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在改變,中國也在改變。
在這個幾千年來,世界第一次走向全球化的時代,
審視自己的歸屬和認同,審視族群歸屬和認同的原則,
應是非常嚴肅的課題,庶幾我們不被狹窄而偏激的族群狂傲,
迷失了自己往前走的方向。
──許倬雲
中國世襲王朝起源於數千年前的夏代,歷經朝代更迭,夏、商、秦、漢、唐等時期都曾是中國的代名詞。但鮮為人知的是,「契丹」與「桃花石」兩個稱號在西方歷史上,也代表過中國。分分合合的中華世界,竟已說不清最初的源頭來自何處。
那麼,一個中國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是從何而來?
從「共同體」角度出發,許倬雲先生討論的是由不同族群組成的中國何時出現,又何時成為一個難解疑團。而政權、經濟活動、社會組成及文化發展等四項變數,維繫中國為一體而不墜的力量究竟為何?
不同族群相互融合,造就中國之廣與大。在全球化無可避免的年代,東西方的差異正在逐漸縮小,難以僅用邊界區隔。如何建構一個沒有限制的大同世界,存續發展已有千年之久的「中國模式」,將是未來各國借鏡參考的重要範例。
自序 「中國」共同體的未來與挑戰
第一章 緒論
共同體的出現,從「成核」開始
第二章 新石器時代族群的分合
不同文化體融合出新的歸屬和認同感
第三章 核心的形成:夏、商、周三代的連續發展
「中原」成為穩定的權力中心
第四章 春秋戰國時期「華夷」觀念
中國邊界不在「地理」,而在「文化界定」
第五章 天下帝國:關鍵性的秦漢時代
「文官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效凝聚群體意識
第六章 秦漢時代的擴張
「軟實力」維持政治和文化整體性
第七章 天下國家模式的衰壞
南北朝時期出現族群融合高峰
第八章 隋唐的天下國家
擁有極大包容性和彈性的天下秩序
第九章 宋、遼、金和西夏的時代
華夷之辨加深漢人族群意識
第十章 金、元時代的外族征服
外族政權本質―暴力統治與二元政體
第十一章 明代:專制皇權(上)
天下國家結束,華夏文化崛起
第十二章 明代:專制皇權(下)
在全球化潮流中缺席,錯失發展機會
第十三章 滿清時代:最後一個征服王朝(上)
社會精英與文化活力日漸衰落的皇朝
第十四章 滿清時代:最後一個征服王朝(下)
盛世發展「結束於開始之時」
第十五章 後論:中國共同體的發展(上)
四個變數交互影響,共同體出現強弱盛衰
第十六章 後論:中國共同體的發展(下)
修正雙重迷失,建構人類共有與協作的根本
附錄 《華夏論述:一個複雜共從體的存在》解說──葛兆光
自序提出的問題:「究竟我們是什麼人?」這個問題確實有待思量。我們自己對於自己是誰,常常視所當然。用今天社會學、人類學的名詞來說,這是一個「認同」和「歸屬」的問題。歸屬的圈子並不一定是國界,因為國界經常會變動;也並不一定是族群的理念,因為族群本身究竟是按照基因,還是生物學的判斷?每一代都可能有外來的血統進入這一個群體,究竟該按照哪一種傳承?父系?母系?
