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

此生泛若不繫舟
優惠價
85
$272
優惠價
75
$240

此生泛若不繫舟

書籍介紹

作為一個認同台灣的中國人,在探討未來台灣與大陸的關係時,應該有兩個基本的立場:一、台灣人民的利益。二、國家民族的原則。
在當前,一個值得考慮的方式是共享主權,分擁治權。簡言之,「一國兩治」。在一個象徵性的國家主權之下,實行不同制度的兩個地區,各擁有獨立的治權。此治權是完全的,包括自衛權和在國際上具有國際人格的政治實體的權利。

—— 沈君山

一九七一年的保護釣魚台運動,讓專精於天文科學、成名於橋牌圍棋、少問政治國事的沈君山教授,開始關心台灣前途。一九七三年他毅然辭去美國普渡大學的終身教職,回到風雨飄搖的台灣,歷任清華大學理學院長、行政院政務委員、清華大學校長等職,在安身的事業「辦學」與立命的心願「兩岸和族群」上,一直有極為前進的思索與實踐。即便歷經中風,書生報國之志,始終未曾稍改。

本書由沈教授摯友張作錦先生編選,沈夫人曾麗華女士校讀,蒐羅沈教授最精采的文章、對話與書信,共十四篇。書名取自莊子「泛若不繫之舟」的典故,堪稱沈教授此生做人做事做官的寫照。

全書以沈君山教授「革新保台,志願統一」的宏願為核心,呈現他獨創的〈一國兩「治」〉、〈制競民擇,適者生存〉、〈主權史傳,治權民授〉兩岸關係立論,以及〈說大國則平等之──與江澤民第一次晤談〉這篇重要的歷史文獻,可「啟迪無數繼起之心靈,追求寬闊自由的獨立思考。」

〈成長、返國與清華〉、〈做官的滋味〉、〈罷官的滋味〉等文章,則展現沈君山教授辦學治校的理念,以及不同於官場流俗的知識分子風範。而懷念魏重慶先生(橋牌精準叫牌制創始人)、吳大猷院長、蔣見美女士(台灣食品學界的先驅)、盧修一委員(在野政黨菁英)等師友的回憶文,更是呈現他多才多藝、溫暖感性的一面。

出版者的話

另一個年代,另一種呼喚
─為什麼推出「前進的思索」十位自選集

高希均

(一)

「天下文化」以傳播進步觀念自許的出版社,走過了三十年,出版了二千餘種書。這使我們自己也驚喜,因為經營的資金全靠自己,所有的收入來自讀者,社會上有逆耳的忠言:「害一個人叫他從事出版」。

創立於一九八二年,那是一個意氣奮發、急起直追的年代;知識飢渴向外學習的年代;那也是一個政治上威權,黨外運動萌芽發展的年代;那更是個人生命力施展與冒險的年代。回望那段歷史,真是台灣快步前進的黃金時期。

二○一二年的台灣已進入另一個年代─前進中產生了迷惘,改變中遇到了土石流。

四小龍「經濟奇蹟」中的台灣,在全球競爭力排名中仍位居前十名,但面對世界政經的急劇變化,台灣的應對與調適不夠快,不夠準,十多年來一直陷入困局。

一九八六年民進黨成立後,台灣民主浪潮一波又一波─包括一九九六李登輝當選首屆民選總統,二○○○年民進黨的陳水扁執政,開創了民主史上第一次的政黨輪替。

台灣民主的「寧靜革命」帶給全民莫大的驕傲,但也同時帶來了不寧靜的折騰。幸有二○○八年馬英九的當選,打破了兩岸僵持,否則「自我鎖國」的後果,更使台灣被拋在世界舞台之外。

使人難以預料的是,民主的果實在台灣還未碩壯,在西方國家流行的四個「民主病」,卻同時提早出現在台灣:政黨對立互鬥(討好的政策才有可能通過),利益團體操縱,媒體兩極化,中產階級冷漠。

