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台積電共同創辦人曾繁城,從工研院示範工廠到加入台積電,見證並參與了台灣半導體產業的起飛。關鍵的六吋廠決策,不僅奠定了技術基礎,更讓台積電在良率、技術自研與國際合作上逐步突圍。從與飛利浦的談判到Intel認證的突破,這段歷程揭示了台積電如何從草創走向世界領導地位。
台積電副董事長曾繁城,也是張忠謀口中的共同創辦人,他是當年第一批加入RCA取經的製程團隊,也是接續史欽泰、擔任電子所積體電路示範工廠廠長。他回憶一路參與積體電路技術引進、發展的歷程說道:「一九七七年,示範工廠第一批晶圓製造的產品良率就超過七○%、八○%,比RCA半導體廠的良率還要好!」
回首一九八四年,由曾繁城負責電子所的VLSI建廠工作,計畫書中本來要蓋五吋廠,他說:「我想等到建廠完成又落伍了,建議改成六吋,但是計畫經費不夠。我就建議,少買點設備,把晶圓數量減少(產量減少),但是把六吋的生產線(line)建起來。」曾繁城說:「老史一直是我的長官,是指派我工作的人。好在當年是做了這個決定,要是台積電當初向電子所租的廠房是五吋的話,台積電今天就不容易這麼順利了。」
台積電移轉之際,曾繁城一度拒絕跟著移轉出去:因為當時公務員薪水很低,工研院待遇比民間差很多,曾繁城想替這一批必須放棄公保、年資歸零的同仁爭取依原薪加一五%,勉強和聯電拉近水準,但是張忠謀卻不同意。曾繁城憶當年:「史院長來找我,就說:老曾,假如你不去,我們就沒有人去,搞不成了。」這位多年的長官和戰友一席話,讓他無法拒絕:「所以我就說,那我就待個兩年,等這個公司賺錢以後,我就回工研院。」沒想到,一年半後,台積電總經理異動,曾繁城放不下剛剛損益平衡的工廠,不可能再思考回工研院電子所。
曾繁城和台積電一起奮鬥了四十餘年,帶領台積電一波波技術創新:「如果不是史院長勸我的話,我可能就是留在工研院。當時,外面傳聞我和老史要一起開公司,完全是沒有的事。
「我認為半導體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我們一路堅持自己要能開發技術,而不只是付技術授權金、拿別人現成的技術來生產製造。」除了當年在RCA兩個基地的學習根基,後來,曾繁城還帶著團隊開發五微米、三.五微米,甚至二.五微米。他說:「二.五微米是我們開發完畢之後,台積電才成立,那時候飛利浦要叫我們做它的二.五微米,我跟章青駒、史院長三個人被派到荷蘭談判,談技術要不要付權利金,我就跟它比了半天,飛利浦總算同意那二.五微米技術不用付權利金。」
曾繁城認為,半導體產業能起來,也有時代的條件,當時國際競爭沒有這麼激烈:「我們有機會一邊學、一邊趕上。回想起來,開發速度算是慢的,像台積電做六吋廠時,Intel(英特爾)也剛做六吋,他們是一.五微米製程,台積電則是二.五微米。」
再者,由於代工沒有標準,曾繁城認為,英特爾的認證(qualify)工作也是台積電重要的一步。一九八七年十二月英特爾訪問台積電,翌年二月簽約,找台積電照他們的標準來認證;一九八九年五月,英特爾的認證完畢,台積電的代工事業就開始上揚。
「當年沒有人看得起代工,一九八九年台積電毛利率達二五%,一九九○年二廠加入營運,一九九一年獲利就看出來了,而且良率高達九○%,表示台積電的自我學習、成長能力很強!一九八七年,台積電剛成立的時候,良率還在八○%到九○%之間跳來跳去,很不穩定。」曾繁城回顧這段台積電發展初期,如此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