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不要擔心沒有位子,只擔心沒有坐在那個位子上的能力;不要擔心沒有人知道我們,要做出成績讓人家知道。
圖片來源:unsplash
人性究竟本善?本惡?
「古之人」是孟子心目中的理想社會,在這個理想社會中,人心純真質樸,不慕富貴榮華,社會又有健全的誘因制度,獎善懲惡。所以個人雖然不去追求富貴榮華,然而社會的誘因制度,卻自動將富貴榮華給予有珍貴品德和高尚行為的人。
「今之人」是孟子心目中的現實社會,在這個社會中,人心現實,追逐名利,雖然不如理想,然而社會仍有健全的誘因制度,讓假冒為善,盜名欺世的偽君子,最後身敗名裂,丟掉富貴榮華。然而真實的社會在這二者之間,人心並非完全純真,也不是完全現實,心裏只想著功名利祿;社會也不是經常都有健全的誘因制度。所以如何增進人的品德,健全社會的制度,乃成為造就一個理想社會的基本命題。
其實趨吉避凶不僅是人類的天性,也是老天爺或者大自然賦予所有生物、包括動物和植物的天性。世間一切有生命的東西有了這樣子的天性才能生存發展。人如果不知道追求自己的利益,肚子餓了,不去找東西吃,天氣冷了,不去找禦寒的衣服穿,根本就活不下去。如果人自己不去找東西吃,不去找衣服穿,等著別人給你吃穿,能算是善嗎?而且每個人照顧自己的利益,比每個人照顧別人的利益,更能有效達成所有人的利益。大自然讓每個生物個體都知道照顧自己的利益,是了不起的設計。
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孔子未說人的天性善或惡,他只是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人的天性大家都差不多,然而環境影響和習染的結果讓差異擴大。
孔子也沒有說利不重要,而是因為利太重要了,人人都想得到,如果缺少節制,可能引起彼此之間利益的衝突,或者造成對別人甚至對社會的傷害,不宜多加強調,更不宜加以鼓勵。人需要一點財富才能生存,也需要一點財富以彰顯其社會地位,並助其發展社會關係。所以人不是不應追求財富,而是追求財富必須用正當的手段,所謂正當的手段就是義。
孔子也鼓勵弟子出仕,出仕就是出來做官。做官是為了施展抱負,增進全民的福祉,不是為了得到地位、權勢和俸祿。
孔子的弟子子張學習如何得到官位和俸祿。孔子告訴他多聽,有疑慮的部分不要說,其餘的部分小心說,就會少差錯;多看,不確定的部分不要做,其餘的部分小心做,就會少後悔。說話少差錯,做事少後悔,自然會有人請你做官,讓你有俸祿可以拿。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論語.里仁》)
不要擔心沒有位子,只擔心沒有坐在那個位子上的能力;不要擔心沒有人知道我們,要做出成績讓人家知道。
有一天當大家都做到節制自己、遵守禮制,天下就到達仁的境界了。
【書籍資料】
《儒家思想在21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