在「民主病」蔓延之下,知識份子必須挺身而出,發出另一種理性的呼喚,這就是為什麼天下文化在三十週年,由王力行、張作錦與我發起,要出版十本自選集。

這套選集,取名為「前進的思索」,匯集了社會上大家推崇的作者。他們都有專業、有熱情、有理想,不斷以文字、演講、專著等方式與社會各界分享他們的才情、焦慮與思索。

十位作者有開創人間佛教的星雲大師,兼具深厚科學與人文素養的沈君山,報人張作錦,倡導法律正義的陳長文,「永遠站在病人這邊」的黃達夫,「教育創造未來」的洪蘭,充滿「台灣想像」的嚴長壽,「星空之下永遠有路」的姚仁祿,與「時代對話」的王力行,以及自己的「寧靜革命不寧靜」。(其中由於沈君山的健康,他的自選集由張作錦與沈夫人曾麗華編選。)

(二)

十位作者的共同願望是透過他們的文字,能夠凝聚社會向上的力量,產生我們期盼的「前進的思索」。

「前進的思索」是跨黨派,跨族群,跨世代,跨私利。凡是對台灣社會長期發展有利的觀念、政策、主張,一起來獻策,一起來思考,一起來推動。十本選集所提倡的包括了教育的革新、創新的推動、宗教情懷的分享、正義的落實、醫病關係的改進;也包括了要走向均富、創造就業、擴大稅基、節能減碳、兩岸雙贏等。

如果因為這十位人士的說服力,「思索」產生了良性的互動及改革的力量,那麼失去信心的台灣人民,也許漸漸地會發現:

(1)   媒體及民代減少了起鬨及作秀,評論時展現理性的平衡。
(2)   爭取自己人權與自由的同時,不會傷害沉默大眾的利益。
(3)   「利益團體」不會明目張膽的自私與強勢。
(4)   除了低所得及弱勢團體需要照顧,「有能力的人多付稅」,財政赤字必須要下降。
(5)   二種心態必須要改少:(a)靠「保護」來阻擋開放及外來的競爭(如陸生來台就業,會搶去年輕人的工作);(b)靠「白吃午餐」來佔公家及別人的便宜。
(6)   高層執政者,必須要透過各種方式(如辯論、座談、專訪),說服大多數人民,加快各種改革。

「另一個年代」不幸地是:一個「痛定思痛」的年代;因此,「另一種呼喚」必須是「前進的思索」。

沈君山(1932-2018) 作者

【懷念沈君山】

懷念一位跨世紀的中華知識份子

一位才子、一位君子、一位中國之子。

在南京誕生的沈君山教授,終於離開了這塊他眷戀的土地;但他留下來的遺澤(Legacy),是那麼鮮明地刻印在海內外友人的心中。

他一生瀟灑自在,出入於科學與人文之間、學府與廟堂之間、台灣與大陸之間、本土與國際之間、愛情與友情之間。

在台灣社會中,我們尊敬那些在專業領域中表現出色的人,也嚮往一些在他們專業領域以外,表現得博學多才、擁有人文素養的人。沈教授就是這樣傑出地二者兼有。沈教授最大的資產不是他擁有財富,而是他擁有專業與通識以及深厚的中華情懷。

我們與沈教授相識超過40年,病後他在清大的校園中度過令人心痛的11年沉睡日子,2018年9月12日上午,一位偉大的知識份子(1932~2018)悄悄地告辭。

張作錦、高希均、王力行
2018. 09. 12


跨世紀、跨領域、跨地域的知識份子

一代浪漫才子殞落
緬懷永遠的沈君山

文/《遠見雜誌》編輯部

2018年9月12日,清華大學前校長沈君山因腸道破裂,引發感染辭世,享壽87歲。

他的一生,反映了他那個年代知識份子的情操。從台大物理系畢業後,他25歲出國留學,取得馬里蘭大學物理博士,原本在美國名校普渡大學教書,因為保釣運動,激起了他的愛國心,41歲毅然返國,任教於清華大學,之後就把一生貢獻給台灣。

