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有個燈光美氣氛佳的良辰吉時,我若無其事地問小子,為什麼回來沒看到我會問問我在哪兒呢?
有個燈光美氣氛佳的良辰吉時,我若無其事地問小子,為什麼回來沒看到我會問問我在哪兒呢?小子稀鬆平常地回答:「沒看到就問一下啊!如果有一天我進門沒看到電視機,我也會問電視機怎麼不見了啊。這不是很自然嗎?」當下,我的腦袋又冒出一團迷霧,然後在青一陣紫一陣的臉色中爆出一團哀怨之氣。原來……爸爸媽媽之於青少年,已經不是一個角色,而是一種擺設。
爸媽當然不會甘於當一個擺設,但確實有過來人提點,若要爸媽與青少年雙方都好過,那麼爸媽有時候還真得把自己當成一種擺設。《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麗莎.達摩爾(Losa Damour)建議青少年父母:多數時候,把自己當成能夠散發光和熱的盆栽吧!
青少年不喜歡爸媽囉嗦介入,但不代表他們希望爸媽消失在他們的生活裡。相反的,他們希望父母經常在身邊,保持一種距離,不必做太多、談太多、問太多,但是卻得默默地存在、悄悄地輻射愛與光與熱,這會是一種最佳的依存模式。
研究發現,爸媽經常不在家的青少年,情緒與行為出現狀況的比例比較高。青少年當然不需要爸媽永遠在家,但是晚餐時,至少有一人和孩子一起吃吃飯;睡覺前,跟他們道一聲晚安,甚至擁抱一下,青少年就能得到很大的安定感,身心較健康,不容易走偏鋒。而且天天如此做,變成日常的一部分,即使爸媽不特別做什麼,都會一直感覺和孩子很親密。
其實,我從不少細節都觀察到小子們都有「爸媽要靜默陪伴」的需求。我的工作是寫作與演講,週末時常常接到演講邀請,兒子們早已習慣我的工作模式,事前我也都會通知他們我的行程。有一件事讓我篤定自己永遠是他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存在」,那就是他們一定會問我:「那馬麻你會幾點回來呢?」家裡缺了一台電視機,總是要知道什麼時候能恢復原狀吧?
所以,小子在讀書時,我也默默在旁讀我的書;小子放學回家滑手機、看平板,我則在一旁燙燙衣服、做點家務;小子補習回來懶得開口說話,我也很識相,默默在一旁打我的字、整理我的資料。
我有一個單身朋友常常跟我分享他家可愛的貓咪。他說,他最喜歡在家裡無論做什麼事都感覺到貓咪趴在旁邊陪著他。聽到這兒,我終於明白一件事,原來,同樣散發光和熱,電視可比不上生命。因為生命陪伴生命就是那麼神奇,我們能知覺彼此的溫度,享受著無形的牽繫。爸爸媽媽,我們一定是勝過電視機的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