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一九八八年黑幼龍先生將卡內基訓練引進台灣以來,幫助成千上萬人增進了溝通、表達的能力,成為真正具有影響力的人。
本書融合了作者授課精華與豐富經驗而成,教你如何提升公眾表達與說服能力的關鍵技巧,讓他人了解你的產品、你的想法,甚至你的理念。
當提升了寶貴的溝通能力,你就能改善人際關係、增加工作績效,也因為成就感的增加,而提高了生活品質。 這正是邁向成功大道、打造雙贏人生的不二法門。
自序 成功,來自說服力
序曲:因為演講,改變一生
關鍵技巧一:發現說服力的價值
關鍵技巧二:如何介紹演講人
關鍵技巧三:如何開始一場演講
【我的實戰錄】前民間司改會執行長、律師林靜萍:演講,就是要始於尊重,也止於尊重
關鍵技巧四:如何設計演講的主體
【我的實戰錄】輔仁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陳擎霞:把你的話題圖像化
關鍵技巧五:如何結束一場演講
【我的實戰錄】品香茶葉董事長 李麗芳:重視和聽眾的雙向交流
關鍵技巧六:如何與聽眾做問答
【我的實戰錄】勤業會計事務所副營運長 董麗貞:累積經驗,克服緊張
關鍵技巧七:什麼是精采的演講?
關鍵技巧八:精采演講的八個原則
技巧應用一:如何表達不同的意見
技巧應用二:如何做好面試結語:挖掘你內在的力量
在《成功有效的團體溝通》(The quick and easy way to effective speaking)中,有一個這樣的笑話:曾經有位官員應邀對參議員做報告,雖然講個不停,卻是語意不詳、不知所云,台下的議員坐立難安,後來有個議員站起來說話了。
他說,這位官員讓他想起了一對夫妻。
這一對夫妻,做丈夫要離婚,但朋友都大感不解,因為這位太太年輕貌美、賢淑體貼,他為什麼要離婚呢?「因為她整天說個不停。」旁人好奇的問:「她都說什麼呢?」丈夫回答:「問題就在這裡──她從來沒有講清楚。」
當你在對公眾講話時,也像是那位妻子一樣,說個不停,卻「從來沒有講清楚」嗎?
其實,要做一場精采的演講,並不如你想像中那麼困難。接下來,我想和你分享精采演講的八條原則,只要落實這些原則,相信你會發現,自己也能贏得滿堂喝采。
原則一:平時就做準備
要怎麼做準備呢?就是隨身要攜帶紙筆,當你看到、聽到任何有趣的事,就記錄下來,因為平時蒐集的這些題材,上台時,都有可能派上用場。
記得是在一九八五年,我參加了大兒子黑立言在大學裡的一個頒獎典禮,當副校長上台時,他是這麼對底下的學生說:「你們今天能夠得獎,證明你們的記憶力比別人好,不過,也僅限於考試前那一段時間的記憶力。如果,我們現在要你們重考一次,有勇氣重考一次的人,請舉手。」
結果,底下沒有一個人舉手。這時候他又說:「分數再高,只是一時的成績,還不如把溝通這門課學好,對於你的人生會產生更高的價值。」
我一聽,就把這段話記錄下來,後來有機會到學校演講,常常會應用這段素材,因為跟考試、分數有關,學生聽起來,比較有親切感,也容易產生共鳴。
我發現,很多演講高手,都有類似的習慣。
有一次,我在機場遇到了全球華人競爭力基金會董事長石滋宜,他在等飛機的空檔看雜誌,一般人看雜誌,可能就是翻過去了,而他卻是一手拿筆,一手拿立可貼,看到重點,就在貼紙上記一下,黏在書頁上。像我平時看書或雜誌時,遇到精采的內容,也許就折一下,可是事後很容易就忘記了,像石滋宜博士這樣的閱讀方式,找起資料來,就方便多了。
前面提到這些例子,就是建議你,平時要為演講蒐集題材,就不會上了台,卻無話可說。
原則二:不要寫演講稿
因為求好心切,很多人為了要讓演講獲得滿堂采,除了事先準備很多資料,還一字一句的寫下演講稿。但是,這樣就能讓演講變得更精采嗎?
