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多麼耳熟能詳的一句話;然而,對很多人來說,生命只能有一次的墜跌。
「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多麼耳熟能詳的一句話;然而,對很多人來說,生命只能有一次的墜跌。
對歷經生命波折的老年人而言,固然可以靠鍛鍊心靈跨越障礙,但身體未必會給他另一次機會。對閱歷淺薄的年輕人來說,往往是因為沒有在經驗中學到教訓,重複犯了同樣的錯誤,一錯再錯,青春就這樣被自己蹉跎。
無論年紀大小、心靈是否足夠堅強、身手多麼靈巧,也不管遭遇到的是有形的障礙、還是無形的困擾,有過深刻生命經驗的人才會知道:跌倒,是需要練習的。
我曾在廣播節目中訪問Pay Easy 的總經理林坤正,他四十七歲決定學空手道,苦練兩年後獲得黑帶的資格。他向我透露:「起始階段,最大的挑戰是拉筋。」要先讓身體柔軟,才能發揮剛強的力量。學習空手道的要訣,不是只想著如何制服對方,還要確保自己不被摔傷。
他讓我看雜誌採訪他的照片,因為攝影記者要求拍到他的面容,所以照片中的他架式英挺地站立著,教練則擔任被他摔倒的角色。他說:「只有功力深厚的教練,才能摔出這麼漂亮的姿勢,而且不受傷。」
原來,空手道和人生一樣,學習如何跌倒是很重要的功課。我想起另一次的訪問,對象是個醫生,談論老人居家生活照顧。他特別提醒銀髮長輩,若不小心摔倒,不要急著站起來,寧願賴在地上一會兒,調整好姿勢,再想辦法站起來;或是靜靜躺著,等待援手。若是沒有任何準備,著急著想要站起來,很可能二度扭傷,或再跌一跤。
從這個角度來看,「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這句話,未必是金科玉律。究竟要從哪裡站起來,要看你是怎麼跌倒的;有時候,從甲地跌倒了,要換到乙地才能站起來。
從摔倒的原地站起來,不見得是最好的選擇。但是,「不貳過」卻是對自己很重要的提醒——千萬不要在同樣的地方,重複地再跌一跤。未能從經驗中學習到教訓,同樣的苦頭吃過兩遍以上,表示沒有增長智慧,遲遲不肯覺悟。
人生不要怕跌倒,但也不要跌倒上癮,習慣失敗的感覺。這無異於替自己營造一種不求上進的舒適圈,寧可長期屈就在這裡,不肯離開,只因為缺乏突破的勇氣,或怕吃苦而沒有行動力,根本就是賴皮。
所謂的「創新思考」,不一定是創造出什麼了不起的,或是前所未有的事物,有時候只是讓想法換個方向出發,整個結果就會有很大的不同,甚至是得到一個全新的人生。往下墜跌、向上起飛,決定的關鍵往往就在此一念之間。
數位編輯整理:陳子揚
Photo:pixabay,CC0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