或者,按照語言、文化學上的理念?或者,根據文化本身的定義,按照生活方式,共同持有的價值觀念等等做為定義?但上面這幾個定義,從語言到價值觀念各項,又是經常在變動。人群與人群之間會互相學習,飲食習慣,生活方式和信仰,交談的工具(語言與文字),一代與一代之間未必一樣,何況是長期的演變,更會累積轉變為完全不同的一套文化體系。
成核:共同體的誕生
上述的大問題,並不是三言兩語可解決。這本書的誕生,就是為了思考這個問題,提出一些關於我們自己何所歸屬的發展過程。從系統學觀念看,每一個複雜系統,都有內部各種變數之間不斷互動,以及互動之後得到的總體相。然而,時間永遠在前進,沒有任何總體相可以長久不變。任何複雜系統,也都在不斷地擴大或縮小其涵蓋範圍,某一個時期,在界外的部分忽然成為界內;同樣,本來在界內的部分可以忽然排除在界外。中國古代的名學有「飛鳥無影」、「輪不輾地」等觀念,意指飛鳥和車輪都是具象的觀念,然而他們留下的痕跡,卻不可能是定格的。因此,在本書提出關於我們自己所屬的系統,我寧可從過程方面著眼,討論其變化,而不從「定格」著眼,咬定某一個時期的體相,做為歸屬所在。
任何複雜系統,無論是宇宙、花朵、世界,或者是沙粒,其中都包含不同部分,其間又不斷因為各自力量強弱而發生對抗、分合等函數關係。在一個大的人群體系之中,如前所述,我打算以文化理念、政治權力、社會力量和經濟制度等四個方面,做為考察的基本變數。中國歷史觀念的「朝代」,毋寧代表的是政治權威,可是任何政治權威都無法獨立運作。政權必須倚仗經濟、社會和文化理念三個方向的維繫,才能具體將這一個政權統治之下的人群,結合為一個共同體。
共同體的出現,也不是旦夕可以形成。以雨滴或者雪片比喻,水分子必須要有一個可以結合的核心,才能擴大為一個重量足以降落成為雨滴的大水滴。大而言之,我們所屬的太陽系,也必須有一個太陽做為核心,這一連串行星才能構成一個星系。因此,在上述變動的過程之中,我們必須要從「成核」開始。
大概一萬年前,東亞地區出現新石器時代,人類群體開始有比較固定的居住點,這個共同體出現若干文化圈,形成中國複雜系統的「顆粒」或「粒子」。考古學先以各個新石器時代的地區文化,以及文獻傳留的傳說互相印證,以界定這些「粒子」。然後,才討論到由此分合,演化出的一些較大的地方文化。凡此分合、迎拒的過程,在傳說部分,呈現為擬親屬的文化群傳承譜系。再談到,如何在今天的黃河流域中游出現一個核心,以夏—商—周的連續融合,將四周圍地方文化吸納於內。接下來的春秋戰國時期,兩階段的演化,將這一核心推展到黃、淮、江、漢,形成中國文化共同體堅實的「核心」,堪稱為其本部。
秦漢時代,終於組成一個龐大的共同體網絡,以「天下」格局及其開放性,不斷吸收與消化外來影響。這一共同體,從此長期屹立於東亞。在共同體之內,文化、政治、社會與經濟四環互相制衡,具有自我調節的功效。東漢以後,大批外族進入中國,同時中國主流族群轉移於南方,這一調整經過上百年,吸收了南、北兩方面的新成分,開啟第二次具有「天下」格局的隋、唐時代。在這一時期,亞洲中部和西部出現強大的游牧文化圈,及由此孕育而出的伊斯蘭文化。東亞主流的中國複雜體系,面對來自西、北兩方壓力,收縮到這一共同體的本部,宋代中國雖然仍舊以「天下」自居,其實已經縮小為列國體制中的一個國家。
遼、金、元與最後的滿清時代,幾度出現的征服王朝,對中國人的心態具有嚴重影響。自從秦漢時代以來,中國基本上是「編戶齊民」的社會,沒有永久階級。征服王朝的主奴區別,則改變了統治權力的性質,集權專制的皇權,抹殺了儒家人本思想對皇權的約束,也淡化了社會與文化精英的影響力。明代雖是中國人的朝代,但夾在蒙古和滿清之間,其皇權的專制集權,卻與那些征服皇朝的君權並無二致。因此,中國經歷了四、五個世紀的集權統治,相當程度喪失了過去政治、社會、文化三環互相制衡的結構。
摘自《華夏論述:一個複雜共同體的變化》
「中國」共同體的未來與挑戰
許倬雲
本書的起因,是有一位朋友提出一個問題:
「『中國人』?『漢人』?『唐人』?『華人』?或者按照外國人稱呼我們的名稱,例如,契丹(Khitan/Cathay)?支那(Sina/China)?桃花石?韃靼?究竟我是誰?」
「中國究竟是什麼?我們究竟是誰?」這個問題,不是一言兩語可以解決的。這整本書,也就不過是在嘗試如何界定「中國」。
在人類歷史上,中國這個個案確實相當特殊。歐洲有過希臘、羅馬、教廷這幾個大型共同體;中東有過伊斯蘭共同體;南亞也有過印度共同體。但是,中國這個共同體其延續之長久,而且一直有一個相當堅實的核心,在同一個地區繼長增高,其內容卻不斷改變,不斷調適。凡此,都是上述另外幾個共同體,所不能同日而語。
「中國」這個共同體不是國家,毋寧是個「天下」:沒有邊界,可是有程度不同的歸屬。「中國人」的觀念之內,也有許多差異的族群,直到今天,各省的方言,甚至各地人群的體質,都還有顯著的南北與東西之分。中國的文化內容也很複雜,不像歐洲可以用宗教信仰界定,例如基督教世界,或者像南亞、中東一樣,是某種信仰的世界。中國固然以儒家思想為主體,卻同樣有強大的佛教和道教影響,更不提還有許多地方性的信仰。相對於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體系,中國這個複雜系統沒有一神教的排他性,有多元並存的空間;相對於婆羅門∕印度教體系,這個複雜系統也沒有種姓階級的割裂社會。因為有多元並存的空間,中國體系容易接納外來新因素;也因為沒有階級割裂,容許社會流動,易於進行內在的調適。
《華夏論述:一個複雜共同體的變化》解說
葛兆光 教授
什麼是「華夏」?或者,什麼是「中國」?