我的答案是,這樣反而會弄巧成拙。
親愛的讀者,讓我們回想一下,什麼樣的演講,聽起來最枯燥無味?
很多政府高官面對公眾講話時,難以產生讓人想一直聽下去的魅力,為什麼呢?那是因為,他們只是在唸事先寫好的演講稿。
寫下的文字,和我們在口頭上所說的話,不太一樣。比方說,我們寫稿子時,會出現「之」這個字眼,但是平常人在說話時,很少會出現「之」。還有,我們提到價錢時,書面的稿子會出現「三元」,口頭上的表達卻應該是「三塊錢」。
如果你只是在唸稿子,就不像在「說話」,也就是說,你並沒有在「溝通」,就更別提說服力了。
一個在演講中唸稿子的人,即使他說得再字正腔圓,因為不夾帶情緒,也就難以令人感動。所以我建議,最好不要寫演講稿。可是,這並不代表,你不該事先組織演講的內容,最好的方式,就是寫成大綱,然後,你再根據大綱來做發揮。
如此,你說的話聽起來,會更有「人味」。
原則三:不要背稿子
這條原則是呼應前面那條原則。
有些人上台演講,不是讀稿子,而是在背誦稿子,這也不好,因為你等於是在朗讀記憶中的字句,這時候,表情就會變得很呆板,而無法像平常在描述事情那樣自然。
背稿子還有一個危險,就是你一旦忘記了其中某個段落,也許立刻就變得秩序大亂,甚至可能會在台上呆住了。但是如果你記得的是大綱,而且是用自己說話的語言來表達,就可以一路行雲流水的說下去。
以演講能力著稱的邱吉爾,也曾經犯過「背稿子」的錯誤。他年輕的時候,會先把講辭寫下來,然後默記在心裡。有一天,他正要面對國會議員發表演說時,突然間,腦子裡一片空白,他完全記不起下一個句子該說什麼,只好像跳針的唱片,一直重覆著前一個句子,最後,只得訕訕的坐下來,滿臉漲得通紅。
從此,他就再也不去背演講稿了。
原則四:運用說故事的技巧
在某一次的卡內基訓練班上,卡內基先生給了學員一個題目,就是談「成功之道」。
一開始,學員們談起「勤奮」、「堅持」、「進取心」,都是滔滔不絕的長篇大論。卡內基給學員們一個建議,要他們找出身邊的兩個朋友,一個成功了,一個沒有成功,用他們的故事來談「成功之道」。
有一位學員接受了建議,輪到他上台時,就講了兩個大學同學的故事:
我的這兩個同學,一位個性保守、謹慎,對金錢十分計較,心志倒也不小,他在畢業時曾經強調,絕對不從最低的階級做起。結果,一直等著好運從天而降的他,經過了二十五年,還待在當初最看不起的低微職位上。
另一位同學則是天生的交際家,人人都喜歡他。雖然他野心也不小,卻還是從最基層的職位開始做起,只是隨時注意是否有更好的機會。他後來到了紐約和別人合組公司,開始做承包生意,接下一家電話公司的案子,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果然賺了一大筆錢。
不用多解釋,一般人都可以從故事中了解,什麼是「成功之道」。更重要的是,用這樣的方式來詮釋主題,更容易吸引聽眾的興趣。
這就是「描述」的魔力了。
同樣說一件事,有些人就說得平淡無奇,但是有些人就是能夠講得生動活潑,讓你聽得津津有味。重點在於,你懂不懂運用描述,來豐富你所想要表達的重點。
美國知名女主持人歐普拉(Oprah Winfrey)就說過,描述,就是用語言畫一幅畫,然後你把這幅畫,送到聽眾的心頭上,讓他看到的也是一個畫面。
原則五:準備的內容,要比派上用場的多
