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當大人前面已經鋪陳:「我看得眼睛都花了,告訴我,他們長得都一樣嗎?」、「真的沒有兩隻是一樣的嗎?」、「我很好奇,這麼多人,裡面有兩個一模一樣的人嗎?」這些問答,等故事說到後扉頁時,大人再問:「嘿,那你覺得我們可以找到兩個一模一樣的點點嗎?」孩子會怎麼回答,已經很明顯了。

圖片來源:unsplash
當大人前面已經鋪陳:「我看得眼睛都花了,告訴我,他們長得都一樣嗎?」、「真的沒有兩隻是一樣的嗎?」、「我很好奇,這麼多人,裡面有兩個一模一樣的人嗎?」這些問答,等故事說到後扉頁時,大人再問:「嘿,那你覺得我們可以找到兩個一模一樣的點點嗎?」孩子會怎麼回答,已經很明顯了。
經過前面深刻的引導,這時他內心已經懂得,不可能找到兩個一模一樣的點點了。問他原因,他雖然講不出「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命與特色」這種答案,但他若講出類似「因為每個點點本來就不一樣,就像每個動物都不一樣」,就表示他真的碰觸到這本書的核心意含了。孩子甚至不需要開口,他的會心一笑,你都知道他懂了。最後一個提問別具意義,可說是親子互動閱讀最美妙的時刻,作者的深義被看見,大小讀者之間也了解彼此接收到那份來自地心的祕密訊息,是妙不可言的互動回饋。
如果你的孩子閱讀經驗豐富,或年紀大一些如三、四歲,大人甚至可以跟孩子進一步討論作者的設計理念與技巧。別訝異,這是可能的。因為依照上面的引導,孩子已能感受到書中每個動物都有自己的樣貌與性情,已探究到「每個生命都很獨特」的哲理。這時大人可以再跳出作品,刺激孩子想這些問題:「為什麼畫家要把每隻動物都畫得不一樣?那不是很麻煩嗎?畫一樣的就好啊?」如果孩子一下無法說清楚,就用相反的邏輯來幫助孩子釐清,問他:「我們先找找看,家裡有什麼東西是長得一模一樣的?」這時候,應該會找到像是兩條毛巾,三個杯子、四個盤子等物品。大人就可以幫孩子進一步區別,長得一模一樣的商品跟長得不一樣的動物,差別在於生命的有無。那麼,動物該不該像大量製造的商品,被畫成一樣呢?這個問題,就很值得孩子思索了。
要是手邊剛好有其他的認知數數書,也可以拿來比較,因為多數的數數書,動物都會畫得一模一樣,並沒有生命特質。當然,若討論到商品與動物的差異,也可以繼續深化當今的動保議題,例如,商品是用錢可以買的,那麼有生命的動物應該變成商品買來賣去嗎?如果在店裡看到一隻可愛的動物,買回家,看久了覺得煩了,像毛巾舊了就丟掉,好嗎?
大人依著孩子可理解的語言與經驗,試著讓他理解這些關聯後,再繞回書中探討為何作者要讓自己出現在書中(就是那個說「所有的靈長類動物,是一個大家庭,也是我的家人」的人),作家要告訴我們什麼呢?為什麼他在最後一頁又畫出各種各樣的人呢?針對這個問題,大人可以盡情發揮,讓孩子理解族群包容共存的意義。若能討論到這裡,我相信當再問孩子前後扉頁上的設計:「那你覺得畫家為什麼要畫這些點點呢?」孩子的回答必定跟先前你問「你覺得可以找到兩個一模一樣的點點嗎?」時,有著不同且更深刻清晰的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