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追獵癌症
優惠價
85
$255

追獵癌症

癌症病因研究之路

RACING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書籍介紹

  大約在公元前一五五○年,古埃及的醫學古書《埃伯斯紙草文稿》(Ebers Papyrus)裡,已經記載著腫瘤切除外科手術;到了近代,癌症治療法更是五花八門、不勝枚舉,從化學療法、放射線治療,到各式草藥偏方等等,莫不是為了制伏癌症這個惡疾。 然而,癌症猶如狡狐,每每逃脫各式療法的攫捕,逍遙肆虐於人間。追根究柢,若要追獵這頭狡狐,必先涉身癌症病因這個黑黝的狐洞,才能一舉中的地逮獲獵物。  的確,科學家一直在黑黝的洞穴中摸索,努力想一探癌症的狐狸尾巴。十九世紀初的獵者說,癌症是黏液與血漿凝聚成的大團物質;二十世紀初的獵者說,癌症是無氧生活下的產物;過了不久,有人想起掃煙囪工人的故事,又把抽煙與癌症關連在一起,於是提出了化學物質致癌的說法;同時,有人在雞的腫瘤裡找到病毒的蹤跡,於是懷疑病毒才是罪魁禍首。後來,分子生物學開始盛行,基因、DNA、RNA等也大行其道,於是有人開始透過分子的世界來觀察狡狐的安身立命之地,結果發現,狐窟看來竟像是人類細胞染色體內DNA上的基因!  這群癌症獵者,一路究竟如何走來?個中的浮沈起落,大概沒人可以講得比溫伯格精采,因為溫伯格本人就是獵狐者,而且是帶領眾獵者摸索走出狐洞的群英之一。他描繪了最切身的經歷,並從最近的距離透析了最有趣的場景。他是一名身歷其境的說書者。 生物醫學的進程,急忽忽地追趕著人類疾苦的腳步;而癌症研究者,心急腳慢地在未知世界的黑森林中蹣跚而行。但就像溫伯格說的,籠罩在森林之上的魔法偶有破解之時,而陽光,就要透進來了!(cs044)

導讀 癌症研究  周成功 --一個典範轉移的例證 開場白 關於這個故事 溫伯格 第一章 啟始 --籌組癌症研究組織 第二章 內燃機 --第一步 第三章 煙與鏡子 --化學致癌理論 第四章 蟲罐 --病毒以及癌症瘟疫 第五章 鎮壓癌症 --病毒、複製機器與訊息轉移 第六章 反傳統的倒退 --發現反轉錄黴 第七章 非凡的癌症病毒 --政府大進擊與人類癌症因子的搜尋 第八章 加州病毒 --癌症基因與DNA腫瘤病毒 第九章 一九七六大革命 --發現內在敵人:原致癌基因 第十章 傳送錯誤 --受損基因與癌症起源 第十一章 帶著賀禮的基因 --利用新方法尋找奇妙的癌症基因 第十二章 拾掇碎片 --復興轉染理論 第十三章 席羅的手杖 --推敲遺傳學上的目標:致癌基因 第十四章 賽馬 --選殖純種致癌基因 第十五章 隱藏的相關 --發現已知 第十六章 三棚大馬戲團 --尋找神秘的突變現象 第十七章 康乃爾微電腦 --大計畫:致癌基因如何使細胞轉形? 第十八章 百年之爭 --視網膜母細胞瘤與腫瘤抑制基因 第十九章 走出黑森林 --完成拼圖 附錄 專訪:致癌基因發現人施嘉和博士 許英昌 名詞注釋