美國有一位暢銷書作家約翰‧甘特(John Gant)曾經解釋過,他寫書或發表演講的準備方式:「當我需要一些資料,通常先找出十倍於所需要的,有時候甚至近乎百倍。」
他曾經為了寫作一系列有關精神病院的文章,走訪了許多醫院,寫滿了好幾本筆記簿,自己還蒐集了許多的統計資料,結果,他最後只寫了短短四篇文章,但是每一篇都非常精采。
一個會演講的人,他事先準備的題材,一定多過他最後所說的內容。比方說,一場三十分鐘的演講,你應該準備長達一個鐘頭的題材。這麼一來,即使一時講得太快,把原來預定的內容講完了,時間還沒結束,你不至於陷入無話可說的困境。
另外,如果你知道自己準備得很充分,也會加強你的自信心,所謂「有備無患」,這也可以應用在演講的準備上。
曾經有一位外科醫生說:「我能在十分鐘之內,教你如何割下盲腸,但是要教你學會處理意外,卻要四年之久。」演講也是如此,你永遠不知道,當你上了台,會面對什麼樣的狀況,聽眾會提出什麼樣的問題,多做一份準備,就會少一份風險。
原則六:平時多練習
所謂「熟能生巧」,要精通某一種才藝,練習更是不可或缺。你看,那些在奧運出人頭地的選手,每一個人都是經年累月做練習,只是為了在那關鍵的幾秒鐘,表現出最完美的實力。至於音樂家,他們在台下練習所花的時間,絕對遠遠超過了他們上台表演的時間。
要讓自己變成演講好手,當然也需要多練習。
不過,很多人看到這一條原則,心裡可能會有一個疑問:「演講要怎麼多練習呢?」一般人演講,就是直接上台,也沒有機會事先做「彩排」,而且也不是每個人都有時間去參加辯論會的活動。
其實,練習演講不需要上台,你平常和朋友聊天時,就可以藉機會做練習了。你最近發生了什麼趣事,在報上看到什麼新奇的事,都可以和朋友分享,看看他們的反應。
比方說,有一次,朋友寄給我一則英文的網路笑話,是有一位老先生說:「我發現襪子太皺了,於是就彎下腰,想拉一拉襪子,沒想到,這一拉,我才發現,自己沒穿襪子--原來,皮膚已經皺到這個地步。」
我把這個故事轉述給另一位女同事,她聽了直發笑,所以我就知道,這個故事還蠻有「笑」果,有機會可以應用在演講上。如果我發現,朋友對我的話沒有反應,那麼我大概就知道,這個笑話可能不是那麼有趣,最好不要拿到公眾場合來說,免得造成冷場。
平時多做練習,就是把你的朋友當作聽眾,換另一個角度來說,當你演講時,就是把聽眾當作朋友。你平時和朋友聊天時,會對他說大道理嗎?相信你一定不會這麼做,所以,當你演講時,就不要對著台下聽眾說大道理。
原則七:不要為了上台擔心
很多人在準備演講時,下了很大的功夫,資料也蒐集齊全了,私底下還對著鏡子練習了好多次,可是一上台,腳也開始抖了,手也開始亂晃了,那是因為,他心裡一直很不安,擔心自己表現不好。如果你對自己有信心,認同自己所說的內容、相信自己能完成一場精采的演講,這些小毛病就會都不見了。
在卡內基訓練的團體溝通班上,很多學員都會出現各種大大小小的「演講症候群」,幫忙他們的最好方式,不是去處理這些表面上的問題,而是讓他從心底對自己的演講產生信心。
我們的作法,就是會要求學員說七個演講,然後錄下他的表現。他們一講完,就可以去拿自己的錄影帶,然後跟著講師討論他在演講時,動作、表情,有哪一些不對勁的部分,原因出在哪裡,該如何改進。
