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有個燈光美氣氛佳的良辰吉時,我若無其事地問小子,為什麼回來沒看到我會問問我在哪兒呢?

有個燈光美氣氛佳的良辰吉時,我若無其事地問小子,為什麼回來沒看到我會問問我在哪兒呢?小子稀鬆平常地回答:「沒看到就問一下啊!如果有一天我進門沒看到電視機,我也會問電視機怎麼不見了啊。這不是很自然嗎?」當下,我的腦袋又冒出一團迷霧,然後在青一陣紫一陣的臉色中爆出一團哀怨之氣。原來……爸爸媽媽之於青少年,已經不是一個角色,而是一種擺設。
爸媽當然不會甘於當一個擺設,但確實有過來人提點,若要爸媽與青少年雙方都好過,那麼爸媽有時候還真得把自己當成一種擺設。《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麗莎.達摩爾(Losa Damour)建議青少年父母:多數時候,把自己當成能夠散發光和熱的盆栽吧!
青少年不喜歡爸媽囉嗦介入,但不代表他們希望爸媽消失在他們的生活裡。相反的,他們希望父母經常在身邊,保持一種距離,不必做太多、談太多、問太多,但是卻得默默地存在、悄悄地輻射愛與光與熱,這會是一種最佳的依存模式。
研究發現,爸媽經常不在家的青少年,情緒與行為出現狀況的比例比較高。青少年當然不需要爸媽永遠在家,但是晚餐時,至少有一人和孩子一起吃吃飯;睡覺前,跟他們道一聲晚安,甚至擁抱一下,青少年就能得到很大的安定感,身心較健康,不容易走偏鋒。而且天天如此做,變成日常的一部分,即使爸媽不特別做什麼,都會一直感覺和孩子很親密。
其實,我從不少細節都觀察到小子們都有「爸媽要靜默陪伴」的需求。我的工作是寫作與演講,週末時常常接到演講邀請,兒子們早已習慣我的工作模式,事前我也都會通知他們我的行程。有一件事讓我篤定自己永遠是他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存在」,那就是他們一定會問我:「那馬麻你會幾點回來呢?」家裡缺了一台電視機,總是要知道什麼時候能恢復原狀吧?
所以,小子在讀書時,我也默默在旁讀我的書;小子放學回家滑手機、看平板,我則在一旁燙燙衣服、做點家務;小子補習回來懶得開口說話,我也很識相,默默在一旁打我的字、整理我的資料。
我有一個單身朋友常常跟我分享他家可愛的貓咪。他說,他最喜歡在家裡無論做什麼事都感覺到貓咪趴在旁邊陪著他。聽到這兒,我終於明白一件事,原來,同樣散發光和熱,電視可比不上生命。因為生命陪伴生命就是那麼神奇,我們能知覺彼此的溫度,享受著無形的牽繫。爸爸媽媽,我們一定是勝過電視機的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