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當領導者心情愉快時,他周圍的人也會用更正面的眼光看待事情,如此也會使他們對於達成目標更加樂觀,創造力提高,更有效率做決策,也更樂於助人。
圖片來源:Unsplash
邪惡的老闆贏?
每個人一定都知道那種無理又強迫型的執行長,他所有的表現都符合情緒智商的反證,可是卻似乎有很棒的業績。如果領導者的情緒智商這麼重要,我們如何解釋這些心緒惡劣卻成功的渾球呢?
第一,我們先近一步檢視他們。就因為某個主管的能見度最高,並不見得他實際上就是公司的領導者。一家集團的總裁可能底下沒有人,實際帶人及影響收益的是他的部門主管。
第二,有時候,混蛋領導者有些優點足以平衡他的刻薄行為,但是在商業報導上並沒有獲得相對的注意。傑克.威爾許(Jack Welch)在層峰主導公司轉型時,展現了鐵腕手段。當時在那個狀況下,威爾許施行堅定、發號施令的風格是很恰當的。媒體較少報導的,是後來威爾許採取更具情緒智商的領導風格,特別是當他對員工說明公司的新願景,並激勵他們共同追尋的時候。
先不談這些告誡,我們回來談那些儘管領導方式十分殘酷、惡名昭彰,卻似乎有亮眼業績的企業領導者。舉例來說,有懷疑論者提到,比爾.蓋茲的嚴厲風格理論上應該會使公司受損,沒想到卻能夠全身而退。
但是我們展現特定情況下有效的領導風格模式,卻以不同的觀點評斷蓋茲理應算是負面的行徑。蓋茲是成就導向的優異領導者,他的組織精挑細選高度有才華而積極的人才。
他明顯嚴厲的領導作風──直接挑戰員工要超越過去的表現──在員工有能力且積極,又不需要什麼指導的情況下(這些都符合微軟工程師的特性),可能相當有效。簡言之,要懷疑論者列舉出「粗暴難搞」、行為很差但業績很好的領導者,來駁斥身為領導者能管理情緒的重要性,這一點都不困難。
我們的論點是,這條規則當然有例外,在某些特定的商業案例中,一個渾球老闆可能還表現不錯。但一般而言,這類型的老闆必須改變,否則他們最終都要為他們的情緒和行為付出代價。
這類研究眾多不及備載,但整體顯示,當領導者心情愉快時,他周圍的人也會用更正面的眼光看待事情,如此也會使他們對於達成目標更加樂觀,創造力提高,更有效率做決策,也更樂於助人。
1999年艾莉絲.伊森(Alice Isen)所進行的研究發現,愉快的工作環境有助於提升心智效率,使人更易吸收與了解資訊,在複雜的判斷中運用決策規則,並且思考更靈活。
其他的研究直接連結情緒與財務表現的關係,例如,1986 年賓州大學的馬丁.賽利格曼(Martin Seligman) 和彼得. 舒曼(Peter Schulman)證實,具有「半杯水」觀點的保險經紀人,比起悲觀的同僚在面對拒絕時更能堅持,業績也因此更好。
許多領導者因其情緒風格,造成了功能失調的工作環境,最後都被炒魷魚。當然,這不太能作為檯面上的理由,但是業績表現不好卻可以。不過,事情不需要走到那步田地。正如壞心情可以扭轉,低情緒智商的領導者散播的有毒感覺也可以改變。以下來看看大腦內部如何運作,就可以說明為什麼,以及怎麼做。
【書籍資訊】
《高EQ領導力》
出版日期:2018.06.08