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由於西醫當中沒有「畏寒」的觀念,因此與正常體溫有關的研究少之又少。西醫認為畏寒是循環障礙的一種,也就是血液循環變差、代謝功能減弱,使身體呈現難以生熱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體內會有什麼變化呢?
圖片來源:Pixabay
由於西醫當中沒有「畏寒」的觀念,因此與正常體溫有關的研究少之又少。西醫認為畏寒是循環障礙的一種,也就是血液循環變差、代謝功能減弱,使身體呈現難以生熱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體內會有什麼變化呢?
血液循環不佳的部位會變冷,溫度降低時,血液變得又黏又稠,流動更加不易。於是,畏寒導致血液循環不良,而流動不順的血液更引發了畏寒,形成惡性循環。血液就像一台卡車,負責運送體內各個工廠(內臟)製造出來的營養素、熱能以及老廢物質。身體受寒會使卡車堵住,無法將營養素與熱能運送到需要的場所,也沒辦法把應該丟棄的老廢物質運送到體外。當這種狀態持續下去,工廠的機能自然會衰退。
除此之外,畏寒也會影響酵素。人體內進行消化、吸收、代謝、排泄等各種作用時會產生化學反應,酵素便是催化這些反應的物質,是人體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但是溫度降低,會使酵素的作用變差,難以促成化學反應。例如有種極具代表性的酵素,活性最大的溫度約三十七度,體溫若下降一度,活性就會減弱到一半以下。換句話說,身體受寒,體內許多重要反應都會變鈍。
如果對畏寒情況置之不理,極有可能增加罹患生活習慣病或癌症的機率。體溫下降,也會嚴重影響體內製造具有抗壓力效用的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進而提高罹患恐慌症、憂鬱症、思覺失調症、失智症的風險。不僅如此,據研究指出,能夠擊退病毒或病原菌的免疫功能,同樣會因為體溫過低而減弱。由此可知,畏寒不但容易生病,也很難治癒。
我絕不是在恫嚇大家。只是希望各位能夠明白,對「體溫偏低」及「畏寒」症狀置之不理,會對健康造成傷害。儘管一般人對此不以為意,只要自己覺得舒適就好,但是現代人的身體始終處在受寒的狀態。根據某項調查顯示,冬天有五○%、夏天有四○%的女性表示感到畏寒,但我認為沒有自覺症狀的「隱性畏寒」應該更多。
前面提到西醫當中並沒有「畏寒」的觀念,不過傳統醫學倒是相當重視這個問題。傳統醫學中最具代表性的中醫認為,人體是由「氣」、「血」、「水」三大要素構成。血是血液,水是體液,氣的概念則較難理解。「氣」猶如生命的根源,雖然看不到也觸摸不到,但是幾乎所有的物質都可視為氣的集合體。這樣的說明也許還是很難理解。
中醫將精力充沛、活動力正常的狀態定義為「正氣」;相反的,精力不足、活動力減退的狀態稱為「病氣」,真可謂「病由氣生」。當中醫師說:「應該是『氣』的問題。」意思不是「沒有生病」,而是有可能「因為『氣』的關係而生病」。中醫認為畏寒由於氣、血、水失衡所造成的症狀,特別是氣不足的「氣虛」、血液不足的「血虛」以及血液阻滯的「瘀血」,便是畏寒的主要原因。因此會以中藥、指壓、針灸、整骨與氣功等方式,將它們調整至平衡狀態。
雖然我學習的是西方醫學,但是從我的立場來看,中醫和傳統療法實在有太多發揮神奇療效的法門。例如可緩和感冒症狀,還能預防感冒的「風門穴」,中醫認為感冒是因為「風邪」由此處入侵,但不表示這個穴道的位置有缺口;經過解剖生理學的調查,也沒有發現這裡有任何看起像器官的物體,可是指壓風門穴,確實可以改善感冒的症狀。相信有不少人也體驗過腳底按摩吧?西醫無法解釋它的療效,可是接受按摩後,的確能改善身體的狀況。再以許多孕婦經歷過的害喜為例,西醫至今仍不清楚它的形成原因,中醫卻自有一套道理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