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美國現在就必須考慮亞太地區十年以後的樣貌,考慮美國屆時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達到預定目標。最後,自一九七九年美中建交以來,一直作為美國對中政策主軸的「打交道,但不忘避險」的做法,往往能將兩國關係導上正面發展,一旦中國不懷好意,也總能保護美國利益。
全球化的意義就是資訊、資金與人員的自由交流,從而促成一個更加相互依存的整合世界。但習近平統治下的中國一面控制理念、人員與資金的流通,一面侈言領導全球化。
這種排斥開放市場的理念與資金雖然帶來無效率與浪費,但中國領導階層為實現較長期的戰略目標,願意付出這樣的成本。美國需要認清習近平這場「第三次革命」代表中國內政與外交行為的新模式,並從而調整對中國的期望與政策。
習近平要中國在世界規範與機構塑造的過程中扮演更大的角色,它以更強悍的手段在周邊地區伸張勢力,也讓美國(與其他國家)重新思考中國,以及中國對其他國家的影響。
不過,在中國的終極目標或美國應該如何因應的問題上,美國學者與決策人士卻眾說紛紜。其中有些人,如美國外交政策學者羅伯.布萊威(Robert Blackwill)與艾希莉.德里斯(Ashley Tellis)認為,中國意圖威脅美國的國家利益,削弱美國的同盟體系,取代美國成為掌控亞洲的大國。
他們認為,華府明智的反應是要像當年制衡蘇聯一樣去制衡中國。這類制衡措施包括:與盟友締結刻意將北京排斥在外的優惠貿易協定;如果中國不在貨幣與貿易這類領域減少政府干預,就對中國實施經濟制裁;阻止中國取得能對美國造成「以小搏大式戰略傷害」的軍事能力;以及加強中國周邊華府盟友的實力。
包括軍事專家萊爾.高斯坦(Lyle Goldstein)與麥克.史維恩(Michael Swaine)在內的其他學者則認為,中國並不打算把美國逐出亞太地區:中國不過是想搶占一個空間、滿足在國力不斷增強後的安全需求罷了。
他們說,中國轉趨強硬是來自恐懼、不確定、不安全感,以及某種程度的機會主義。根據他們的看法,美國多年來在亞太地區享有的掌控權讓中國感受威脅,隨著中國應付這種威脅的能力不斷增加,中國的向外擴張是自然產生的結果。
他們認為美國的政策造成中國的不安全感,這種不安全感導致中國轉趨強硬。這派分析家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美國與中國都必須進行戰略重估:華府應該「重新思考它的首要目標」,北京應該「重新調整自己的實力意識」。
根據這派人士的看法,軍事與經濟權力均勢正逐漸從美國倒向中國與其他新興市場,認為一個國家能掌控一切是不實際的想法。
因此美國應該想辦法讓中國達到合理願望,在國際事務與機構中有更大的發言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而中國也應該想辦法讓鄰國消除疑慮。在調整各自的底線之後,雙方才能展開一連串互惠行動,降低緊張與不信任,透過相互克制來營造信心。
另一派以中國問題專家湯瑪斯.克里斯坦森(Thomas Christensen)為代表的人認為,要判定習近平的真正意圖還太早,因此美國需要為一切可能的狀況作準備。
根據克里斯坦森的論點,美國的政策應該在強調保有亞太地區強大影響力的同時,還要更深入參與:華府需要加強外交努力,在區域性與全球性治理議題上因應中國的挑戰,同時在亞太地區維持強大的軍力。
因為美國軍事活動增加而為中國帶來的任何不安全感,都可能促使中國官員更加妥協,從而嘉惠美國。華府也應該為中國的鄰國提供機會,讓它們在盡情與中國從事正面經濟與外交往來的同時,還能在安全、經濟與外交關係事務方面與美國合作。
以上這三派理論對美中關係的性質、對美國的政策建議雖然各有不同看法,但綜合起來可以在美國思考對中政策的問題上提出幾點重要參考。
首先,美國應該將美國利益擺在最前面、最中間。在中國似乎每天都有新方案公布的情況下,美國很容易淪為被動,見招拆招。
這會讓中國占盡優勢,讓美國在沒有戰略或背景了解下忙著因應。其次,有鑒於國際權力均勢消長,美國應該不斷評估長期利益與能力。中國以全球大國的聲勢崛起,特別在亞太地區,已經具備在今後十餘年大幅改變權力均勢的潛能。
美國現在就必須考慮亞太地區十年以後的樣貌,考慮美國屆時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達到預定目標。
最後,自一九七九年美中建交以來,一直作為美國對中政策主軸的「打交道,但不忘避險」的做法,往往能將兩國關係導上正面發展,一旦中國不懷好意,也總能保護美國利益。
【書籍資訊】
《習近平與新中國》
出版日期:2019.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