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你一定要找到熱情所在,不要勉強遷就。」真的是一個好的職涯建議嗎?
圖片來源:flickr
2005年6月,賈伯斯在史丹佛大學畢業典禮演講。他對著現場23,000名觀眾提出以下建議:「你一定要找到熱情所在,不要勉強遷就。」
那場演講的影片在網路上爆紅,看過演講的數百萬名觀眾很開心看到這位思想前衛的大師也認同這個誘人的職涯建議,我稱之為「熱情假設」:
「一個人是否能從工作中得到快樂,關鍵在於先找出自己的熱情所在,接著去找符合那個熱情的工作。」
這個假設是現代職場最老生常談的話題之一。我們這一代有幸能夠選擇職業的人,從成長時期就開始接收這種資訊:想要工作滿意,必須追隨熱情。
然而,撇開令人感覺良好的口號,當你深入探索賈伯斯那種對工作充滿熱情的人當初如何發跡,或是請教學者哪些因素可以預測職涯幸福指數時,問題就沒有那麼單純了。當你對那個「熱情假設」抽絲剝繭、仔細推敲後,會發現它不堪一擊,最後終於得出令人不安的體悟:「追隨熱情」可能是糟糕的建議。
如果你看到創辦蘋果之前的年輕賈伯斯,不會覺得他是熱衷於科技和創業的人。求學期間,他對商業和電子都不太感興趣,而是喜歡研究西方歷史和舞蹈,也涉獵一些東方神祕主義。
賈伯斯讀了1年大學就輟學了。他一度到印度展開化緣行乞式的精神之旅,返家後到禪修中心修行。這些行徑不太像是熱中科技與創業的人會做的事,然而,這個時候距離賈伯斯創立蘋果電腦還不到1年。年輕賈伯斯若是照著他日後給年輕人的建議去追尋「熱愛的工作」,今天他可能是禪修中心裡人氣最高的老師。
我一點也不懷疑,賈伯斯後來確實對工作產生了熱情。你只要看過他那些出名的演講影片,就可以看到一個顯然相當熱愛工作的人。
但是那只告訴我們,喜歡自己做的事情確實很棒。那個建議的確是真的,但是並未解開真正迫切的問題:如何找到最終會愛上的工作?
我們是否應該像賈伯斯那樣,不要遷就一個固定的職業,多方嘗試小計畫,等候其中一個計畫突然成功?我們是否應該選擇一個通泛的領域,好好的探索?我們如何知道,何時該堅守一個計畫、何時該放棄?
換句話說,賈伯斯的故事帶給我們的疑惑,比回答的問題還多。或許他的故事唯一可以確定的是:至少對賈伯斯來說,「追隨熱情」不是實用的建議。
【書籍資訊】
《深度職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