關懷台灣 緩和兩岸關係

更為人津津樂道的是,沈君多才多藝,「境界非一般人可得,那是上蒼的恩賜,」《聯合報》前總編輯張作錦在沈君山於天下文化出版的《浮生後記》一書中寫序,稱讚沈君山明明是學聲光化電,但「文章寫來如天池之水」。

不止如此,沈君山還是圍棋業餘六段棋士,連續三屆榮獲美國本因坊冠軍;他也是橋牌高手,曾獲得兩次世界橋牌賽亞軍。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跟他打過橋牌,聯電創辦人曹興誠則跟沈君山下過圍棋。

由於對圍棋的熱愛,沈君山還發願捐款,在清大建設「奕園」,由沈君山的好友金庸親手提字。2013年開幕時,雖然沈君山已長期臥床,無法出席,但圍棋大師林海峰、聶衛平、曹薰鉉均到場見證。

他這一代的知識份子總是「聲聲入耳,事事關心」,以天下興亡為己任。

沈君山更是這種典型。1973年回台灣後,當時台灣尚未解嚴,黨外運動如火如荼展開。美麗島事件爆發後,沈君山向當時的總統蔣經國建言「不流血」政策。林義雄家血案發生時,他也協助林義雄家人度過難關。

兩岸關係更是沈君山的核心關懷。李登輝擔任總統時成立國統會,沈君山被聘為國統會委員。由於他的聲望與影響力,1990~1992年間,他曾三次與當時的大陸領導人江澤民會談,每次長達二、三個小時,探索解決兩岸問題的方向。

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指出,這三次長談,「在兩岸關係曲折發展過程中,占有重要的一頁」「只可惜,至今這個『中國結』依然無解,難免看到他壯志未酬的惆悵」。這三次會談的對話內容,也首度於2004年首印的《浮生後記》一書露出,長約80頁。

目前清華大學正在籌辦沈君山的追思會。《浮生後記》一書也在9月30日更新再版,一起緬懷這位科學家、教育家、愛國者、也是浪漫才子的一生。

(原載於《遠見雜誌》2018年10月號)


生平介紹

浙江餘姚人,一九三二年生於南京,一九四九年來台。
一九五五年台大物理系畢業,一九五七年赴美,得馬里蘭大學物理學博士後,
先後在普林斯頓大學、太空總署、普渡大學擔任研究工作及任教。

七○年代受海外保釣運動的愛國思潮影響,辭去在美國的教職,
於一九七三年返台,先後擔任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
生命科學院籌備主任委員、人文社會學院籌備主任委員,
以及行政院政務委員、中央選舉委員、中研院評議委員、國統會委員、
清華大學校長、吳大猷學術基金會董事、新台灣人基金會榮譽董事長等職。

曾獲美國圍棋冠軍、世界橋牌亞軍。
著有《尋津集》(遠流出版)、《耕耘歲月》(正中書局出版)、
《浮生三記》(九歌出版)、《浮生後記》(天下文化出版)、
《浮生再記》(九歌出版)等。

二○○六年四月十八日,中央大學鹿林天文台發現一顆小行星,
二○○九年四月九日正式命名為「沈君山」(Shenchunshan,編號202605),
以表彰其早年的天文著作激發台灣年輕人進行天文研究的貢獻。