關於這個故事…… 人類癌症如何發生?二十年前,我們仍無法明確解說癌症為何發生。唯一的已知是,放射線、化學物質以及病毒等因子,可能導致人類組織內的細胞失控增殖,並繼而引發癌症。除此之外,就是一團謎霧了。但緊接著從七○年代中期到八○年代中期的十年研究,卻不僅使我們掌握有關癌症起源的重要答案,更掌握其他許多事物。在那短短的時期內,人類癌症之謎已經泰半解開。 本書所敘述的癌症研究故事,將著重在瘋狂與興奮的時刻。 現在,我們已知癌症是有關分子與基因的疾病。實際上,人們在那十年間發現了致癌基因與腫瘤抑制基因。由於這些發現,我們不僅了解神祕的細胞惡性生長,更得到一把解開重重難題的鎖鑰。癌症基因的發現必定會帶來全新的策略。藉由這些策略,我們就可以預測癌症會在何時襲擊某些人,並診斷體內已經深植癌症病根的患者會罹患什麼疾病。 這些研究所帶來的另一項報酬,使其他報酬相形失色。八○年代中期,抗癌藥物與癌症治療策略開始發生效用。前一、二十年內,許多固態腫瘤的治癒率都呈現輕微上揚的趨勢。研究員尚未發現惡性細胞的生長原動力之前,只能盲目搜索有效的新化合物,以力求發展出嶄新的化學療法。一旦發現了原動力,研究員就開始致力發展截然不同的新方法,以治療癌症。 癌症研究因為眾人的努力而產生大躍進。這些人會在書內依時序出場,而我自己也意外加入了這段歷史,成為眾人物周遭的一員。正因為如此,我可以從十分特別的角度來觀察他們的研究,並在這群人之中進行研究。而且,我的故事確實也包含了我自己的癌症研究生涯。 有人說,我們永遠無法得到絕對的答案,因為真相有如洋蔥。過去數年我們雖然已經撕下層層洋蔥,但結果只揭露出更裡層的洋蔥而已。我們以為自己的進展有如量子跳躍,但這些進展有一天也會變得微不足道,由下一代研究員的發現所取代、淹沒。有人或許會罷黜這個故事,把它貶為現代生物醫學研究渺小而可遺忘的一角,但我不會因為他們的意見而動搖。我深信在未來人們眼中,本書的科學探險歷程仍會是一個傑出的成功故事。在生物學領域中,我所敘述的故事,確實是二十世紀最後四分之一時間裡的卓越事件。 當然,我不會假裝自己的故事真的平衡而客觀地概括了所有的事物。我努力地保持故事的正確度,但無法維持這個故事的完整度。為了更有效描述情節,我常常從某個事件直接跳往另一個事件,而忽略掉其他事情。為此,我事先道歉,希望對這些部分有更深入了解的人能夠原諒。 有時,我可能輕估、甚至忽略某些人物的科學貢獻。原因很簡單,我希望自己述說的傳奇,能夠同時吸引不具有科學背景的讀者,也希望這些讀者能夠了解故事情節。因此,我試著縮減故事內的相關角色,以便呈現出清楚且容易循進的故事主軸。當代的研究幾乎都像綜合的企業體,其中包含的研究可能有數十種,甚至常常多達數百種;我所在的科學領域也不例外。從某個層面看,科學是一種共有事業,但我並未適宜描寫出科學的這個基本面向。 有人可能覺得我的故事結束得相當武斷,因為敘述終止於一九八六年。這個科學領域並未就此停止開花結果,故事結束後數年中,研究者發表了眾多的卓越成果。選擇這個分割點,是希望故事有一個清楚且令人滿足的結局。由於這樣的寫作設計,我遺憾地捨棄了一九八六年以後的許多研究成果。 如果有人認為書內的科學知識很嚇人,那麼我會感到很失望。生物學是一種經由直覺而習得的科學。我一向認為,只要訴諸清楚的文字敘述,每個人都應該可以了解這門學問。再說,出錢支持研究的人是大眾。對於自己在過去數十年到底支持了些什麼,他們當然有權了解。 經由這本書,你也可以了解科學研究是如何完成的。癌症研究曾屢屢發生錯誤,而在少有的狀況下,研究人員也曾因為清楚的推理思考而冒出思想的火花,或因為直覺而導出顯赫的進步。迂迴的繞道之行、錯誤的預言,以及種種不怕羞的可笑舉止,都曾發生在這條尋找人類癌症根源的路上。有些人也許偏好把這許多的迂迴經歷遺忘,或把它們埋葬在人們記憶深處,以便未來世代在看待這幾年的事件時,會得到比較美好的印象。但是,我不願把我們的研究理想化,所以一一敘述了這些故事。而且,另一個原因也同等重要:某些故事十分有趣,我不願喪失敘說的機會。 癌症研究上押注了巨額賭金,也許因為如此,這個研究領域吸引到的人力比應該分配到的還多。單單為了這個理由,少數幾個困難的科學領域捲入了十足的紛爭之中。數千個聲音各自叼敘著不同的癌症起源論點。這些嚷擾清楚說明了某件有趣的事:「依賴癌症而活的人,多過因為癌症而死的人。」

羅勃.溫伯格 作者

陳雅茜 譯者

高雄女中、台灣大學植物學系畢業,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森林資源學系碩士。曾任天下文化資深編輯、小天下主編及《未來少年》雜誌副總主筆、《未來兒童》雜誌總編輯。著有《未來公民──生活科技》,獲好書大家讀年度最佳少兒讀物獎;譯有「小羊羅素」、「貓咪雷弟」等兒童繪本系列,《最好的朋友》、《波特萊爾大遇險──大結局》、《熊行者──追尋指路星》等兒童小說,以及《 X 染色體》、《創意魔王賈伯斯》、《關鍵 18分鐘》等科學、生活管理書籍,多達五十種。

Jasmine Chen received a Bachelor’s degree in Plant Biology from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and a Master’s degree from Oregon State University’s College of Forestry. She held the positions of senior editor at Commonwealth Publishing Company, Senior Deputy Chief Writer at Global Kids Monthly, and Editor in Chief at Global Kids Monthly Jr. She received the Good Books for Everyone Award Best Children’s Books of the Year for her book Future Citizens: Life and Technology. Chen has translated over fifty titles including Splat the Cat, Russell the Sheep series, novels such as A Simple Favor, A Series of Unfortunate Events, and the Warrior Cats series, and popular science books including The X in Sex, The Second Coming of Steve Jobs, and 18 Minutes Find Your Focus, Manage Distraction and Get the Right Things Done.


許英昌 譯者
建國中學、台北醫學院醫技系畢業。英國南漢普頓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哲學博士,紐約市的史隆凱特林癌症紀念醫院(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及洛克斐勒大學(Rockefeller Univer -sity)博士後研究員。專長為碳水化合物的新陳代謝、胰島素的分子作用機制、血液幹細胞的生長因子作用機制,以及細胞免疫。現任英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曾於一九九六年榮獲第五屆「李國鼎通俗科學寫作獎」第二獎。著有《現代醫學與生活》。

1998/10/30

BCS044

天下文化

平裝

14.8cm x

黑白

957-621-506-4

340

430

最近瀏覽過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