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有的人會因為看不到「改變」立竿見影的成效,而選擇放棄。但通常這些人本就注定會失望,因為當我們試著《找出生活中的黑犀牛》,正面的骨牌效應會挖掘出其他我們尚未察覺的問題,徹底解決一個問題可是個大工程。
圖片來源:pexels
珍妮弗.巴克(Jennifer Barc)是馬里蘭州的生活與事業教練,她歸納出客戶做出必要改變的三大理由。第一個理由是在明確的動機與志向的驅策下,改變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事。第二個理由則是不得不改變,例如有位客戶被通知要在兩星期內搬出目前住的公寓。第三個理由是突然意識到自己需要改變,因為某些因素讓他們發現這樣的現實,因此必須在事情變得更嚴重前採取行動。
第三種改變的理由,可以說是主動性與被動性的混合體。「他們的人生尚未到達谷底,但很有可能正往那個方向發展。」巴克告訴我:「這些案例都具有顯著的個人性。當事人與目前處境之間有著強大的情感連結,如果能讓他們意識到情緒對自己的影響,就更有可能做出改變。」這或許也正是她為何選擇從事這個行業的原因。
巴克原本是位資訊科技客服工程師,她的工作表現非常好,但發現那份工作不符合自己的性格。她的工作內容總是在四處滅火,出事了才來解決,不僅缺乏前瞻性,也沒機會發揮創意。後來她轉行到軟體開發公司,5年後,她再度感到改變的時刻到了,但不確定接下來該往哪裡走。正好在這個時候,許多朋友向她求助解決生活中碰上的難題。
巴克嘗試協助客戶改變時,她會尋找行為與習慣的模式與根本原因。思考客戶如何分類事情?(甚至是他們是否會分類?)客戶的優先順序是什麼?他們如何決定哪些事最重要?巴克協助一名客戶整頓家裡時,注意到屋內堆放大量塑膠袋。
他們整理那些塑膠袋,整整堆到膝蓋那麼高,客戶自己都嚇了一跳。接下來,他們著手研究該如何處理那麼多袋子,以及當事人會留著那麼多雜物的原因,原來是客戶隱約感覺有一天這些袋子可以拿來再利用。一旦找到原因,就有辦法打破模式,後來,當事人家中再也沒有多餘的塑膠袋。
巴克開始協助另一名客戶整頓他的小型事業。她表示:「除了文書工作,那間公司有太多事需要處理」,包括規劃或預算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夠,導致支出缺乏紀律,帳單沒繳,後勤混亂。她認為:「95%的客戶問題都出在雜亂無章。如果他們在財務方面缺乏組織,專案管理、採購與其他領域也會跟著出問題。」當客戶開始試著解決問題,便能帶來正面的骨牌效應:「他們解決一部分的問題後,連帶也看出其他有問題的地方。」
那次的小型企業主有心要改變,但慣性一下子就讓他怠惰。巴克表示:「起初是進兩步、退一步,接著是進三步、退兩步……」客戶故態復萌整整3個月後,巴克要他坐下來好好談一談。結果發現,要改變數十年來根深蒂固的習慣並不容易,但當事人無法接受沒能馬上看到成效。巴克指出:「你給自己挖的坑愈深,爬出來的時間自然也得愈久。」
想要立即見效的人注定會失望。有的人會因為改變速度不如預期就放棄。有的人則發現只要改變一個習慣,連帶也會更容易改變其他習慣,他們將大步前進,做出愈來愈多的改變。
大有斬獲後,其他改變也將刻不容緩。
或許你沒有意識到,但事實上你做的每一個決定,其實都在衡量風險,就連日常生活中的決定也是如此(例如晚餐要不要嘗試新食譜)。每次你運用想像力,踏出舒適圈,愈從風險的角度評估碰上的難題,難題棘手的程度就會變低。一旦你明白自己每天都在冒險,你在處理每一個風險時就能更果決。你會讚美並獎勵自己做得很好。慢慢熟練後,你會變得更聰明、更有自信,有能力接受更大的風險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