曾經有一位高雄的學員,他最大的問題就是演講時缺乏笑容,每次提醒他,就會笑一下,但是笑得很僵,很快的,微笑又從他臉上消失了。有一次,講師發現他在做某一次演講時,表情似乎變得比較自然,就問他:「你這次的笑容很輕鬆哦!為什麼?」
這位學員說:「因為這次的題目是談自己的本行。」
「為什麼談自己的本行,就會有笑容?」
「因為我很懂。」
「覺得自己很懂,會帶來什麼感覺呢?」
「很懂就不緊張啦!」
也就是說,之前他一直笑不太出來,這是因為他對於自己所說的內容,感到很陌生,所以重點就是,他必須談自己熟悉的題材。幾次練習後,這位學員抓到了訣竅,演講時就常常有了笑容,我們還送了一個禮物給他,上頭有個笑嘴大開的圖案。
原則八:建立自己的風格
許多國外的政治人物,都有很有一套他們自己的演說風格,比方說,前一陣子過世的前美國總統雷根,他曾經做過廣播的主持人,也當過演員,因此在他的演說中,很能夠掌握到一種戲劇的效果,我聽過他在電視上演講,也買過他的演講錄音帶,我必須說,聽他演講,真是一種享受。
美國歷史上另一位很擅於演講的總統,就是甘迺迪,他在一九六一年發表的就職演說可以說是經典,我都能背誦,他說:「我們今天慶祝的並不是一次政黨的勝利,而是一次自由的慶典;它象徵著結束,也象徵著開始;意味著更新,也意味著變革。因為我已在你們和全能的上帝面前,作了跟我們祖先將近一又四分之三世紀以前所擬定的相同的莊嚴誓言。」
如果甘迺迪只是說,舊的政府結束了,他今天新上任,完全只是平舖直述,那麼他的演說就一點都不感人,可是你看他的講詞,震撼力十足,加上他個人的風采,打造了一場經典級的演說。
另一位讓人印象深刻的演講者,就是美國的黑人民運領袖金恩博士(Martin Luther King),一九六三年八月二十八日,他在華盛頓市的林肯紀念堂演講「我有一個夢」(I have a dream),精采的講詞,配合他抑揚頓挫的演說風格,有人就稱讚他的演說是「充滿林肯和甘地精神的象徵和聖經的韻律」,他這場演說甚至改寫了黑人民運歷史。
有風格的演講,不只是聲音的語言,也涵蓋了肢體語言。同樣以多篇著名演講稿留名歷史的美國總統林肯,就擁有非常迷人的肢體語言。
一位林肯傳記的作者就指出,為了表示喜悅與歡樂,林肯會「高舉雙手,大約成五十度的角度,手掌向上,彷彿渴望擁抱他所喜愛的那種精神」;如果他想表現出的是厭惡的情緒,比方說,當他在譴責奴隸制度時,他會「高舉雙臂,握緊拳頭,在空中飛舞」。
如果能好好的運用肢體語言,你的演說就會更有風格,也更具說服力。不過,在使用手勢之前,你最好先考慮自己的特質、個性、所講的題目,和現場的聽眾,如果只是「為動作而動作」,可能只是產生反效果而已。
關於個人特色,卡內基先生說得很好:「只要你不做作,完全順著個性自然的表達,就沒有人能講得和你完全一樣。這就是說,你是具有獨立特色的。身為一個演講人,這就是你最寶貴的資產,你要珍視這項資產,要保有它,培養它,它一定會使你的演講真誠而有力量。」所以,別因為刻意模仿別人,而失去了你自己本來的獨特性。
黑幼龍
今年初卡內基訓練總裁韓鐸(Peter Handal)來台灣訪問。我在閒談中問他,為什麼當初最為看好,也是前民主黨副總統高爾和多位政界重量級人士,公開支持的狄恩州長(Howard Dean),在初選中竟然一敗塗地?
