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台積電共同創辦人曾繁城,從工研院示範工廠到加入台積電,見證並參與了台灣半導體產業的起飛。關鍵的六吋廠決策,不僅奠定了技術基礎,更讓台積電在良率、技術自研與國際合作上逐步突圍。從與飛利浦的談判到Intel認證的突破,這段歷程揭示了台積電如何從草創走向世界領導地位。
台積電副董事長曾繁城,也是張忠謀口中的共同創辦人,他是當年第一批加入RCA取經的製程團隊,也是接續史欽泰、擔任電子所積體電路示範工廠廠長。他回憶一路參與積體電路技術引進、發展的歷程說道:「1977年,示範工廠第一批晶圓製造的產品良率就超過70%、80%,比RCA半導體廠的良率還要好!」
回首1984年,由曾繁城負責電子所的VLSI建廠工作,計畫書中本來要蓋五吋廠,他說:「我想等到建廠完成又落伍了,建議改成六吋,但是計畫經費不夠。我就建議,少買點設備,把晶圓數量減少(產量減少),但是把六吋的生產線(line)建起來。」曾繁城說:「老史一直是我的長官,是指派我工作的人。好在當年是做了這個決定,要是台積電當初向電子所租的廠房是五吋的話,台積電今天就不容易這麼順利了。」
台積電移轉之際,曾繁城一度拒絕跟著移轉出去:因為當時公務員薪水很低,工研院待遇比民間差很多,曾繁城想替這一批必須放棄公保、年資歸零的同仁爭取依原薪加15%,勉強和聯電拉近水準,但是張忠謀卻不同意。曾繁城憶當年:「史院長來找我,就說:老曾,假如你不去,我們就沒有人去,搞不成了。」這位多年的長官和戰友一席話,讓他無法拒絕:「所以我就說,那我就待個兩年,等這個公司賺錢以後,我就回工研院。」沒想到,一年半後,台積電總經理異動,曾繁城放不下剛剛損益平衡的工廠,不可能再思考回工研院電子所。
曾繁城和台積電一起奮鬥了40餘年,帶領台積電一波波技術創新:「如果不是史院長勸我的話,我可能就是留在工研院。當時,外面傳聞我和老史要一起開公司,完全是沒有的事。
「我認為半導體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我們一路堅持自己要能開發技術,而不只是付技術授權金、拿別人現成的技術來生產製造。」除了當年在RCA兩個基地的學習根基,後來,曾繁城還帶著團隊開發5微米、3.5微米,甚至2.5微米。他說:「2.5微米是我們開發完畢之後,台積電才成立,那時候飛利浦要叫我們做它的2.5微米,我跟章青駒、史院長三個人被派到荷蘭談判,談技術要不要付權利金,我就跟它比了半天,飛利浦總算同意那2.5微米技術不用付權利金。」
曾繁城認為,半導體產業能起來,也有時代的條件,當時國際競爭沒有這麼激烈:「我們有機會一邊學、一邊趕上。回想起來,開發速度算是慢的,像台積電做六吋廠時,Intel(英特爾)也剛做六吋,他們是1.5微米製程,台積電則是2.5微米。」
再者,由於代工沒有標準,曾繁城認為,英特爾的認證(qualify)工作也是台積電重要的一步。1987年12月英特爾訪問台積電,翌年2月簽約,找台積電照他們的標準來認證;1989年5月,英特爾的認證完畢,台積電的代工事業就開始上揚。
「當年沒有人看得起代工,1989年台積電毛利率達25%,1990年二廠加入營運,1991年獲利就看出來了,而且良率高達90%,表示台積電的自我學習、成長能力很強!1987年,台積電剛成立的時候,良率還在80%到90%之間跳來跳去,很不穩定。」曾繁城回顧這段台積電發展初期,如此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