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由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及多位中研院院士發起的「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於1994年成立,成立宗旨在於延攬海外大師級人才回國,並鼓勵已在台灣全心奉獻表現傑出的人才。
「傑出人才講座」是基金會設立的四種補助之一,申請對象為國內外著名大學的正教授(國外學者至少要有5年以上的明確回國服務計畫)。迄今為止,已有超過100位「傑出人才講座」得獎人,研究領域涵蓋理工、醫農、資訊、經濟與文史。
本書集結了67位「傑出人才講座」得獎人寫給年輕學子的箴言,有對學術生涯的回顧,也有對年輕人的提醒,對青年學子極有參考價值。
序 寫在《傑出學者給年輕學子的67封信》之前 李遠哲
序 《傑出學者給年輕學子的67封信》緣起 蕭新煌
§自然科學領域
發掘人類未知真理的強烈渴望 陳建德
科學家是EQ滿分的實踐家 李遠鵬
興趣是研究工作的最大原動力 林文雄
下一代會比我們這一代更好 陸天堯
有志者事竟成 莊東榮
科學研究的訣竅在多方思考 李羅權
盡本分而已 劉國平
另一種「台灣奇蹟」 李定國
鮭魚返鄉 梁耕三
整合知識,創前人未見之學 牟中原
自學挑戰全新領域 王進賢
動手摸索的樂趣 黃良平
教學相長,薪火相傳 劉行讓
你喜歡做研究嗎? 李太楓
以太陽系為家 葉永烜
突破環境,追求卓越 方俊民
廣泛涉獵,刻苦耐勞 呂助增
勤奮是不可或缺的因子 劉瑞雄
在現實環境中尋找自己真正的興趣 古煥球
跟著興趣飄移 禚漢如
§工程技術領域
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 張俊彥
時時自我要求,方能有所成就 陳壽安
親愛的古銅鎖,妳令我苦等了八年 顏鴻森
實驗室是創新研究的泉源 周澤川
成功研究的核心是「人」 徐治平
從拓荒到蓬勃,全程參與 陳文村
春風桃李,教學相長 黃調
元利用原來的訓練,創造新知識 祁甡
雷射共舞,激發白光 王興宗
及早培養對知識的樂趣 陳力俊
勤勉是成功的王道 黃昭淵
我對歷史存有無限的感懷 楊永斌
以高科技研發支撐台灣 陳博現
有事可做,有對象可愛,有希望可存 張真誠
需要換軌和跨領域的能力 張道源
無限燃燒學術研究的熱情 詹世弘
科學家要誠實、熱愛知識 李建平
§生物科學領域
自製研究材料,奠定基礎 張傳炯
帶著關懷的心與敏銳的觀察力 陳定信
不畏前程的艱難 李水龍
激發獨立創新的靈感 林仁混
多元工作歷練,開拓視野 張 正
堅持夢想,有苦有樂 趙清貴
引進美妙的蛋白質化學 羅銅壁
學習路上,勤勉有成 王榮德
點燃與護持生命的燈火 許世明
永無止境的道路 陳幸一
追求真理的過程 蕭錫延
DNA三螺旋:生物的另一種選擇 甘魯生
融合科學與產業 鄭國展
電腦模擬於新藥探索之應用 陳基旺
醫師科學家的培養很重要 楊泮池
§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
雜談學術研究的環境與心境 朱敬一
不要感歎「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周英雄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者的反省 楊國樞追求「道.真理」 陳啟雲
教學回報、著書薪傳 湯廷池
跨越天文、歷史與網路 黃一農
沉迷不斷發現與創新的過程 管中閔
知識經濟時代的智慧財產權 劉江彬
樂在追求真理 巫和懋
尋索無聲的歷史 王汎森
警覺是智慧的開端 游伯龍
跟著內心的聲音走 洪茂蔚
我的學史之旅 黃寬重
自得其樂學術路 黃鴻
開闊心胸與寬廣興趣 賴景昌
序 寫在《傑出學者給年輕學子的67封信》之前
李遠哲 現任中央研究院院長、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創辦人、董事長
