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台大前校長孫震高度肯定前工研院長史欽泰對台灣半導體與資訊電子產業的奠基貢獻。史院長以無私奉獻與卓越領導力,帶領台灣從無到有創建半導體產業,低調謙遜,尊重專業,為台灣科技崛起做出關鍵貢獻。
文/ 孫震,前工研院董事長、國防部長、台大校長
史院長一輩子的努力,我們要肯定他。他是這場寧靜革命的先鋒,產業的將帥,帶領台灣二十年的科技、產業發展。
史欽泰的成就被社會埋沒了。他很謙虛, 一般人看不出來。史先生是半導體產業無中生有的功臣,在我看來,他是台灣半導體之父。
我如此說,對張忠謀先生沒有不敬的意思,他是雄才大略的人,把台積電的地位做到世界級的格局;但是從無到有、一路扶持台灣半導體產業,使台灣成為亞洲資訊電子工業的麥加,我認為,功勞要算在史欽泰身上。
一九七三年,我任職台大經濟系,奉政府徵召加入了經濟設計委員會(後改組為經濟建設委員會)工作,當時政府選擇了幾項台灣具有優勢而且有潛力的工業,做為策略性工業加以推動發展,其中之一就是資訊電子工業。
科技,對我這個學經濟的人而言,一直只是生產函數中的一個變數,通常我們都把它當作餘數計算出來,稱為技術成長率。我教書時,一談技術就直接跳過去,來到工研院以後,才有具體的認識。工研院在我國科技產業發展中扮演了開創的角色。遙想一九七四年,潘文淵先生建議政府發展積體電路,他想的巿場可能只是電子錶,恐怕沒有想到發展到今天如此重要的地位!
史院長是台大傑出校友,不過,我是當了工研院董事長才認識他。我做完國防部部長後擔任行政院政務委員,有一天,時任經濟部江丙坤部長說想請我擔任工研院董事長,我覺得自己不懂科技,猶豫了幾天。後來前總統李登輝鼓勵我多向科技專家請教,我就大膽接受了這個職務。起初,我每週都到新竹,後來覺得大家接待我很花力氣,就只在有重要活動的時候才來。
史院長的專業好到什麼程度,我無法評論。不過,他是台大電機系畢業,從普林斯頓大學拿到博士學位,在美國本來已有很好的工作,為了我們國家開創新產業,辭掉穩定的工作返國,從無到有,創造了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史院長不爭名、不爭利,在工研院這麼多出類拔萃的科技專家中,他尊重別人,所以能領袖群倫。我覺得是了不起的成就。
工研院是專業機構,史院長和經濟部溝通很好,關係非常和諧,在立法院的表現不卑不亢,令人敬佩。我能做的,就是鼓勵和支持。我記得有一年立法院預算委員會有一位召集委員,和工研院為難,不通過我們的預算,史院長借了半年的錢,也沒看到他發愁和生氣。他真是舉重若輕。
我覺得老天爺厚待我,讓我在工作多年之後來到工研院,為台灣的產業科技菁英服務,他們心裡想的不是自己的利益,而是國家科技產業發展的前途。我常引用胡定華先生的一句話,他有次說到當年投身台灣積體電路發展的年輕工程師們,包括史欽泰先生,胡先生說:「他們當中沒有一個人心中想到錢。」這就是台灣為什麼能有一九八〇年代和九〇年代科技產業發展的原因。
我很高興和史院長做朋友,他是一位溫和、厚道、誠懇的人,公正不阿,也從不講人的壞話。他是一位淡淡的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