韓鐸先生的回答是,狄恩在某一州初選結果揭曉後,表現過於激動,在一群人面前,大聲喊叫。以致在後面幾個州的初選,節節落敗。選舉評論家覺得選民印象裡,國家最高領導人不應該是這個樣子的。
狄恩那段吶喊的場面我也在電視新聞中看過。他當時還是滿臉笑容,只不過手舞足蹈,大聲喊叫要在下面哪一州、哪一州大勝而已。
一位原來很有希望的政治人物,就此失去了更上層樓的機會。因為他沒有說服群眾的能力。
一九六八年,緬因州參議員穆斯基(Edmund S. Muskie)原來也是來勢洶洶、相當有希望。惟在初選時,有一家報紙惡意批評他,甚至罵到他太太。於是穆斯基跑到這家報社前面痛罵他們不道德,罵得幾近歇斯底里。結果,他不只輸掉了初選,而且好像也就此淡出政壇了。
原因很可能也是大家覺得他們的領導人,不該是這個樣子的。
領導人究竟該是什麼樣子的呢?
我們會投什麼樣的政治人物一票?
什麼樣的老闆會讓我們全心全意的追隨他?
為什麼我們在某些機構負責人的領導下,會任勞任怨、全力以赴;在另一些長官下面工作卻敷衍了事、得過且過?
為什麼我們會因為聽了某些宗教人士的溝通後,大為感動,甚至以實際行動或大量的財力共襄盛舉?
為什麼有些校長、老師的訓誨會改變我們的一生?
為什麼有些人的意見常常會得到同事們的支持?
為什麼有些業務人員業績常常比較好?
為什麼……
串連這些「為什麼」的核心,即是溝通能力。良好的溝通能力會讓我們信服,進而採取行動。很明顯,溝通能力是成功的關鍵。特別是在眾人前的說服力。
既然在眾人面前的表達能力,對我們一生有這麼大的影響,我們投入了多少時間、精力,甚至費用在提升我們的溝通能力上呢?
一九一二年,卡內基在美國紐約的基督教青年會創辦了「卡內基溝通與人際關係訓練」。很可能連卡內基自己也沒有想到,多少個人、企業、機構……因溝通能力的提升,而產生了脫胎換骨的改變。
律師、醫師、藥師、會計師、建築師、工程師……他們本來都是專業人士,可是溝通能力改進之後,他們的工作績效增加了,與客戶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好,自己的生活品質也大為提高,變得更有成就感、更多滿足感。
成功大學醫學院前院長,也是醫學界極受尊崇的前輩,黃昆嚴博士曾說過一句耐人尋味的話:「在看病的時候,醫生的溝通能力好,即使只用了五分鐘,病人還是覺得受到關心,會照醫生的指示去做。要是醫生不會溝通,用了一小時看病,病人都覺得不舒服,覺得醫生太馬虎。」
其實我一直認為說服力所要達到的是一種雙贏的結果。要是我們一直想要別人按我們的意思去做,那就幾近於自以為是,或耍弄技巧以擺佈他人了。
一九六四年是我一生的轉捩點。因為那一年,我在美國開始了我的溝通之旅。我還清楚的記得,我第一次走上密西西比州的畢樂克西(Biloxi)白宮大飯店演講台,用英語向一群獅子會會員演講的場景。後來在灣港(Gulfport)向兩百多位扶輪社社員演講,講完後全體社員起立鼓掌的感覺,還是那麼清晰。
四十年後的今天回想起來,才發現是因為我能站在一群人面前溝通,引發共鳴,讓我覺得自己又站起來了,自信也逐步建立起來,使我抬頭挺胸,邁向一個自己以前想也不敢想的憧憬。
我做到了。
相信你也一定能做到。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