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吳若權在《捨得自己》提到當我們深陷痛苦深淵,想要做出改變,最關鍵的鑰匙是掌握在自己手上。正因為鑰匙在自己手裡,所以沒有人可以剝奪你決心要讓自己變得更好的權利。別人都只是促成你改變的媒介而已,若要成功翻轉人生,唯有靠自己。
自性自度,心靈的成長只能靠自己
從事以靈性諮詢助人的工作已經很多年,累積為數不少的個案,每次和這些個案的當事人見面的時候,他們最常說的一句話是:「若權老師,謝謝你,讓我改變了人生。」這時候,我都會毫不猶豫地立刻回答對方:「你的好意,我領受了。其實,你最該感謝的人,是你自己。」這並非客套話、或自謙之詞,而是千真萬確的。
深陷痛苦深淵時,覺察到必須做出改變,並且付諸實際行動去扭轉命運,完全都是靠自己啊。
相對之下,有更多的人的選擇是:直接在低谷躺平!他們除了怨天尤人以外,並沒有做出任何正確的努力,所以也就很難發生改變。於是長期停滯在不滿意的狀態,甚至習慣這個被自己營造出來的情境,我把它稱之為「痛苦的舒適圈」─雖然痛苦,但因為習慣而感覺舒適,就更難有改變的動力。
所以,翻身之後,除了謝天謝地、感謝別人之外,一定要感謝自己。
幾年前,仙蒂專程從南部北上,找我做個人一對一的靈性諮詢。當時她正逢老公背叛婚姻,心理上還在掙扎究竟要不要原諒對方,他竟已經選擇離異去跟小三在一起。加上她對法律不熟悉,糊里糊塗地簽下「離婚協議書」,不僅贍養費分文未取,唯一的兒子還被前夫帶走。
萬念俱灰的她罹患憂鬱症,更因為精神不濟影響工作表現。定期看精神科門診,按時服藥,拖了半年多,最後還被公司裁員。仙蒂幾次都想走上絕路,了斷生命,偶然間看到我在YouTube平台「吳若權幸福書房」的說書影片,她決定來找我進行改變人生的計畫。
● 面對所有的遭遇或改變,自己都要負全部的責任
雖然擁有中國和英國心理諮詢的證照,但在台灣做靈性諮詢,我覺得最有效的工具是美國的潛意識探索訓練,這套系統的理論是:直接穿過意識層面去改寫根本的信念程式。這種做法可以幫助個案,清除潛意識的雜訊,更明白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進而採取有效的行動。
由於仙蒂想要改變自己的決心非常強烈,經過幾次的靈性諮詢,就找到根深柢固於潛意識裡「感覺不被愛」的錯誤信念,再配合表達與溝通的技巧,積極認真地學習,以自己都意想不到的速度,彷彿脫胎換骨般新生。
她重返職場從事業務工作,並和前夫理性溝通探視兒子的時間與方式,即使前夫和那個從小三被扶正為新婚妻子的女人,常在對話中使用酸言酸語,她都能以四兩撥千斤的方式平靜以對。連前夫都發現她大幅改變:「妳變很多。」她笑說:「說起來,我要感謝你,但現在我知道我最要感謝的人,應該是自己。」
我取得來自美國的潛意識探索訓練的證照,深知這套系統強調一切改變的發生,都要以個案本身為主體,唯有當事人才能成功改寫自己潛意識的信念。
因此對施作潛意識探索的指導者,既不稱為「導師」、也不稱為「師父」、「教練」,而是稱為「協作員」 (facilitator),有些文獻翻譯為「輔導員」或「促成者」,無論翻譯為何,總之就是要以求助的這一方,作為改變成功的主要關鍵。
根據維基百科的解釋,「facilitator」 (協作員) 意思是:幫助一群人可以合作得更好、理解他們的共同目標,並計劃如何實現這些目標。我將這個解釋,應用於心靈諮詢,對「facilitator」的理解,即是一切以客為尊,「協作員」絕不主導,也不居功。若再深層地去體會,對個案當事人來說更重要的意義是:
改變,最關鍵的鑰匙是掌握在自己手上。正因為鑰匙在自己手裡,所以沒有人可以剝奪你決心要讓自己變得更好的權利。別人都只是促成你改變的媒介而已,若要成功翻轉人生,唯有靠自己。
圖片來源:天下文化
● 所有的學習成長,都不能依賴別人,要靠自己
《金剛經》有一句經文:「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應用於生活層面的大意是說:佛陀雖然以「我」來自稱,但其實並沒有真正「我」的存在。一般人都執著於有「我」,以為只有「我」能度化他們。整部《金剛經》抽絲剝繭談的就是「無我」的概念,如果佛把度化眾生的功勞都攬在「我」自己身上,不就背道而馳了。
這正是佛學中「自性自度」的意思。眾生要自己度化自己,不需要、也不能夠依賴別人來度化你。佛陀勸勉我們:修行的一切都要靠自己,並非要你跟指導者搶功勞、忘恩負義,而是在感恩別人的協助與成全中,對自己的改變,負起全部的責任。
我的母親曾罹患多重器官惡性腫瘤,經過 2 年的治療後被宣告痊癒。年邁而且行動不便的她,仍深受慢性病所苦,難免情緒不好,常在家裡對我發脾氣;但每逢外人來訪,她都會說:「我要謝謝兒子,他花很多錢幫我撿回這條命來。」聽得我這個久病床前的照顧者感動涕零。
但我每次都立刻回話:「一切都歸功於母親自己強大的生命力。」這是百分百的真心話。因為在醫院中,類似的症狀都用同樣的療程,而母親是極少數能夠痊癒的個案,所以關鍵真的是自己啊。
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
─ 《金剛經.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譯】你們所有弟子,不要以為我(如來)會有「我當度化眾生」這樣的想法。須菩提!不要有這種念頭。為什麼呢?因為眾生的般若智慧,原本各自具足。實在沒有眾生是被我(如來)所度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