一九九四年元月,我回國接任中央研究院院長職務時,很多外國的朋友都不以為然。他們覺得我應該留在美國繼續從事研究工作,對我想回國努力提升家鄉科技與教育的雄心壯志,都不看好。他們共同的疑問是:台灣有什麼條件能夠在學術上與世界先進國家競爭?我的回答非常簡單,台灣經過長久的努力,經濟起飛之後,在社會上確實累積了一些財力;另外,早期大量留學生滯留國外繼續發展,也為國家儲存了不少人才。如果能結合這兩股力量,台灣的學術發展應該有很好的展望。
基於這樣的體認,在許多學術界、企業界與民間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於是誕生了,其主要目的是希望藉著這筆基金的運作,吸引國外傑出學人回國服務,並培植國內的優秀學者,鼓勵他們持續發展。這幾年來,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總共資助了98位學者,他們都是學術界的菁英,在各自的領域裡有傑出的成就,做出重要的貢獻。此外,基金會也資助了三百餘位大學生、研究生和博士後的學者出國開會,協助他們增長見聞,建立信心。
人才的發展不但是基金會的主要目的,也是傑出人才獎(座)得主的共同希望。長期以來過度依賴外國大學培養高級學術人才的日子終將過去,我們必須有優良的環境,培養傑出的人才,在這片屬於我們自己的學術沃土中,看到學術研究的開花結果,並藉著國際學術交流,對人類的進步做出更多貢獻。這次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邀請得過傑出人才獎的學者,各自寫一封信,將他們努力奮鬥的過程中得到的經驗與信心,分享給年輕的學生。這些文章集結成冊,便是這本書的主要內容。希望這本書或書中的某些文章能夠引起年輕讀者的共鳴,也許能點燃一盞燈、一把火,或為他們指點迷津。
序 《傑出學者給年輕學子的67封信》緣起
蕭新煌 總統府國策顧問、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執行長
這本書的作者群,是67位財團法人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的「傑出人才講座」得主。獲本會此一講座者其實已有108位人次,實際人數則是98位,我們原訂的目標也的確是98篇,但由於種種主客觀因素,呈現在這本書裡的是這67封信。
書名取為《傑出學者給年輕學子的67封信》,很清楚的點出本會出版此書的用心和我們心目中的讀者群。我們期待這67位被邀撰稿的傑出學者,能分別寫出足以讓年輕學子感動,並從此對學術抱有更多熱忱的話語。
我有機會閱讀全數的信稿,從陸續寄到本會的原稿到經過編輯稍加修飾後的定稿,我在字裡行間在在發現身為學術菁英的這些作者們,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對自己研究領域永不降溫的熱忱和永不放棄的毅力。看來,熱忱和毅力就是這67封信最想傳遞給年輕學子的訊息。身為長期浸淫於學術界的一份子,我相當認同本會傑出人才講座們的這種深刻體認。
在這67位作者當中,有20位是來自自然科學領域的頂尖學者,17位為工程技術領域的卓越人才,15位是生物科學領域的一流研究者,15位則是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的傑出學人。不管他們的專長是什麼,在我看來,他們對台灣整體學術水準的的提升,都有重大的貢獻;也不管他們在台灣居住和工作的期限有多長,我相信他們對台灣學術界的承諾,都是一樣的深厚。
李遠哲院長在八年前創立本會時所立下的信念和宗旨,迄今不變,就是為了台灣上述四大學術領域的發展。百位傑出人才講座為本會發掘和肯定,是他們長期努力的個人成就,也是台灣社會引以為傲的集體成果,我更希望透過這些講座在各學術領域的持續貢獻,能為我們台灣的年輕學子樹立政(權)商(錢)之外的另一種典範。
在這本書出版前夕,我要特別謝謝本會辦公室主任孫志慧小姐的創意和協調,本會兼任行政助理呂淑雯小姐之耐心完成,李彥甫先生在初期編輯階段的慷慨協助,以及天下文化公司責任編輯的充分配合。
2003/01/13
BCS081
天下文化
平裝
14.8x21cm
黑白
986-417-084-8
301
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