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關於孔子對人生的想法,道德是最根本的,每個人若能依道而行,社會將能處於和諧穩定的狀態。
圖片來源:pxhere,CC0 Licensed.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述而7.6
夫子說:「立志追求理想的人生,站穩道德的立場,常保仁慈的情懷,游息於各種才藝之間。」
道是一個複雜的概念,不同的人使用在不同的語境中,有不同的意義。大致而言,道就是道路,有時表示一種理想,有時表示一種原則,有時表示一種思想體系。孔子一生栖栖皇皇、孜孜不倦追求的道,就是實現他理想人生的道路。
孔子的理想人生,在個人方面為養成完滿人格,包括高潔的品德、淵博的知識與通達的智慧;在社會方面為實施賢能政治,健全社會制度,包括以禮節制人的行為,以樂調和人的性情,讓每個人扮演好自己的社會角色,負起應負的責任,善盡應盡的義務,使社會達到和諧安定,人民可以過幸福的日子。人生如能做到這一層次,就超凡入聖進入聖人的境界。不過這一層次是很難達到的。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雍也)
孔子理想人生的境界,堯或舜尚且有做不到的地方,所以他提出「君子」的概念,君子的角色發揮到極致就成為聖人了。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述而)
聖人我是見不到了,能夠見到君子也就可以了。
子路問怎樣才能成為君子。孔子在子路的三次提問中,提出君子的三種境界:「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與「修己以安百姓」,並且接著說:「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修己以敬」是以虔誠認真的態度不斷努力,讓自己完美;「修己以安人」是自己完美了以後,去幫助別人,讓別人可以過好日子;「修己以安百姓」是自己完美了以後,去幫助全天下老百姓,讓大家可以過好日子,這就和「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一樣,進入聖人境界了。這三種境界可以進,可以止,可以退,為人生的理想提供了彈性的選擇,讓每個人可以適性發展,在不同的人生境界安身立命。
志於道是說人生應立志追求自己的理想,過有意義的人生。有意義的人生不一定要做大事,治國、平天下,「修己以安百姓」,在今天教育普及,經濟富裕的社會,更沒有需要,但應對社會有貢獻,做社會的資產,至少不成為社會的負債。
據於德是說人生在世的行為,必須遵守道德原則,不違背社會規範。
個人聚居形成社會,人與人之間必須尊重、互惠,社會才能和諧安定,將人生的意義,從生物的境界提升到社會的境界。蔣介石有一幅對聯,最能顯示人生的生物意義和社會意義:「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的生命;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的生活。」
人形成社會才能分工合作,提高生產力,創造文化,使人類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日愈豐盛。
社會的凝聚需要倫理。倫理就是人與人相處的適當關係,與應遵守的一些原則和規範。倫理的實踐為道德,道德表現於行為之上為品德,具有品德之人為君子。
據於德是君子的表現,就是凡事想到別人,尊重別人的感受,不傷害別人的利益,在別人有需要的時候給予幫助。道德的行為看似一種付出,但最容易得到回饋,有助於個人在社會上的發展和事業上的成功,這就是所謂「吃虧就是占便宜」。不過不計較其功利的後果,只把道德的履行當作一種做人的義務,才是道德最高貴的價值。
這一章是孔子告訴年輕人,什麼是有意義的人生或豐盛的人生—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站穩道德立場,常保仁慈情懷,休閒時多學各種才藝。這也是孔子自己一生的實踐吧?
【書籍資訊】
《半部論語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