討論這一問題,既可以從今溯古,來論證國家合法性,也可以從古到今,以理解歷史合理性;它可以是一個政治話題,也可以是一個歷史話題;它可能惹出民族(國家)主義情感,也可能培養世界(普遍)主義理性。在涉及「國家」、「民族」和「認同」的時候,「歷史」就開始像雙刃劍,「論述」的分寸顯得相當微妙,關鍵在於史家以什麼立場、取什麼角度、用什麼方法。
「近代以來,『中國』已經成為『自我矛盾的名稱』」(自序)。「中國」是一個傳統帝國,還是一個現代國家?它的認同基礎是血緣,還是文化?它的歷史是同一共同體的連續,還是各種不同族群的融匯?為了解答「華夏∕中國」給歷史學家出的這個難題,為了梳理這個「自我矛盾的名稱」以及背後錯綜的歷史,許倬雲先生的《華夏論述》一書重新追溯上下幾千年,取不同維度對「中國」的歷史形成過程進行論證。仍就一開頭的三個疑問而言:首先,許先生強調「華夏∕中國」是一個複雜共同體,這個共同體猶如「飛鳥無影」、「輪不輾地」,不可能是定格的(第一章)。這就說明,他並不從現存中國來逆向追溯「中國」的合法性,而是從曲折變遷中回顧「中國」的形成過程,來理解其歷史合理性的。
其次,在「中國」的歷史形成過程中,許先生指出,數千年血脈雜糅、族群相融、文化交錯而形成的共同體,其認同基礎不一定是國界(國界會變動),不一定是族群(族群是生物學判斷),甚至也不一定是語言或文化(語言文化也在變),這說明本書不是從政治角度證成「中國」,而是從歷史角度理解「華夏」的。第三,有關這一著作的意圖,許先生自己說,這部書是對「華夏∕中國」歷史形成的「自我審查」,他還說:「中國人能如此自我審查,對世界是有益處的」。為什麼?因為「能夠如此,鄰近的其他國家,在中國的自我審查過程中,不能責備中國,認為中國是以民族情緒威脅他們;中國也因為對自己的瞭解,不至於產生大國沙文主義,也會因此消滅四周鄰居的敵意」(第一章)。因此可以看出,這部著作也不是為了藉由歷史引出民族主義的盲目情感,而是通過歷史認識達成世界主義的理性觀念。
可是,要在篇幅不長的書中,清晰地敘述「華夏∕中國」的形成過程,表達對「華夏∕中國」認識的明確立場,並不是一件易事。「華夏∕中國」的歷史太長,線頭太多,國家形成過程曲折迂迴、族群地域的分合又重疊複沓。所以,一方面要把中國複雜的體系,如許先生所說,在政權、經濟、社會與文化四個變數中考察(自序),另一方面還要快刀斬亂麻,在治絲益棼的麻線團中,穿透歷史,下大判斷。
《華夏論述:一個複雜共同體的變化》就是許倬雲先生所寫的,一部舉重若輕、以簡馭繁的大歷史著作。
〈葛兆光教授。曾任上海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院長,專長研究領域為中國古代宗教史和思想史。〉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