大事記

1932生於南京,父母為著名的農學專家。父親沈宗瀚曾任農復會主委,蔣彥士為其學生;母親沈驪英則是中國最早的留學生。
1950就讀於廣州嶺南大學,隨省親團赴港,隨即來台。
1955獲台灣大學大物理系學士,就學期間行先後參加足球隊、橋牌社,文武雙全。
1956清華大學在台復校,擔任梅貽琦校長助理及吳大猷教授助教。
1957赴美求學,期間曾連續三年獲得美國圍棋冠軍本因坊頭銜。
1961獲馬里蘭大學物理博士學位。於普林斯頓大學、美國太空總署擔任研究員,後任教於普渡大學。
1966獲選十大傑出青年。
1969連續兩年代表國家贏得兩次世界百幕達盃橋牌賽亞軍。
1971接觸保釣運動,講稿發表為〈對國是的意見〉一文。深思以教育安身、以兩岸立命之心願。起草台灣第一份要求公投之文件,並與許倬雲共同具名發表。
1973回台任教於清華大學物理學系,擔任理學院院長。透過撰文與翻譯,致力推廣天文、物理等科普,帶動台灣的研究和教育風氣。辦學之餘,心繫「族群與兩岸」,為朝野和兩岸事務多所奔忙。
1977擔任中華奧會顧問,以非官方形式促進兩岸交流。
1978第四度擔任橋牌國手,奪得遠東杯冠軍。同年台美斷交,中美建交,以天文學會理事長、中華奧會顧問等身分。後於詭譎的國際局勢中協助創造「中華-台北」奧會模式,使台灣能適度參與國際活動。
1979自清大理學院長卸任。協助族群溝通,曾受美麗島事件者家屬請託,亦助海外黑名單人士歸國,並參與林宅血案和陳文成命案之善後,在台灣民主化的過程中有獨特貢獻。參加於名古屋舉辦的國際奧會全體委員大會。 
1987關心兩岸問題,發表〈一國兩「治」〉一文。
1988以無黨派自由人士身分入閣,擔任政務委員。出任行政院政務委員、國統會委員等,多方參與兩岸政策之制定。
1989與第二任妻子曾麗華結婚,育有一子沈曉津。
1990於北京參加「沈宗瀚農業學術研討會」之際,首度與當時中國領導人江澤民晤談。兩人前後曾晤談三次,發揮和緩兩岸對峙,啟動交流之效。
1993當選清大第一任民選校長。重視通識教育,推動成立清大人文社會學院、生命科學院等,引領清大發展人文學風,成為兼具人文氣息之完全大學。出版《尋津集:從革新保臺到一國兩治》
1995與當時的聯電董事長曹興誠下棋募款,最後為清華募得台幣1500萬元,蔚為美談。
1998自清華大學退休。之後仍長居清華校園,擔任科技管理學院諮詢委員會召集人等,積極參與藝文公益活動。
1999首度中風,未受太大影響,訂下「做我所能,愛我所做」的自律條款,仍心繫兩岸間事。
2000共同發起成立吳大猷學術基金會,擔任第一、二屆董事長,積極辦理科學營和兩岸科普獎,推動科學教育。
2001《浮生三記》出版。
2004《浮生後記:一而不統》出版,縮影數十年來之生活與理想。
2005二度中風住進台大,求醫過程寫成〈二進宮〉,獲九歌「年度散文獎」,收錄於《浮生再記》。
2006手書表達捐贈「奕園」之意。病榻中仍戮力口述完成《沈君山說棋王故事》全五冊出版。
2007第三次中風,一度失去意識。
2009國立中央大學鹿林天文台將其發現的小行星命名為「沈君山」。
2012《此生泛若不繫舟》出版,此書由摯友張作錦先生編選,夫人曾麗華女士校讀,記錄其在「辦學」與「兩岸和族群」等志業上的思索與實踐。
2013家人代表捐出其在美退休金,在各方努力下,奕園於清大落成,並由林海峰、聶衛平、曹薰鉉等圍棋大師揭幕並聯手進行奕紀念棋,入口「奕園」二字則為好友金庸親書。
2018.09.12病逝於新竹馬偕醫院,家屬隨侍在側,遵照其生前遺願,簡樸火化,不設祭、不發訃聞。

2012/07/31

BGB341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789862169810

319

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