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全球東方時尚將起,任何有才華的設計師、對產業有興趣與熱情的人才,這將是你們大展風格的最好時代!
台灣未經歷文化大革命,保留著獨特的歷史文化,肯定是華人最有特色的城市之一。
藉著此書的開始,我找尋目前還在台灣通路上最早的品牌創辦人。迪化街家傳的布商陳焜明先生談起1960年代,二次大戰後台灣積極建設,在那個求溫飽的時代,對於「食衣住行」裡的「衣」,是用麵粉袋做衣服,不僅沒有品牌概念,時尚兩字在全世界都還未清晰。早年布商去港口取布貨,也會有人來兜售舶來品服飾,這些服飾經過「拆解」之後,依樣畫葫盧被裁製出成品,甚至還自製標籤貼上……
台灣最早有「品牌」概念的起點,是「BIGI」服飾的創辦人吳四寶先生。大家較熟悉的「五個銅貨」、「Joan」都是以「BIGI」為首,在1969年前後時間創辦。「五個銅貨」創辦人詹義雄先生憶起1970年代到1980年代,他所經歷的成衣業盛況:由於市場僧多粥少,也沒有所謂的換季概念,款式也不需要創新,五個款式就能打遍南北,忙到工廠來不及出貨。尤其每逢過年時間,店門一開就是萬頭攢動。一個牌子只需要五個款式,一直生產、一直不夠賣,對現代的你我很難想像吧。
成衣業的黃金年代
台灣真正有以原創為基礎的時尚品牌市場,開始在1978年到1990年之間。這時期百貨業也開始蓬勃發展,當年的中興百貨總經理徐莉玲,是影響台灣原創時尚品牌最關鍵的人物。她擔任中興百貨總經理期間,大力推動原創品牌,雖然中興百貨換了四位老闆,更名三次,卻在徐莉玲的手中孕育了台灣第一批原創品牌。
徐莉玲談及80年代間扶植原創設計師品牌能如此成功的原因,是美國301法案通過,品牌抄襲商場同罰,所以一經發現抄襲,便要立刻撤櫃。加上整個社會風氣開始杜絕仿冒品,推波助瀾之下,本土設計師漸漸茁壯。及至1990年後,市場陡變,考驗著每一個創辦人的經營智慧。
首先是關稅降低,國際不同價位的一線品牌紛紛進入台灣,韓國低價品也蔓延亞洲市場,百貨業陸續與日資合作,太平洋SOGO百貨、新光三越百貨先後開業。承襲日系百貨的「店租」制度,百貨公司是房東,設點的品牌就像房客,自負盈虧,不同於歐美百貨系統,採進貨買斷制度,相較來說,品牌在店租制度的市場裡,難度更高,考驗重重。日系百貨的生態,造成亞州新品牌較歐美新品牌,起步困難萬倍。
雖然大環境變化快速,不若80年代肥沃,但我們依然看見新一批設計師的名字竄起,如胡雅娟、張伊萍、竇騰璜、張李玉菁……這時期多半歸功於1995年衣蝶百貨解放區的設立。然而常常有新設計師出現個一、兩年後,就消失於市場,因為品牌除了與市場需求平衡的設計,還有太多需要解決的問題,不少設計師最後選擇進入集團或通路品牌任職單純設計師,做為解決問題的方式。
看見90年代的經驗,我們期待在未來,每一位品牌創辦人在初期都有面對管理時的策略或夥伴,因為經營與原創同樣重要。
東方市場與網路社群效應
如今是華人設計師最好的一刻,華人設計師快速崛起,全球都在找尋華人圈的新名字。王大仁、吳季剛,創立品牌不過數年的時間,就躍升為國際老牌總監,更是時尚界熱門話題。這將是更多新品牌的大機會,也正是本書《時尚是門好生意》誕生的理由。不僅希望紀錄下自己多年的觀察、讓自己更深入的看見時代的脈絡與軌跡,更期望能對想進入文創、時尚產業的新秀,提供不同的思考角度。除了經驗必須被傳承,培養更多生活品味、細節美學欣賞者,以及創造更多需要展現個人life style的場合,都會是同樣重要的課題。因為好的設計要有更多人懂,才能成長茁壯。
全球東方時尚將起,任何有才華的設計師、對產業有興趣與熱情的人才,這將是你們大展風格的最好時代!
摘自《時尚是門好生意》
Photo:https://goo.gl/KnfjK5,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