章 重塑你的風險指紋
第14章 全球風險,地方風險
第15章 未來世界的風險語彙
謝詞
引用書目
注釋
我外婆是出了名的抗拒處理健康風險,這讓醫生十分擔心她的腹部動脈瘤隨時可能破裂。當腹部動脈瘤大過5公分時,醫師們普遍認為進行手術所承擔的風險,要比不進行手術來得低。但「婆婆」(Bobonne,比利時人對祖母的暱稱,源自法語的bonnemère)硬是拖到動脈瘤長到6.3公分,在子女們苦苦哀求下,才終於同意讓醫生動刀。
還有一次,我母親用電話一直聯絡不上婆婆,所以連忙趕去她家。一進門就看到婆婆正痛苦的躺在地上,當時的她已經80好幾,卻因為試圖搬動一台巨大的老式映像管電視而拉傷了背。儘管如此,當母親堅持要帶她去醫院時,她依然抵死不從。婆婆總是一味迴避處理健康問題,最後卻讓情況升級為重大的健康威脅,上述事件絕非是個案。她的固執,已經成為日後我們回憶起她的關鍵字。
儘管婆婆總是消極對待健康風險,但卻願意為其他風險提早做準備,例如她積極避免面臨挨餓的風險,甚至有些過頭。婆婆在2010年過世時,我們在她的冰箱裡發現10公斤奶油,在櫥櫃中找到10公斤砂糖。我不難理解婆婆囤積糧食的行為,因為這是她在二次大戰糧食短缺期間學到的事。她的冰箱除了囤積奶油以外,還冷凍著大量自己種植的蔬菜,這同樣是相當合理的做法。
這讓我想起婆婆在大戰烽火蔓延之際,為了阻止德國的占領變成永久統治,決定冒著生命危險騎單車為抵抗運動者送信。我試著想像當她騎著車在路上奔波時心裡在想些什麼。協助那些與納粹對抗的人,無疑能讓她擁有掌控感,即便一己之力十分微小,照樣能夠帶來改變的可能。在那樣充滿混亂及不確定的年代,的確值得她冒險一搏。戰爭結束後,婆婆再度為自己的人生冒險,她選擇跟著一位年輕帥氣又具有創業精神的美國大兵前往美國生活。這位阿兵哥原本想在比利時開創爆米花事業,只可惜這個點子太過前衛,當時的歐洲普遍認為玉米是給豬吃的。
然而讓我難以理解的是,即使婆婆以往的人生總是在冒險,卻總是輕忽自己的健康風險。她和丈夫一樣長期抽煙、喝酒,即使在自己的父親因中風而早逝之後,依舊漠視這種習慣帶來的風險。正如選擇面對腹部動脈瘤的方式,意味著如何面對當下與未來的風險,這或許讓婆婆感到失去掌控權;但無論是決定不處理動脈瘤,或是不處理嚴重拉傷的背,其實都是在用違反常理的方式,以獲得自以為的掌控感。畢竟,如果選擇動手術來控制威脅,就得進入完全喪失掌控權的麻醉狀態,把一切交付給手術團隊。事實上,如同婆婆不願意動手術,多數人冒的最大且最常見的風險,就是「消極風險」(passive risk),意思是指面對明顯的、已知的問題,但出於種種原因(包括人類天生的偏見、個人的拖延,以及各式各樣的外在阻礙)而遲遲不願積極處理。
如今,距離婆婆在睡夢中安詳離世已經10年了(當時她的動脈瘤也因手術而治癒),婆婆的人生與風險關係之間的矛盾卻仍舊令我感到疑惑:怎麼會有人在做風險決定以及人生抉擇上,一方面是那樣的務實、積極、勇敢與果決,但在碰上其他事情時,卻又如此頑固,甚至不惜做出對自己健康有害的事?我好奇在多少程度上,背後的原因能以婆婆的天生性格、人生經歷,以及風險本質來解釋。此外,我也親眼目睹婆婆不願意面對健康風險這點是如何影響家人,尤其是我的母親。婆婆總是漠視一些身體上的小問題、總是臨時取消看診預約,放任它們惡化成日後威脅健康的重大危機,使母親經常被迫放下手中工作,為婆婆的事情到處奔波。
我父親那邊的家人則完全相反。爺爺和奶奶原本住的老家以及退休後居住的公寓,全都打理得井井有條。他們後來以近百歲的高齡去世,夫妻倆離世時間只相差幾個月。他們過世時,每一件事都已經安排妥當:兩人的墓碑上除了去世的日期以外,其餘文字都已經全部預先刻好,就連喪禮的菜單也已擬定(是瑞典肉丸與火腿)。此外,他們的財務狀況良好,這點也跟婆婆不一樣。
我的父母分別從自己的爸媽那裡繼承許多和風險、不確定性與改變有關的人生態度。現在回想起來,從看似平凡的小事(例如:要預留多少時間前往教堂),一直到較為重大的問題,風險觀念上的差異解釋了他們的性格與做出的決定,這也導致他們在五花八門的大小事情上有著各種衝突。由此可知,風險態度決定了家庭動態,包括個人動態與全家人構成的團體動態。
至於我個人與風險的關係,則同時具備父親和母親兩邊家族的元素。按照許多人的標準來看,我是個具有冒險性格的人,不過我和大多數人一樣,所做的各種風險決定背後並沒有一致的標準:我熱愛嘗試新食物,但一旦找到合自己胃口的食物,就只吃那樣東西。我去喜歡的餐廳時,幾乎永遠都會點同樣的菜色。我過馬路時嚴守交通規則。我平日相當注重飲食,因為我在2011年診斷出有乳糜瀉的問題,只能避開所有含麩質的食物,否則身體會很不舒服。我不抽菸,規律運動,每年按時進行健康檢查。然而這些年來,在我接觸新事物、克服新挑戰、學習新的風險技巧後,我的行為與偏好開始隨著對風險的看法而改變。
我更加了解到,風險在本質上是如何與我們的身分認同密不可分。其中,有一件事再明顯不過:如果能透過風險的角度,花時間去檢視自己的思考與行為,將會發現當中蘊藏很多機會與可能。然而,大部分的人很少會去思考這種事,因此連帶也錯過機會。不只是前頭提到我婆婆的例子而已,只要想一想人們是如何處理風險(或不處理),你就會發現:所有人都一樣,我們與風險的關係影響著我們如何做決定。想一想:
想要解答前述一連串的問題,就是我寫這本書的原因。我們將一起探索這些問題,談談每個人準備好冒哪些險,以及如何定義與反映出我們的目標、熱情、優先順序與價值觀。換句話說,也就是我們的核心特質。
思考自身與風險的關係以及身邊的人與風險的關係後,你將更加了解你是如何成為今天的你。你也將深入探索你目前所在的組織,在風險、創新與策略等方面所擁有的價值觀、文化、優勢與弱點。你將以不同於以往的方式思考你所處的社群、國家與這個世界,了解組織內部風險動態如何左右著你所擁有的選擇。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