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醫師是一份有使命的工作,讓我們以專業和善念成為病人的肩膀,陪伴他們在身心煎熬的黑暗中,看見光明、感受溫暖。
圖片來源:Unsplash, CC0 Licensed.
在病房裡上演的,既有重生的喜悅,當然也有死亡的悲傷。即使醫術再高明的醫師,也不可能救活所有的病人。因此,如何面對死亡,是醫師必須和病患、家屬一起面對的課題。
早年臺灣社會很忌諱談死亡,小孩子如果把筷子直插在飯上,因為像是在辦喪事的「腳尾飯」,一定會挨大人的罵;那時候也沒有安寧病房,一般人對於臨終前或身後事,通常就是避而不談。
我記得很清楚,那是1991年,我在主治醫師第四年時,有一位男性病患,他是位公務員,由於已處於攝護腺癌末期,來日無多。他太太每次見到我,總是嚎啕大哭,跪著求我救他先生一命,因為我知道自己實在幫不上什麼忙,所以每次去查房時,壓力都很大。
有一天,我突然福至心靈,請他太太到病房外,問她:「陳太太,您先生是公務員,應該常有機會出差吧?」她點點頭。我再問:「他出差時,妳會哭成這樣嗎?」她說不會。我接著說:「那就對了,因為妳知道,妳一定會再跟他見面。」於是我開導她,從古到今,不論是哪一種宗教,都說逝去之人終將於天上再見,「妳為何不當成先生出了趟遠門,雖然時間比較久,但是你們以後一定會再相見?」
第二天,我再去查房時,這位病人的太太不再哭了,她說自己已經想開了,接下來,她要好好陪伴先生走完最後一程,並相約在另一個世界重逢。
坦白說,我原本並沒有預期可以說服對方,只是很誠懇說出我心裡的想法,不過她真的聽進去,改變了心態,接受丈夫將不久於世的事實。巧合的是,從那之後,安寧病房、臨終關懷的觀念漸漸浮上醫界檯面,代表整個社會也開始正視生死議題,離去的病人得到善終,讓喪親的家屬得到善生,而彼此也能夠善別。
|成為病人依靠的肩膀|
高中時期因為功課不錯,沒想太多就念了第三類組考上醫學院,畢業後當上醫師,一路走來愈做愈得心順手,至今我已過耳順之年,仍然在五家醫院看教學門診、做示範手術,以及擔任榮譽顧問,不但沒有倦怠感,而且還樂此不疲,真像馬偕博士說的「寧可燒盡,不願鏽壞」。
工作中很大的成就感,是來自跟病人的互動,尤其是看到那些來自基層、飽受現實磨難,卻仍然任勞任怨的病人,我總是會提醒自己,一定要好好幫助他們。
我始終相信,醫師是一份有使命的工作,我們不是上帝,無法逆轉生死,但是我們能夠發揮專業和善念,成為病人可以依靠的肩膀,讓他們即使在身心煎熬的黑暗中,也能看見光明,感受溫暖。
(本文摘自《我所求的是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